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娟
[摘 要]當前,全球經濟危機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諸多不穩定的因素,民營企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本文以民營企業的發展戰略研究為出發點,探析在動蕩不穩的經濟新形勢下促進民營企業穩步發展的戰略措施。
[關鍵詞]經濟危機;民營企業;發展戰略
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民營企業已經由“量的積累階段”向為提升核心任務的“質的提高階段”進行轉型。在國際國內市場進一步開放、國際產業資本迅速向國內轉移的歷史背景下,中國民營企業必須找準新的定位,迅速進行產業結構、企業組織結構、企業價值觀和產品結構的治理整合,提高核心競爭力,在產業競爭制高點上拓寬新的視野。
一、民營企業的發展現狀及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
1.民營企業飛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雖然在30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民營企業始終呈現出“低、小、散”特征,但也有不少企業在電氣、汽摩配、新材料、鞋革制造、通訊設備等領域異軍突起,成為行業龍頭企業和國際、政府優先扶持的重點單位。這些企業能夠拉動整個產業鏈,提高產業化發展水平。縱觀這些民營企業,大多以“質量立業,科技興企”的經營理念、引領行業發展的企業價值觀,指導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工作。如正泰集團已發展成為中國低壓電器行業最大的產銷企業;俊爾公司始終本著“專業”的原則和態度,致力于成為中國乃至全球一流的改性塑料企業!
2.全球經濟危機可能幫助中國民營企業再次騰飛
由于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那些曾經依靠大量的低廉勞動力、原材料,以犧牲自然資源為代價,再配以最大限度壓低價格的方式成長起來的企業家們,再也不能把他們生產的廉價布、鞋、打火機、服裝、玩具、燃料等順利輸送到全世界各個需要廉價產品的市場了。但是經濟危機的到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既是危難,更是企業再次發展的良好機遇。面對嚴峻的市場環境,民營企業應辯證看待“危機”,視其為千載難逢的改革發展機遇,應抓住發展的主旋律。
(1)“危機”表面上致使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是實質上卻是對過熱的中國經濟的一種降溫。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大多數行業都要經歷重新洗牌,在此過程中,不僅將重整經營和管理模式,而且將有效遏制因過去盲目投資導致的諸多資產不良、資源浪費等現象。經歷這次洗牌,民企的經營模式以及資本運作將更趨于合理化、理性化。
(2)中國民企的市場開發將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次貸危機致使歐美市場的購買力下降,最終將導致貿易順差的遞減。過去靠單純出口歐美及其他西方市場來換取高額回報的民營企業將不得不調整方向來面對國內、東南亞、中亞、中東廣大消費群,過去被忽略的市場,將重新受到熱捧。
(3)產業結構將得到有力調整。
①過去很多民營企業主要依靠國內豐富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生產低附加值的產品,屬于一般貼牌加工型的民企,不僅自然資源浪費嚴重,而且因為做工粗糙導致利潤淡薄,致使中國產品在國際上的市場一直很被動。“危機”的到來,迫使我國的民營企業不得不利用高科技來縱向尋求價值,過去消耗大、污染重的企業將不得不轉向其他行業或者尋求深加工。②在“危機”中國家將把民生產業放在發展的首位,得到大量的資金援助。同時通過國家的監管,民營企業在質量、技術等方面也得到大幅度提升,民生產業得到迅猛發展。③借“三農政策”的東風,農產品出口、農產品、食品深加工前景將會是一馬平川。中國是農業大國,也是農產品消費大國,再加上目前流行的“國際糧荒”促使各地政府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對于從事農產品生產、深加工、出口的民營企業也正好趕上這趟班車。
(4)百姓生活水平將得到大幅提升。要擴大內需,充分利用國內市場來防止因金融危機導致的整體經濟衰退,國家必將出臺一系列惠民政策,比如國家讓稅、企業讓利最終達到刺激消費民眾受益的雙贏目的等等。
二、中國民營企業必須實現產業結構的戰略轉型
在現今市場階段,經濟危機對中國民營企業而言其實是一場自然經濟發展規律的“洗牌”,究竟哪些民營企業在這場“洗牌”中出局,哪些企業還能在這場“洗牌”中屹立不倒,核心便在于產業結構轉型不成功。而產業結構的戰略轉型能否成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改造升級,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在全球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國的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如何才能長久地生存下來?國內很多專家指出,以技術改造升級為主線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長久發展的重點。有人說產業升級是市場“逼”出來的,當單純依靠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模式受到制約,企業就應該考慮到技術升級才是成就企業成功避險的利器,企業應該從長遠戰略角度來考慮自身的發展問題。
以廣東省為例,作為制造業大省,廣東有著龐大的工業存量,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廣東面臨著工業如何提質增效的新命題。廣東省經信委主任賴天生告訴記者,廣東省委、省政府多次深入調研后,結合實際提出以工業為主戰場,重視改造提升龐大的工業存量,實施技術改造,在提質增效上發力,既鞏固廣東傳統工業優勢,又提升產業競爭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2014年10月,廣東省出臺文件提出,用3年左右時間,推動廣東先進制造業和優勢傳統產業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25%左右,累計完成投資9000億元以上,從此拉開廣東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的帷幕。
2.打造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
談及中國民營企業的問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的品牌問題,因為中小民營企業想要繼續做大,就一定要做研發、做銷售、做網絡、做品牌。產品是工廠生產的東西,品牌是消費者所購買的東西;產品可以被競爭者模仿,但品牌則是獨一無二的;產品極易迅速過時落伍,但成功的品牌卻能長久不衰。當產品開始全面過剩,同質化逐漸嚴重的今天,如果不走品牌化道路,都只有死路一條。
3.產品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
結合市場需求,在原有的產品基礎上進行創新或直接開發新產品。過去,中小型民營企業都是先有一個產品,再去組織生產和銷售,但現在是需方市場,過去的思路已經早已走不通了。中國的中小型民營企業家一定要轉變一個思路,要根據市場需求再進行產品創新與新產品開發。
4.合縱連橫,資源整合
通過這次“民企的洗牌”,一批規模小、利潤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將被淘汰,但是存活下來的企業也將面臨資源整合這一個問題——合縱做大(就其本質來說,是通過不同企業的聯合,實現企業資源要素的優化組合)。嚴峻的國內外市場形勢給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為了應對這種嚴峻的形勢而去認真研究合縱做大中的各項問題,將會為企業跨越式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5.開辟傳統產業外的“藍海”
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首要行業是加工制造業。制造業作為民營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最具競爭力的領域,目前在玩具、鞋類、紡織品、家電等領域已成為主要生產者,也是“中國制造”的代表性產業。然而,西方國家也由此對中國產品設置了種種限制和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傳統產品出口的增長似乎也是不容樂觀。所以,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首席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先生認為中國民營企業需要盡快開辟新的出口產業。傳統出口產業競爭優勢要求企業不斷采用新型的實用技術,而現代出口產業則要求民營企業在投資、技術研發上面更多地投向設備制造、軟件、新材料等一系列的高技術產業。在服務業、農業領域,民營企業技術創新也大有可為。
6.OEM向ODM轉型,OEM向OBM轉型
此次被全球經濟危機淘汰出局的企業,除了表現出“重外輕內”經濟模式顯著特點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共同點,即這些實體經濟更多為OEM企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做代工的出口企業,都是依靠賺取微薄的加工費維持生計。全球經濟危機最先摧毀的必將是這類代工企業。因為這類企業沒有自己的研發,沒有自己的品牌,沒有自己的渠道,這些東西都掌握在供貨商或者需求方那里。在經濟環境、貿易環境波動的時候,它們是非常脆弱的。而其出路就在于,從最簡單的OEM方式逐漸變成ODM,企業具有自主的設計能力再加工,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另外就是做ODM的企業要向做OBM的企業進行轉變,一步一步一個腳印的練好內功。對于沒有品牌的OEM和ODM企業,通過前期的企業運作幫助積累了資本、管理經驗、人才、技術和資源,這是應該創立屬于自己的品牌。
7.撬動資本市場
產融結合才能實現資源最大化配置。企業的競爭,已經從單一片面的競爭,上升到多元立體的競爭。傳統企業必須意識到這是一個資本和實業結合的時代,不論是創客,還是創投,想要撬動更大的市場,贏得更大的發展,必須進入資本市場,產融結合,實現資源的最大化配置。推進企業走向資本市場,讓企業獲得最直接、最快捷的發展資金,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民營企業將進一步獲得助推扶持力度,認識再提高,需要所在地政府支持,力爭助推更多有意愿、有實力的企業上市,實現區域凸顯優勢。
三、結語
對我國民營企業來說,當前的危機,是危中有機,是傳統發展模式之“危”、科學發展模式之“機”,機遇大于挑戰。目前經濟運行雖然出現下滑,但基本面是良好的。關鍵在于能否抓住機遇,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只有培育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經濟增長點,才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可持續性,才是應對全球經濟危機的長久之策、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