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認為與人類存亡生死攸關的《巴黎協定》高級別領導人簽署儀式于2016年4月22日舉行。在歷史上首個全球性氣候變化協議中,中國的角色備受矚目。
而在此前,2015年12月23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解振華從巴黎氣候大會歸來后,曾向中外媒體介紹過一組數據,其中包括,“最近20年,中國的節能降耗累計節能量占了全球52%”。也就是說,全球一半以上的節能是通過中國的努力實現的。
在工業、建筑和交通三大主要用能部門中,目前約占社會總能耗25%~30%的建筑能耗的控制和降低,被認為功不可沒。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到2020年,上述比重將上升到35%左右。這也意味著建筑用能將超過工業而成為第一耗能領域。
所謂建筑的節能,主要是指降低建筑使用過程中的供暖、空調、照明耗能。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展了建筑節能的相關工作,并且已經取得了巨大成效。比如投入大量資金改造既有建筑圍護結構的熱性能;推動北方采暖期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改革和節能改造;要求所有城鎮新建建筑執行強制性的節能標準;為遏制越來越多公共建筑能耗增長迅速的趨勢,推“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監測體系”,等等。
但遺憾的是,“直到目前該領域仍沒有形成一個自發的、良好的市場運行機制。”一位要求匿名的住建部建筑節能原業務負責人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
而在同方泰德國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方泰德)總工、節能技術中心總經理徐珍喜看來,市場機制失靈的現象不僅存在于建筑節能服務末端,上游的能耗數據統計、分析工作目前也沒有形成一門生意。“如果有專門吃‘數據這碗飯的公司出現,而且能夠活得很好,建筑節能這個市場就可以良性地運轉起來。”徐珍喜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談建筑節能技術、節能服務等所有問題的前提,是建筑能耗數據要有并且要準確。”在不久前的一次內部研討活動中,包括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趙慶珠、中德公共建筑節能項目(中小學校和醫院)主任張社蠶、美國能源基金會中國可持續城市項目主任王志高等人在內的專家、學者們均表達了同樣的立場。
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對建筑物的能耗數據調查始于上世紀70年代,目前已建成了包括建筑類型、空調形式等在內的詳細能耗狀況數據庫。
中國在“十一五”期間提出要建立健全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監管體系。2007~2013年間,由住建部牽頭、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先后分六批在全國33個省市開展了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平臺的建設工作。
按照當初的設想,國家希望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平臺對全國重點城市重點建筑能耗進行實時監測,并通過能耗統計、能源審計、能效公示、用能定額和超定額加價等制度,促使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提高節能運行管理水平,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決策提供參考。
但實際效果與理想相去甚遠。
首先是進展緩慢。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住建部內部人士對《瞭望東方周刊》介紹,“截止到2015年底,僅有7個省市的能耗監測平臺通過了國家驗收。有些省市2009年就開始建,到今天都還沒有完成。”另外,已建成的平臺對推進整體公共建筑節能發揮的作用也非常不充分。通過驗收的7個省市中也有問題比較突出的個別城市,“部分能耗監測平臺基本是癱瘓狀態。”該內部人士說。
“按說國家十幾個億的資金投進去,吸引企業投標去搭建這個平臺,節能服務公司應該有渠道去獲得這些數據。但現在大家不知道在哪查,政府也沒有公示,這些數據就放在每個省都有的那個平臺上,既沒有經濟效益,也沒有社會效益。”徐珍喜告訴本刊記者。
為規范省級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平臺驗收評估,確保資金使用安全有效,促進平臺運行維護,住建部在2016年4月11日發布了《省級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平臺驗收和運行管理暫行辦法》,《辦法》中明確提出,預驗收項目需滿足“測樓宇數量不少于200棟,能耗水耗監測計量點數總和不得低于2500個”“連續試運行2個月以上,能夠正常接收建筑能耗分項計量數據和進行統計分析并上傳數據”等一系列量化指標和程序規范的要求。
部分省市的能耗監測平臺遲遲建不成,或者建成后形同虛設。對于這樣的尷尬,徐珍喜在分析原因時認為,原來建設部和財政部在推行這項工作的時候,主要的撥付經費都是建設經費,但有關后期運行的費用是缺失的。而眾多的能耗監測平臺上,數據上傳的類型都不統一,準確性和數據的意義也無從談起。
“換句話說,很多地方即使平臺建起來了,但之后誰來維護、更新設備,誰去上傳、分析數據等等一系列工作處于沒人做、沒人管的狀態。”徐珍喜說。
在現有的省市級能耗監測平臺中,也有運行較好的城市。比如上海累計共有951棟建筑已經完成能耗監測裝置的安裝,并實現了與市級平臺的數據聯網,覆蓋建筑面積達4248萬平方米,建立了相關政策支撐體系及技術指導規范。但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看來,上海的建設、運行費用全部有政府資金投入,仍然不具備推廣性。
實際上,由于是非市場化運行,不少受困于資金、人力等資源不足的地方政府,“已經把能耗監測平臺的建設、運行當成了急于甩掉的包袱。”張社蠶對《瞭望東方周刊》透露,他與一位青島住建部門主管能耗監測平臺建設工作的官員交流時,對方直言,“平臺建起來后,數據傳上來了,但是這些數對不對、說明什么問題、怎么用?懂的人很少,而我們根本顧不過來。”
除了制度設計方面的不完善,能耗監測設備、技術的好壞,業主方是否愿意配合等,也給院校、機構和節能服務企業的數據采集工作帶來不少麻煩。
“有的監測系統今天正常,明天停了,或者說那個熱計量表、傳感器什么的本身就有問題,但是數據還在照傳,根本沒人對它校核。”趙慶珠坦言,“這種現象并不少見。”
更令她感到困惑的是,有些大樓的業主即使是能耗相對不高,也不愿意讓研究機構把數據拿走。“我帶學生去給一些酒店、商場去做測試,人家說能耗數據是商業秘密,用電是成本主要組成部分,公開了之后會直接影響房子定價往上報多少。”
由于政府主導的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平臺存在上述問題,比如相關配套政策不成熟、上傳數據不準確、平臺運行專業人員缺乏、系統后期維護資金不到位等等,目前國內節能服務公司在具體到單棟建筑的節能改造時,不得不在能耗監測施工、基礎數據采集等方面的工作上,重復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
而據王志高在上述研討會上介紹。“在紐約,有一批專門做建筑能耗數據售賣的第三方公司,他們從公共能耗監測平臺上采集、整理或者包括分析這些數據,并且對數據的質量負責,比如公開平臺數據有誤,這家公司可以去回溯,然后向買數據的節能公司收取服務費。”
“德國也有這樣純粹的能耗數據服務公司,他只提供方案不賣節能設備產品。”張社蠶告訴本刊記者,“我們國家的好多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幾乎都有產品背景,所以他不可避免會優先考慮賣產品,而不是怎么樣對用戶提供最佳的節能方案。”
中國的建筑節能市場能走美國、德國的這條路嗎?
據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住建部內部人士介紹,住建部2016年關于建筑節能工作的重點之一,就是要引入第三方機構和市場機制。“住建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楊榕司長1月份在上海的一次公開會議上明確提出,要把能耗監測平臺運營好,把數據應用起來,要讓平臺有持續收益,讓節能服務公司和建筑的業主也獲益,從而真正起到降低能耗、提高能效的作用。”該人士透露。
趙慶珠則認為,平臺運行市場機制的形成恐怕需要政府改變作為甲方一次投入之后,缺乏對建設質量等內容考評的方式。
而對于平臺運行專業人員缺乏的困境,張社蠶認為可以借鑒在德國、瑞士和奧地利等國實施的集約化信息交流的方式。“具體來講可以以醫院為例,就是一個能源管理的專業機構按照固定周期、固定主題組織十幾家醫院后勤負責人,到節能改造很成功的醫院去參觀、學習,公司聘請專業的人員為他們進行培訓。甚至他們可以共享設備、服務的供應商,集中采購,降低成本。”據張社蠶介紹,“上海、寧波的很多醫院項目,已經開始這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