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波
[摘 要]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參與學生學習活動并產(chǎn)生影響的個性心理的因素,如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這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生活起著啟動、導向、維持作用。本文就動機、情感、意志三方面談談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影響。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動機;情感;意志;學習生活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對人的認識過程起直接制約的作用,是認識活動的動力系統(tǒng)?!盵1]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力,道德修養(yǎng),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及自信、自立、自強的良好心理素質(zhì)等。在教育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和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同等重要。充分發(fā)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學會期待,學會欣賞他們潛在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更為重要。那么非智力因素對于學生的學習生活起著怎樣的影響呢?教育心理學認為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即在認知過程中,非智力因素不直接承擔對機體內(nèi)外信息的接受、加工、處理等任務;但直接制約認知過程,表現(xiàn)為它對認識過程的動力作用,定向和影響作用,維持和調(diào)節(jié)作用,以及彌補作用。因此,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非智力因素對學習的影響不容忽視。這其中,動機、情感、意志又起著尤其關鍵的作用。
一、動機
“動機是激勵和維持人的行動,并將該行動導向某一目標,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內(nèi)部動因。”[2]由動機的概念可知,動機產(chǎn)生的基礎是需要。由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可知,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五個層次。對于學生而言學習動機主要是滿足榮譽感、實現(xiàn)自我價值這兩方面。學生的學習動機需要具備內(nèi)驅力和誘因兩個條件,主要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nèi)部動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需要在一定教學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tài)變?yōu)榛顒訝顟B(tài),形成學習的積極性。在正式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fā)式教學
要想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首先,要求教師熟悉教材并掌握教材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其次,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狀態(tài),使新的學習內(nèi)容與學生已有發(fā)展水平構成一個適當?shù)目缍龋辉僬叱浞终{(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并通過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實例,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和教學內(nèi)容,比如語文課堂中的情境導入,化學課堂的實驗操作或者適當?shù)拈_展競賽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2.充分利用反饋信息,給予恰當?shù)脑u定
心理學研究表明,來自學習結果的種種反饋信息,對學習效果有明顯影響。順應性評語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效果最好;特殊評語雖有激勵作用,但由于未針對學生的個別特點,所以效果不如順應性評語;而無評語的成績則明顯低于前兩者。從這個實驗中可以發(fā)現(xiàn),評定是必要的,關鍵在于采用什么方式進行評定。教師應當給與學生正面的積極的鼓勵,或充分利用肢體語言進行獎勵,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于老師精神層面的鼓勵與肯定的需要更多一些。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之中,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化有益的學習動機。
3.妥善進行獎懲,維護內(nèi)部學習動機
雖然表揚和獎勵對學習具有促進作用,但使用過多或者使用不當,也會對學生的學習產(chǎn)生消極作用。所以教師在表揚學生時應明確學生的何種行為值得表揚及受到表揚的原因,表揚應真誠,體現(xiàn)教師對學生成就的關心,使學生能感受得到如果學生投入適當?shù)呐?,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表揚時應傳遞這樣的信息,即學生努力并受到表揚,是因為他們喜歡這項任務,并想形成有關的能力。
二、情感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內(nèi)心體驗。情感是一種比較高級的、復雜的情緒,它與人的社會需要相聯(lián)系。當客觀事物能夠滿足人的社會需要時,就引起積極的肯定的情感;相反就會引起消極的否定的情感。情感具有兩極性、情境性和感染性的特點。“一個人喜歡自己所從事的活動時,他會全力以赴,即使遇到阻力,也會克服重重困難,自我克制,不輕易放棄,以達到預定的目標。如果在情感上是否定的、抵觸和厭惡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來維持行為的持續(xù)性,很容易產(chǎn)生學習倦怠?!?/p>
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fā)揮情感對學生學習的積極作用,消除消極的情感。積極地情感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學生的學習生活起到增力作用。相反,消極的情感使人精神不振,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學生的學習生活起到阻力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巧妙地選擇教學方式,使學生正視和理解自己的情緒,學會正確表達情緒,有效調(diào)控情感。矯正學生的錯誤觀念,如自負,自卑,嫉妒等,在疏導的過程中不要損傷學生的人格,擴大學生的胸襟,更好的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
三、意志
意志就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jù)目的調(diào)節(jié)和支配自己的行動,克服困難去實現(xiàn)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2]120學習的意志力是指學生為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而自覺努力的程度,它是學生意志品質(zhì)方面的心理力量。學生在學習中具有頑強的毅力,就不怕困難、不怕挫折、失敗,始終自覺抵制一切干擾、頑強進取,具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精神。而那種虎頭蛇尾,見異思遷的人,縱使有一個聰明的頭腦,因為缺乏頑強的拼搏精神,忍受力弱,最終也難成大器。從心理學上說,即堅強的意志力。意志堅強與否,是學習上能否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在學習活動中,一個學生光有智力條件不行,光有學習熱情還不夠,還必須具有堅強的意志,這樣,才能克服困難,使學習取得成功。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培養(yǎng)正確觀念意識。教師在加強學生的意志品質(zhì)時應采取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形式,盡量把學習的目的與學生的人生理想,價值目標以及德育教育聯(lián)系起來,廣泛的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利用學校和班級的輿論導向,積極適當?shù)貙W生的積極思想予以鼓勵和表揚。
其次,規(guī)范管理教育,養(yǎng)成學生自覺、自律的習慣。習慣成自然。自覺,自律行為是學生能否順利學習的先決條件。自制力弱的學生很難經(jīng)得住外界的誘惑,不能控制住自己而違反紀律。所以教師應加強管理,耐著性子幫助學生做好過渡,周期性強化,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律的習慣。
再者,加強行為練習,增強克服困難的決心與毅力。由于中學生的自我意志已逐步形成,能夠較客觀地認識自我并評價自我。教師盡可能地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從小處入手,引導學生用榜樣或名言警句激勵自己,克服困難。
總之,強烈的學習動機、堅強的意志、熱烈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注意力及學習的學習效果起著導向,維持與推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白晶.非智力因素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及對策探討[J].長春大學學報 , 2007(05).
[2].林森,劉潔.心理學[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1.6.
[3].王筱枚.中學生學習情感策略的應用特點及其對學業(yè)成績的影響[D].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