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冰
[摘 要]幼兒正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一切都要學習,可塑性強,自控能力較差,幼兒期既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又是沾染不良行為習慣的危險階段。英國作家薩克雷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此話道出了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必須重視幼兒的良好習慣的培養。
[關鍵詞]幼兒;行為習慣;培養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凡是人生所需要的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絕了,不易變。”可見好習慣的培養一定要從幼兒時期抓起,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近幾年在幼教工作中不斷地探索、實踐、積累,我認為應主要從這幾個方面抓起:
一 、老師以身作則,做幼兒表率
幼兒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們模仿最直接的對象是老師,對老師的言談舉止,觀察最細,感受最強,而且不加選擇地模仿老師的言行。老師的話可以說是“最高指示”,經常可以聽到孩子們為自己的言行辯解:“老師就是這樣說的……”這就對老師的言行提出了較高要求。
二、讓幼兒參與常規的制定
讓幼兒參與生活常規的制定.他們會更樂意、更主動地遵守常規,更容易養成好的習慣。即使有個別幼兒一時疏忽,他們之間也會互相監督,互相提醒,及時改正。自從常規制定以后,幼兒們都能按照我們共同制定的要求做。例如每次午睡前,他們都能很自覺地脫下外套,有太陽時讓衣服經過陽光暴曬消毒,沒有太陽時,自己進休息室折好衣服放到指定的地方。由此看來, 幼兒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師提的意見更有影響。
三、從細節抓起,寓教育于日常行為訓練中
向幼兒提出要求的時候,注意做到內容具體、明確、語言通俗、簡練,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征。開始的時候,我只要求幼兒掌握簡單的生活規則。比如上課的時候,要安靜地坐好,不防礙別人等。接著提出關于社會行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禮貌,看到老師阿姨要問好,早上入園的時候要向老師、小朋友問聲好,回家的時候要說聲“再見”;接受人家的禮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幫助要道謝;我還要求幼兒做個講衛生的孩子,不隨地吐痰,不隨地大小便,不亂扔紙屑,不在桌椅上亂涂亂畫……這樣要求具體明確,幼兒才好照著去做。
四、 以正面引導為主,多鼓勵表揚幼兒
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老師要細心觀察幼兒的點滴進步,多鼓勵表揚。在糾正不良行為習慣中,還應注意運用適當的語言,要“對事不對人”。如:“我不喜歡你把飯菜都掉在地上”和“你真討厭,又把飯菜都掉落在地上,”顯然前一種可保護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而后一種會使孩子產生自卑感,傷害孩子。
五、寓理于生動活潑的故事中
幼兒年齡小,對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并沒有多少認識。因此老師在平時教學活動中要通過講故事、唱兒歌等幼兒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兒明白不好的習慣會給人們帶來的危害。以及良好的習慣會有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而且對他們個性的發展和優良品質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響。如在上社會活動課時,通過掛圖、事例的講解,使幼兒明白飯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凈,否則,細菌粘在食物上,小朋友吃了就可能得病等道理。講了一個愛吃糖卻又不愛刷牙的小女孩牙齒住著小妖怪,專門吃塞在牙縫內的東西,直到醫生拿鉗子把蛀牙拔掉,并開始天天刷牙,才把小妖怪趕跑了。通過故事的形式讓幼兒明白平時要經常漱口,刷牙講衛生等道理,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并促使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模仿嘗試,最終使其養成良好的衛生等行為習慣。
六、寓理于生動活潑的游戲中
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在游戲中幼兒心情愉快,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幼兒通過游戲的活動過程,能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質。有一次,我們做了“帶寶寶看病”的游戲,游戲中,幼兒模仿父母照顧“孩子”,帶孩子去醫院看病,體會孩子生病了,父母的焦急與辛苦,使幼兒更加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父母,從而聽父母的話和孝敬父母。另外,他們還經常玩一些社會游戲,如“理發店”的理發師,“公共汽車”的駕駛員,“醫院”的醫生與護士,體會各種職業的社會角色,幼兒可從中得到社會規范意識和倫理精神的最初啟蒙。
七、寓理于幼兒的兒歌中
兒歌是幼兒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短小精湛,意義明了,讀起來瑯瑯上口,深受幼兒喜愛,我們充分挖掘兒歌的教育功能,將各種好行為、好習慣的具體要求創編成兒歌。讓幼兒在讀兒歌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針對幼兒入園時的禮貌教育,教孩子說兒歌《老師早》:小寶寶,有禮貌,看見老師問聲“好”,老師夸我有禮貌。為讓幼兒養成飯后漱口的習慣,教幼兒學說兒歌《漱口》: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頭,閉著嘴,咕嚕咕嚕吐出水。不要小看一首首小小的兒歌.它與幼兒的一日生活緊緊相連,能指導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它可以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八、抓住典型,鍥而不舍
一個人的良好行為習慣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個從陌生到熟練,再由熟練到自由化的積淀與形成過程。要完成這一過程,必須反復訓練,逐步強化,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的:“凡是習慣,都不是幾天工夫就能夠養成的。要養成一種好習慣,必須經過反復的歷練。”特別是對記憶能力,控制能力相對弱的兒童來說,重復訓練尤其重要。如有的幼兒在玩完玩具后沒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習慣,我就有意識的組織幼兒收拾玩具的練習,并多次重復訓練,使兒童養成在不用提醒的前提下,玩完后就能自覺及時地將玩具放回去的好習慣。養成好習慣是一個螺旋式上升過程,是不斷與壞習慣較量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耐心,要多強調。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孩子的終身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幼兒時期良好的行為習慣易于塑造,不良的行為易于糾正,作為老師,我們必須重視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把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當成一件關系孩子健康成長和社會進步的大事來抓。
參考文獻:
[1]王曉玲. 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要從孩子抓起[J]. 甘肅教育, 2008(17):30-30.
[2]朱耀梅. 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指導策略教學案例[J]. 新課程學習·上旬, 2014(12):13-13.
[3]甘曉英. 淺談如何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J]. 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 20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