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倫濤
?
嵩山景區的綿陽人文情結
□廖倫濤
當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電影《少林寺》在全國公映后,鄭緒嵐那一曲優美無比的《牧羊曲》就把我的思緒帶到了神秘遙遠的少林寺。
羊年“十一”黃金周,我終于成行,前往少林寺旅游。盡管車阻人涌,但仍覺愜意興奮。
嵩山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公布的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也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風景區位于河南登封市境內,東距鄭州74公里,西距九朝古都洛陽77公里,核心區域總面積150平方公里,下轄少林、嵩陽、中岳三大景區。八千年的文化積淀,在這里孕育了佛、道、儒三教薈萃、相互共生。因其“一天一地、一佛一道、一文一武”齊聚一山而聞名于世界。這里有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禮制建筑漢三闕、佛教禪宗祖庭少林寺、道教策源地第六小洞天中岳廟、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嵩岳寺塔、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天文建筑觀星臺、塔林等,真是文明碩果顆顆奪目璀璨,流光溢彩。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還在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景區參觀,筆者發現,這里的許多人文竟和四川綿陽的許多著名人物有關,深受游者的敬仰贊嘆。
黃帝是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據《史記》“黃帝居軒然之丘,而娶于西陵(現四川鹽亭)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的記載,說明嫘祖是黃帝軒轅氏的元配。嫘祖名為王風,生有二子,黃帝為磨煉兒子,將長子玄囂放到“江水”,即岷江上游地區;把次子昌意放到“若水”,即雅礱江地區。二子都在蜀地娶妻生子,昌意之子顓頊就出生若水,后進中原,繼黃帝位為天子。玄囂之孫帝嚳又東進中原,繼顓頊為天子。而記載中把嫘祖說成是養蠶繅絲方法的創造者,北周以后嫘祖被稱為“先蠶”(蠶神),而后代的文獻記錄已非常詳細,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老師、我國古代杰出的隱士、思想家趙蕤(現綿陽鹽亭縣兩河人),他所題的唐《嫘祖圣地》碑文稱“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諫諍黃帝,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統一中原,弼政之功,永世不忘。足以尊為先蠶。”記述了嫘祖的眾多功績,但其中人們更為重視推崇的還是她養蠶制衣的貢獻。在清康熙《御制耕織圖》、《織部.祀謝》畫幅上,康熙為此畫題了一首七絕:勞勞拜族祭神桑,喜得絲成愿己償。自是西陵功德盛,萬年衣被澤無疆。對嫘祖這一貢獻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由此可見,天道陰陽,地道柔剛,人道仁義,德風流芳。嫘祖作為中華民族的始母,開創中華文明,澤被黎蒼,母儀天下,以勤勞賢惠為美德,除輔弼黃帝外,大力倡導發展蠶桑事業,為中華民族名揚世界的絲綢文化奠定了基礎。
筆者與十三億中國人一樣,同為炎黃子孫,而又與嫘祖同鄉,自然為家鄉有這位偉大的圣母而自豪榮光,理當承萌母恩,效仿先人,虔誠祭拜!
在嵩山南麓的萬歲峰下,從嵩陽書院出來,便看到右側的一座漢代石闕,它叫“啟母闕”。闕的東北面,矗立著一塊幾丈高的大石頭,叫“啟母石”。千百年來,在我國勞動人民中間,一直就流傳著許多大禹治水故事。
說到大禹,自然會想到他是四川北川人。據史記載,今北川縣應為大禹故里。北川,古屬西羌,亦稱西夷。《孟子》說:“禹、西夷之人”。《史記》也云:“禹生西羌”。《竹書紀年》說:“修巳背剖而生禹于石紐”。漢武帝元鼎元年,川西北置郡設縣,北川屬汶山郡廣柔縣。楊雄的《蜀王本紀》、譙周《蜀本紀》、陳壽《三國志》、酈道元《水經注》等史料都記載禹生廣柔縣,具體地點為石紐刳兒坪。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始置北川縣,唐貞觀八年取名“石紐”之“石”“甘泉”之“泉”,更名為石泉縣。民國三年(1914)因與陜西石泉同名,復改為北川縣。
而遠在千里之外的嵩山,也和大禹密切相關。它橫跨中原,中岳之首,萬山之祖,從古至今,名稱變化也大。夏禹時稱其為“崇山”、“崇高”,這個稱呼和大禹的父親鯀有關。《國語》中稱鯀為“崇伯鯀”,說崇是鯀的封地,“崇山”就是崇地的山的意思。而“崇高”就是崇地的高山的意思,二者一是從地形說“山”,一是從地勢說“高”。夏商時稱“崇高”,還是主要從山勢上來說的。
大約4000年前,大禹接替父親鯨治水的任務,根據山形、水勢,采用“疏導“辦法,連續奮戰13年。當他來到嵩山治水時,他的妻子涂山氏為了支持丈夫事業,也來到治水前線,照顧大禹生活。為了打開連接太室山與少室山之間的軒轅山,開通一條泄洪通道,大禹和妻子約定,聽到鼓聲才可以上山送飯。大禹上工后變成了一只大熊來開山,不小心一塊石頭落下山崖敲在鼓上。妻子聽到鼓聲急忙上山送飯,沒見到丈夫卻見到一只大熊,于是嚇得掉頭就跑。大禹隨后趕緊追趕,當追到太室山南麓,懷有身孕的涂山氏巳化成一塊石頭。大禹悲傷地摸著石頭大聲呼喊:還我孩子!喊聲剛落,石頭裂開,蹦出一個男孩——啟。根據這一傳說,漢代先后在此建立了啟母廟(已毀),啟母闕等來紀念此事,以歌頌大禹夫婦治水的豐功偉績。
大禹以其治平天下洪患的蓋世奇功而贏得萬民景仰,千百年來,凡是他經過的地方,都建有神廟,一直被奉為神靈,四時祭祀。而在北川,家鄉人民對大禹的仰慕之情更是與日俱增,1991年在禹里建氣勢宏偉的仿古建筑——大禹紀念館,1994年在禹穴溝口重建禹王廟。每年六月六日大禹生日這天,縣內外數千人匯聚禹王廟祭視大禹,并舉辦多種形式的廟會活動。今天的北川巳成為華夏民族尋根問祖的圣地之一,成為海內外子孫的向往地。
每到北川,筆者也多次親臨“禹穴”,對這位中華民族的治水英雄深懷敬意,潸然淚下。
嵩山既是名山,自然也少不了帝王賜封、文人名士詠嘆游歷。封禪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重大活動,是國家最高的祭祀大典。而出生于廣元的武則天女皇曾先后8次游歷嵩山,并于695年選擇在嵩山舉行封禪大典,真可謂獨樹一幟。古往今來,歌詠嵩山的詩文更是車載船裝、燦如星斗,僅出身在綿陽江油的“詩仙”李白就在嵩山留下了《嵩山采菖蒲者》、《贈嵩山焦煉師》、《送于十八應四子舉落第還嵩山》、《送裴十八圖南舊嵩山二首》等詩篇,他在《送楊山人歸嵩山》中還寫道:“我有萬古宅,嵩陽玉女峰。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爾去掇仙草,昌蒲花愫茸。歲晚或相訪,青天騎白龍”。詩里,作者運用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了嵩山玉女峰遠離世俗的神秘色彩,表達了詩人對它的向往之情。這雖是一首送別詩,但從頭至尾不寫送友人的離愁別恨。寫景部分清幽高遠,寫楊山人歸山后的生活,恬靜安適。唐人張碧曾用“天與俱高,清且無際”《唐詩紀事》)來評價李白的詩,這八個字形像地表現了李白詩歌神奇超邁而又質樸自然的特色,是很恰當的。
是啊,千百年來,淪海桑田,人影杳杳,很多人都在凜然于天地間的嵩山尋詩。寄情山水,那當年解救唐王于危難的“十三棍”哪去了?那著名武術家“神腿張”哪去了?那兩手提著水桶一路飛跑、腳下濺起一串水花的小和尚哪去了?那手拿小黃花、眉清目秀的牧羊女哪去了?煙波浩蕩,夕陽西下,看籠罩在蒼茫夜色中的嵩山,少林絕世武功打斗方歇,禪宗音樂大典演奏剛完,游人去了,月初升,鳥歸林,千年古木無語,大道紅廟無語,深沉庵塔碑刻無語,每一個場景都是一幅凝固的山水畫,每一塊站立著的石頭都是一首醉人的詩。歷史讓嵩山與黃河在這里碰杯,與燦爛的巴蜀文化相融,共同傳承,相映成輝,激揚成一種文字魅力,一種中華古風,詩讓李白以嵩山和綿陽的名義,又美麗成一冊精美豐富的地方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