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
[摘 要]我國很早就認識到了飲食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自古便有“病從口入”的說法。因此,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對于身體健康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食育便是指良好的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我過有學者呼吁,食育應從幼兒開始。本文對幼兒食育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提出了如何進行幼兒食育的措施。
[關鍵詞]幼兒;食育;措施
任何時代健康都是引人追求的。人類摸索著積累大量健康知識。但盲目追求不是獲取健康的最好方法,紛繁復雜的知識需依據自身實際甄選。教育在甄別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傳統的德智體美勞之外,因健康問題人們開始思考新的教育形式即健康教育。“食育”,顧名思義,即飲食教育,是指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學習與食物相關的知識,獲得有關飲食的正確知識,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從而達到健康養生的目的。“食育”這個專用名詞是由日本學者創造的,該詞的創造者將“食育”與德育和智育相提并論,以強調它的重要性。兒童健康關系到家庭社會,是國家昌盛強大的基礎。通過飲食教育幫助兒童構建綜合的知信行健康體系是關鍵。許多國家推行學校飲食指導、普及營養知識并開展科學膳食運動。其中日本學校飲食營養教育的發展成果斐然。日本重視學生身心健康,從宏觀法律政策到微觀課程設置多層面努力,明確保證受教者“終生過充滿活力的健康生活”。在我國城市地區,一些比較規范的幼兒園為了保證幼兒的膳食營養,配備了專門的幼兒營養師或保健師,每周為幼兒制訂代量食譜,但這并不意味著是對幼兒進行食育;教師們在餐前對幼兒進行的餐桌禮儀教育或營養知識宣傳也不能涵蓋食育的全部內涵。專家認為,只有通過許多吃的體驗,人們逐步形成對健康飲食的牢固印象和良好的飲食習慣,把對健康有益的食譜和攝食方式的認識轉化為自己的嗜好,并自覺地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才能體現食育的實際內涵。
一、我國幼兒飲食現狀
1.挑食、偏食、厭食現象嚴重。偏食、挑食、厭食是2~3歲幼兒常見的現象,大部分孩子不會獨立就餐,在家吃飯往往是家長追著喂,令家長深感頭痛。孩子的偏食、厭食容易造成身體營養不足,尤其是2~3歲的幼兒,營養不足會影響兒童正常的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造成幼兒挑食、偏食、厭食最大的原因就是過多食用精細食物和甜食造成的,成天拿蛋糕當主食,喜吃甜食的;還有些孩子只喜歡吃肉,不吃菜;有些只吃菜,不吃肉的;口渴了只喝碳酸飲料喝不慣白開水;饑一頓、飽一頓,三餐沒規律的,餓了就吃零食;嗜食烤制、腌制、深加工食品,不知道這些食品里含了多少食品添加劑、致癌物質。某些家長本身都有偏食的毛病,或者一樣的菜重復天天吃,使幼兒厭食,或者家長限制孩子吃某種食物而造成孩子不愉快的情緒等。
2.經常吃零食影響健康發育。吃零食過多會免影響正餐的進食量,孩子所需的營養主要是從每日三餐的食物中攝取。如果使孩子三餐吃飽、吃好,基本營養素能夠得到保證,無須再加零食。另一方面孩子從零食中不可能全面攝取所需的營養素,這些零食多是單純的能量,自然營養攝入少,導致身體肥胖而不結實。兒童時期肥胖,成年后易患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等疾病。要知道人們吃的食物種類越多、越雜,攝取的營養就越全面豐富,適應能力就越強,以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寶庫--蔬菜、水果來說,任何零食都難以補償。而孩子長期不吃或吃得不足,就會造成代謝障礙,嚴重地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和生長發育。
二、幼兒食育的重要性
1.可以培養幼兒正確的飲食知識。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形成了很多不良的飲食習慣,營養攝入不均衡,導致了肥胖、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的形成,嚴重危害到了自身的身體健康。換言之,飲食已不再是簡單的本能,而是可以影響人們健康乃至生活質量的一大要素。而食育,就是專門針對不良飲食習慣和錯誤飲食觀念對人們健康帶來的危害而提出的。隨著食品工業化和商業化的深入,廣告等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越來越大,尤其是還處在思想意識不成熟時期的青少年,成為了商家們的眾矢之的。一些被稱為“垃圾食品”的食物成為他們的嗜好,在迷戀追隨的同時,殊不知自己的健康正在面臨威脅。正是因為從小沒有良好的飲食知識教育,對飲食結構與安全沒有正確的認識,長年累月,養成了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食育,就是要從幼兒時期開始培養教育,把錯誤觀念扼殺在搖籃中,把正確認知灌輸進腦海里。例如,對于許多不愿吃蔬菜的幼兒,可以通過讓他們辨認各種可供食用植物的形狀,了解這些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而懂得它們對人體生長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并讓它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信仰,從而形成良好的飲食行為。
2.是傳承并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飲食內含生活內容和樣式,是文化的體現。從食材及餐具選擇、烹飪及食用、飲食環境選擇都與民族文化積淀有深刻聯系。蘊含文化色彩的飲食活動,基本特征是由民族自然風情、歷史文化及社會經濟決定的。不同國家與地區有著與之相宜的食文化。以日本為例,日本提出了“身不二土”的口號,以此弘揚傳統飲食文化。日本培養國民從幼年時期就喜歡吃本國品種的大米和牛肉的習慣,他們信奉自己的東西,愛護自己的文化,因此這些打著響亮口號的泊來品很難占據市場。食育已成弘揚傳統飲食文化的新媒介。于飲食活動中貫穿文化幫助兒童青少年掌握知識,培養青少年對國家民族的愛。
三、促進幼兒食育教育的措施
1.結合文化主題進行飲食教育。我國歷史悠久,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保護和傳承自己的傳統飲食文化必須從幼兒階段抓起。不同的傳統節日都有著詩一般的特色飲食和故事,如冬至的餃子、元宵節的湯圓、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臘八的臘八米粥等,幼兒園就充分利用不同節日的特色飲食,在班里進行節日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親情教育及飲食教育,孩子們受益匪淺。還可以開展很多別樣多彩的活動,如春天的主題是引導幼兒觀察蔬菜瓜果的播種,秋天的主題是引導幼兒感受植物豐收、農民忙碌收獲的喜悅,布置環境、主題墻板等注意根據不同的主題內容及季節特點引導幼兒觀察各種食物的由來、營養價值等。這樣,既豐富了孩子們的學習內容,掌握到了相關的飲食文化,又增進了教師、幼兒間的情感互動與文化交流。可以說民間傳統藝術展示的快樂時刻,你能看到我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傳統飲食帶給孩子的幸福和健康體魄。
2.經常開辦家長營養講座。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幼兒的飲食習慣的養成與家長有密切的關系。但我們的家長大都是“食盲”,所以有必要開設家長營養講座,把一些基礎營養知識和兒童的食育知識傳播給家長。作為家長,千萬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吃多,更不能依著孩子愛吃多少就吃多少,一頓飽一頓饑,然后用零食填補,這會影響下一頓的食欲,同時也會養成任性浪費的不良習慣。家長要盡量給幼兒提供全面和均衡的營養,含有豐富蛋白質、維生素的豆類食物和蔬菜就是很好的選擇,我們相信只要家長善于引導幼兒進餐,嚴于控制幼兒的零食,樂于與孩子溝通,勤于想辦法使食物變得更加精美可口,就能成功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四、結語
總之,就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而言,幼兒食育比其他任何教育都更有潛力。幼兒正確的飲食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它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每位幼兒教師付出很多辛苦,奉獻許多愛心才能得以實現。家長和教師應充分發揮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將幼兒的興趣、需要和食物的相關知識相結合,以保護兒童的生命,促進兒童的健康。
參考文獻:
[1]李里特,食育是國民健康的大事[J].中國保健營養,2013.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
[3]建平,學校健康教育概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