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
[摘 要]根據構建學校德育內容形式的不同,我們認為可以將德育課程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潛在課程三類。在學科課程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德育在學科課程教學中的主渠道作用,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理想觀念。活動課程包括學科教學以外的教育實踐、科技、文體活動和勞動實踐等,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道德評價領域有著與學科課程同等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德育課程;學科;活動;隱形課程
德育是塑造靈魂的工程,對人才的培養起著關鍵作用。由于絕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很難擺脫過分嬌慣、過分看管和呵護、期望值過高、教育不一致等不良心態及錯誤教育方式的影響,加之在傳統形式的家庭教育中,望子成龍、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子女是家長理想。這樣現在的學生缺少競爭意識、獨立意識、合作意識和對社會及他人的服務意識,長此以往后果令人堪憂。為了在學校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大環境,根據構建學校德育內容形式的不同,我們認為可以將德育課程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潛在課程三類。 變零散的道德教育為系統的人格培養,我校在近年來進行了精品課程帶動學生行為塑造的嘗試。
一、學科課程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體
學科課程包括所有的必修課和選修課,是德育理論傳輸的主渠道。在學科課程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德育在學科課程教學中的主渠道作用,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理想觀念。
1.要明確運用各學科課程進行德育的意義。運用各種學科課程對學生進行德育具有經常性、系統性、規范性以及整體性等特點,它是用人類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武裝學生的頭腦,對于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發展健康情感,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德育是教師“教書育人”的主要內容和主體體現。
2.要上好思想品德課,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教師在組織教學中應注重四點:一是教師配備上要注意選拔思想覺悟高、師德優良的教師講授政治課;二是在授課形式上,政治課要突出思想性和教育性,切忌把政治課上成文化課;三是在授課方法上,要注重學科教學與社會實際、學生實際相結合,要有針對性。
3.要重視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各科教材除具有本身內在的科學體系和邏輯體系外,還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寓德育于各科教學中,是進行“教書育人”的重要手段教師在教學中要發揮語言的魅力、知識的潛能,把知識教學與培養學生的信念、情感、品德等有機結合起來。
二、活動課程為養成教育的主導
活動課程包括學科教學以外的教育實踐、科技、文體活動和勞動實踐等,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道德評價領域有著與學科課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進行德育方面,活動課程有其獨特的優勢:一是具有較強的現實性、針對性,并能引導學生在發展變化的現實生活中汲取思想營養。二是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動腦、動手,有利于增強其對各種活動的情感體驗,進而強化道德認識。三是具有較強的自主性。許多活動由學生自定內容,自行組織,容易為中小學生所喜愛,對他們正在形成的情感世界有直接的陶冶、激勵作用。
我校立足全校搞課程建設,籌建了《思賢.揚風》德育課程,力求精品化。我們注重內容設計的綜合性、實踐性;強調創造性,注重體驗學習、探究學習. 強調時代性,緊追時代,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強調創新性,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本課程以齊賢村落文化為依托,通過查閱相關資料,采訪參與村落文化開發的老領導,老教師,實地走訪調查有關遺址和實物,注重從齊賢的石文化、絲綢文化、橋文化、民俗文化和口頭流傳文化中提煉出“鄉賢品質”,“正義之風”,“創業激情”并結合學校開展的“德育之星”、“齊中正能量之星”評比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德育系列活動中,在“閱讀”、“調查”、“探究”、“體驗”、“實踐”過程中切實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和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由于《思賢.揚風》德育校本課程今年開學才開始試開展,在上課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不少的問題,例如師資的專業化程度不夠、學生現實體驗不如意、教材內容需定時補充更新等問題,也可能面臨家長支持率不高,社會影響力不夠、課程評價標準不夠科學。改進包括措施:校本課程資料補充更新及時到位;增強教師的校本課程意識,提高教師的課程專業化水平;建立和完善合理科學的德育評價機制;落實經費保障制度;爭取鎮文化站支持,擴大對外宣傳力度,爭取更多家長支持。
三、潛在課程為自主成長的主線
潛在課程,即第三類課程,或稱之為隱蔽課程、隱性課程。它是用眼睛不容易觀察到的隱蔽的教育形式,是以學校生活環境、規則、習慣和教師的行為等對學生進行強有力的直接教育感染的過程。
潛在課程的學習,也會對顯性教育課程的學習產生更強有力的影響。這是因為從教科書中學到的知識,如果不能被利用和發展,就有可能從學生的記憶中消失,但通過長時間潛在課程的影響漸漸形成的自我概念、態度、價值觀等,都能給個人的一生留下深刻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認為,當潛在課程與顯性課程相互調和、相互協調時,學習會獲得最好的效果。
自從去年下半年教育局對各校發出飲食節儉倡議書以來,我校著手開設了”以優盤促光盤“專項行動,優盤措施的落實重在食堂后勤管理這塊,而光盤行動的履行則由學校德育線統一部署。學校制定了優化考核評價機制。學校德育處與食堂人員聯動,專門安排人員每天對師生的剩菜剩飯情況進行檢查、公示,將結果納入食堂人員與班級考核。每月還組織開展“節儉班級”與“光盤之星”評比活動,并將結果在宣傳窗進行展示,從而積聚校園節儉的正能量。
回顧近年來的工作,我們最大的感觸是學校德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融入與實踐性強的活動與課程之中,不斷挖掘學生身上的正面力量,引導全校學生不斷互相激勵、互相學習,最終才能促進和諧、文明校園氛圍的形成,培養積極向上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