烏力吉
巖畫是遠古先民在深山的巖壁或洞穴中遺留下來的一種圖像文化。東起內蒙古大興安嶺西至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這片廣闊的草原帶上形成的萬里草原巖畫畫廊,是世界上最大的巖畫寶庫之一。
北方草原巖畫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包括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和新疆等省區,內容以動物為主,風格較為寫實,技法大都是鑿刻。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內蒙古陰山巖畫、烏蘭察布巖畫,新疆阿爾泰山巖畫、天山巖畫、昆侖山巖畫和寧夏的賀蘭山巖畫等。
內蒙古陰山巖畫是北方草原巖畫的重要代表。陰山橫亙于內蒙古中部,東西綿延一千多公里,由大青山、烏拉山、色爾騰山和狼山組成。陰山巖畫實際上指的就是狼山巖畫,即東自烏拉特中旗,西至阿拉善左旗,長達300公里的山巒中的巖畫。它是我國境內迄今發現的巖畫中數量最多也最古老的巖畫群。
烏拉特中旗西南一帶和磴口縣西北的阿貴廟之北的阿貴溝、托林溝一帶是陰山巖畫畫幅最集中的兩處地點。其中烏拉特中旗西南一帶的巖畫以單體畫面為多,比較復雜而大型的巖畫壁則較少。磴口縣西北的巖畫最密集的有兩處:一是默勒赫圖溝中段的第二地點,在一個高不過50米,東西長不過百米的崖壁面上,刻有近百幅的巖畫;二是靠近托林溝的格和尚德溝的第三地點,在一塊高不過20米,南北寬不及六七米的溝邊崖壁上,幾乎刻滿了巖畫,總計不下百余幅。此外,烏拉特后旗的炭窯口和大壩溝口,巖畫分布也比較集中。
陰山巖畫題材廣泛多樣,描繪了作畫時代不同時期的野生動物和家畜,單體的和成群的,不同種屬的動物同在一個畫面上。有狩獵圖、戰爭圖、人面圖、舞蹈圖、祭祀圖,有日月星辰、穹廬氈帳、車輛畜圈、狩獵工具、手印、足印以及原始符碼等圖形,其中數量最多的就是野生動物的形象。總數在10000幅以上,雖經千年的風雨侵蝕,畫面仍相當清晰。
陰山巖畫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北方獵牧人的社會生活。早期主要是狩獵經濟,主要描繪從一人射獵、雙人射獵到多人圍獵等;而后期家養的牲畜增加了,巖刻中就出現了畜圈以及牧放和轉移牧場的畫面。原始狩獵者對動物形體和習性有較為細致入微的觀察,作畫時把握和勾畫出了這些動物各自的特點,形象惟妙惟肖。總體上看,這上萬幅風格古樸稚拙的草原巖畫,反映了狩獵者們的狩獵生活、生存狀況、原始信仰情況及其社會歷史狀況。
縱觀分布于山巒中的陰山巖畫群,并非一時一族之作。研究者發現,前后不同時期所作的巖畫畫面,出現了“互相打破”的現象,即后來的畫面刻畫在此前已有的畫面上,全面覆蓋或重疊錯落的現象屢有出現。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民族的遷徙、融合、分裂等導致來此作畫的民族發展水平不同。陰山巖畫的作者,應是原始先民中有專門技能的畫師,他們用銳利的石器(晚期是用鐵器)以鑿刻或磨刻的方法在山崖或石塊上描繪出圖畫。最早的制作方法是磨刻,大約與此同時或稍后開始使用敲鑿法。敲鑿法作畫,延續時間最長,幾乎與陰山巖畫藝術相始終。這些作者既有早期河套地區的狩獵人,也有后來形成的匈奴、突厥、高車、柔然、契丹、黨項、蒙古等草原游牧民族,不同時期的不同民族都在此生活過,既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也留下了他們的巖畫,因而出現了不同時期的巖畫重疊錯落的現象。
(作者系內蒙古師范大學民族藝術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張 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