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梅
城市群作為推進中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自2006年首次提出迄今已經過去整整十年。
不久前,《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2016》(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從人口、經濟、社會、文化和均衡性五方面,對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中原經濟區、成渝經濟區、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環鄱陽湖這9個城市群進行了綜合考量和評價。
長三角仍居首位,長江中游三城市群位于后段
報告顯示,九城市群綜合指數水平的排名依次為: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原經濟區、成渝經濟區、環長株潭城市群、武漢城市圈和環鄱陽湖城市群(并列第八)。
其中,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在優質人口集聚、居民生活質量和文化發展水平上走在前列,位居第一陣營。
山東半島城市群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經濟基礎,位居第二陣營。
中原經濟區、成渝經濟區以及環長株潭城市群經濟基礎薄弱,城市一體化程度較低,與東部城市群仍存在較大差距,位居第三陣營。
武漢城市圈和環鄱陽湖城市群資源挖掘和利用程度不夠,發展理念和政策水平有限,與其他城市群的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位居第四陣營。
報告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介紹,本年度報告涉及城市總數達到118個,排名新增了處于長江中游地區的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和環鄱陽湖城市群,綜合指數結果反映出我國城市群發展的分層化趨勢仍然十分明顯。
珠三角城市群綜合指數值持續出現波動
從縱向發展上看,九城市群的各指標水平總體上均呈現出上升趨勢。其中,京津冀城市群的綜合指數穩定上升,長三角城市群以十分明顯的優勢位居首位。
珠三角城市群的綜合指數值則持續出現波動,表現出不穩定的特點,而成渝經濟區、中原經濟區及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綜合指數增長幅度相對比較小。
新增加的長江中游三城市群從指標水平上看,也處于持續上升的趨勢,但增長程度不明顯。
這既反映出九城市群在城市人口、經濟及生活文化水平方面均不斷進步,也顯示出京津冀和長三角在縱向發展上快于珠三角及其他城市群的事實。
層級分化日趨固化
在橫向比較上看,九城市群的層級分化日趨固化,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并未好轉,且優劣勢短期內很難扭轉。
比如說,山東半島城市群盡管在東部僅居于二線,但總體發展水平仍高于中西部的成渝和中原。
中原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不僅經濟基礎薄弱,一體化程度較低,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均滯后,在發展思路與模式上也比較被動,依附并受制于東部而缺乏應有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覺。
長江中游三城市群本身的發展基礎較為薄弱,城市群發展的范圍和政策遲遲不出臺,是該地區發展的障礙之一。
劉士林建議,中西部城市群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可以開發,關鍵在于如何回應國家“新型城鎮化”和“人文城市建設”戰略,依托自身優勢,走出一條不同于東部地區“經濟型城市群”的建設新路。
九城市群各有優勢和不足
從基本格局上看,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綜合發展水平依然處于絕對優勢地位,代表了中國城市群發展的最高形態和前進方向。但各大城市群都在快速發展,差距正逐步減少。九城市群各有優勢和不足,具體表現在:
京津冀城市群的文化發展指數一枝獨秀,是中國名副其實的文化中心。
長三角城市群經濟總量最大,牢牢占據著中國經濟中心的霸主地位,同時生活質量指數領先,是較為理想的宜居城市群。
珠三角以綠色發展見長,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潛力大。
山東半島城市群位居中位,有著巨大的趕超優勢。
中原經濟區、成渝經濟區以及長江中游三個城市群雖然在整體上落后,但在一些指標上也有優勢。
走“文化城市群”發展道路
九城市群的面積超過128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的13.3%;人口近6.3億,約占全國的46.6%;GDP總額達到31萬億元,約占全國的66%左右。從面積、人口及經濟總量看,九城市群不僅對中國區域與城市發展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其所存在的問題也是其他城市群需要研究和關注的。
報告顯示,我國城市群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從東部發展較為成熟的城市群來看,尚未形成合理的城市層級和分工體系,發展進入瓶頸期。
二是從中部城市群來看,面臨“隱形塌陷”困境。
三是從西部城市群發展來看,突破現實客觀條件限制是難題。
四是我國城市群精神文化生態建設成效有限,與“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想差距明顯。
劉士林表示,盡管各城市群的經濟總量、交通基建和人口規模增長很快,但其“城市病”也日趨嚴重,不可持續問題日益凸顯。
城市的本質是文化,文化城市群代表了城市群發展的更高形態。
報告建議,依托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和文化強國兩大國家戰略,將“文化城市群”作為落實“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的頂層設計和核心框架,轉變以工業化、現代交通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導的經濟型城市群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