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峰
[摘 要]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理性思維,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中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通過有激發性的問題情景,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鼓勵學生多方面探求數學的奧秘。
[關鍵詞]提高; 課堂提問; 質量
一、數學課堂提問的意義
提問在數學的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表現為:
第一,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通過提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欲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實現學生對數學的主動探索。
第二,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可以實現與學生的互動,增強師生間的交流,使課堂教學保持在輕松的氛圍內,減輕學生學習的壓力與負擔,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第三,有助于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落實.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實現對學生的引導,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這都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因此實現數學課堂的有效提問是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的重要體現。
二、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具體策略
然而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提問作用發揮的遠遠不夠,其表現有:教師的提問過于隨意;提問過于頻繁;提問沒有精心準備;提問瑣碎頻繁,不分主次;提問只關注優等生;提問缺乏層次感。從教以來,我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如何讓課堂提問行之有效地啟迪學生思維,使學生輕松快樂的學習,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考慮。
1.力求提問方式多樣化
多樣化的提問應體現為教師提問的方式多樣和學生自主提問的多樣。我發現身邊多數教師都存在著這樣的問題:教師的問一直主導著整堂課,學生幾乎是在逼問著痛苦地學習。當學生在學習中山窮水盡之時,教師不妨通過巧“設疑”進行點撥,使學生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當學生對問題的研究不夠深入之時,教師可通過繼續“追問”,帶領學生深入探究;當學生對提問有依賴性時,教師可“反問”學生,激發學習興趣,從而能自主深入探究。以下的提問方法值得大家借鑒。
(1)知識鋪墊法:這是一種被絕大多數教師所認可的傳統提問方法,在講新課之前設計一些準備性題目,這有利于知識的銜接,減少學生學習難度。例如教學異分母加減法時,我先請學生將1/2、1/3、1/4三個分數通分以后,然后提問:1、通分以后這幾個分數的分數有什么變化?2、要將分數單位不同的分數化成單位相同的分數,怎么辦?這樣一提問,就為學生主動尋求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交給了具體的思考方法,作好思維方面的鋪墊,從而降低了難度。
(2)有效引導法: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又有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引導學生“溫故知新”,聯系已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到知識的海洋中遨游,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師還可針對學生易犯的錯誤,設計錯例,進行分析講評,借此生議。缺乏有效的引導的課堂,看似熱鬧,其實并無實效。
(3)層層遞進法:對于教學上的難點問題,教師可以設計有梯度的問題進行突破,讓學生平穩地拾級而上,逐步化解難點。比如,在學習了簡單的加減法運算后,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教師讓學生與父母一起去購物,幫助父母計算總共花了多少錢,應找回多少零錢,然后進一步幫助父母來計算家中每個月的收入與支出,還余下多少錢等等。
(4)精細消化法:這種方法適用于講授新課后,為了加深學生理解,在學生容易模糊處設問。例如,通過歸納,學生總結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以后,教師提問:“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什么要先通分?通分后,為什么就可以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這樣就幫助學生進一步的理解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5)精心設疑法:我本人認為學習是有問題才會有進步,教學中多數老師會問“都懂了嗎?”“都學會了嗎?”學生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懂了”“會了”。捫心自問,對于這樣的回答,你是高興呢?還是懷疑呢?我想大多數老師會持懷疑的態度,至少一部分后進生是在濫竽充數。我們要多關注這一類學生,設疑時要顧及全體學生,問題有難有易,提問對象要體現出針對性,要多給后進生機會,使他們建立自信心。
(6)生活激趣法:教師在新授知識之前,應深挖教材,設計有生活情趣的問題,可從學生身邊耳熟能詳的事件入手,創設一種輕松而接地氣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在學習了“圓”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來觀察車輪,讓學生說一說把車輪做成圓形的好處。有的人別出心裁,做出方的車輪,但又不是完全的方形,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那樣做的原因又是什么。這些思考有助于學生理解圓,并為以后的學習積累感性材料。。
2.準確把握提問時機
教學中我們要考慮問什么,什么時候問。這就體現了教師對提問時機的把握。如果教師準備不足,想問什么就問什么,提問的作用無從談起。教師一定要對課堂提問進行斟酌,要提在點上,對重點、難點問題提問時,更應慎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對于學生的答疑要學會耐心地等待。讓學生理清思路,使回答過程變得流暢、自然。
數學特級教師郎建勝曾經專門對小學教師在一堂課40分鐘的教學過程中的提問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絕大部分教師的提問超過70個,更有甚者達到100多個,平均每分鐘1個問題以上。許多教師聽后大吃一驚,而當我們回顧課堂實錄并記錄提問數量后,不禁目瞪口呆了。例:這樣計算對嗎?(對);這樣做行不行?(行)……試問,你提的這類問題有價值嗎?所以,郎建勝老師強調教師應精心設計有效的問題,而不是以多取勝。
3.突出提問內容的新穎性
教師提問的新穎性是指提問應合理設計,創意新奇,體現價值,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究,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新穎的問題猶如一顆石子,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又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讓學生找到思維之匙,感受成功的喜悅。教師應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入手,“投其所好”,巧設疑問,能把學生的注意力轉化到學習新知識的路上。教師的教學智慧更應體現在教學中通過提問設計,破解重難點,問在“引而不發”之時,問在“似是而非”之處,問在“無疑而有疑”之間。
總之,教師應慎重地對待課堂提問,做到精心設計,合理安排,適時而問,力求“少而精”,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原則。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才能變成師生互動積極,思維火花四射,學生積極主動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 陳賢麗.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技巧[J]. 教學與管理. 2009(14).
[2] 譚寶彪. 淺談小學生數學提問能力的培養[J]. 廣西教育. 2013(17).
[3] 林永榮. 小學數學課堂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J]. 教育科研論壇.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