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飛
[摘 要]新課程改革對于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要教給學生實用性強、有價值的知識,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進行有效教學。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指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能夠學有所獲,每個人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和進步。這就要求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當前階段的學習情況,又要關注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讓學生在認知水平和情感體驗上都有所發展。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經驗,談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新課程;數學教學
一、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想讓學生對于數學學習保持持久的興趣和高度的注意力,就要從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入手,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創設各種情境,讓他們在生動、具體、熟悉的情境中快樂學習,輕松掌握所學知識。在為學生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有明確的目的
每一堂數學課都有一個清晰的教學目標和一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在設定教學情境的時候,要考慮到是否有利于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否能夠促進學生認識水平的提高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有效發展。所以,在教師備課的過程中,教學情境的創設要始終圍繞這本課的教學目標展開,發揮設定情境的促進作用,利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從教師設定的數學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獲得數學知識,完成教學任務。在整個教師引導的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具體,有一定的啟發性。
2.教學情境的創設要與時俱進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當今社會的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他們可以通過電視、網絡、書籍等各種渠道獲得大量的信息,所以教師不能再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來束縛學生的綜合發展。作為教師,我們要與時俱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也應該具有新時代的氣息,這樣才能讓學生有參與的積極性。比如在學習《百分數的應用》一課時,我播放了北京申奧成功時的片段,并且出示了各個城市的得票數,讓學生運用百分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學生在學到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激發出了學生的愛國之心。
3.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結合學生自身特點
教學情境可以分為很多種形式,比如我們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常用的問題情境、比賽情境、故事情境等。不管教師采用哪種形式,都要從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來設定具體的情境。對于低中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創設講故事、做游戲等形式的教學情境,對于較高年級的學生,教師應該多創設一些有助于激發學生思考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問題情境,通過數學本身的學科魅力來感染學生自覺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當中來。
二、創設游戲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小學生喜愛游戲,教師可以融游戲環節于課堂教學當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學平均數一節時,就引入了游戲環節,在課堂上進行了踢踺子比賽:將學生分為A、B兩組,A組由4人組成,B組由6人組成,看在規定時間內,哪個組踢踺子個數最多。比賽結束后,教師宣布B組獲勝,因為B組踢的踺子個數遠遠超過了A組。學生見狀,都表示疑惑,有的學生說這樣不公平。教師問:“為什么不公平?”學生回答:“B組的人數多,踢踺子個數多是很自然的事情。”教師又問:“怎樣才能公平呢?”有的學生說:“把他們踢的踺子個數“均開”來看,就可以了。”學生頭腦中有了“均開”的想法,說明“平均數”的概念已經初步形成了。此時學生的好奇心也被調動起來,教師乘勢導入了新課學習。學生在學習中探究,在交流中探討,通過互動交流實現了合作學習,有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三、深入研究教材,傳授有價值的數學知識
要想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就必須對學生輸入有效的數學知識。對于學生而言,有效的數學知識指的是他們還不知道和了解的數學新知識和新材料,需要經過學習才能掌握的內容。教學內容的設定是否有效與數學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狀態有著直接的關系。第一,學生數學知識水平的提高需要有效的數學知識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學到了應有的數學知識才能說是教學的成功。第二,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有效的數學知識量。學生的發展是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數學知識不是智慧,學生會運用這些知識才是真正做到了智力的發展。第三,數學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于有效的數學知識量。學生只有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探索數學知識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愉悅感,才能真正驅動自己內在的學習原動力,產生持久的學習興趣。
四、進行有效的數學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程理念確定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所以要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就要想方設法調動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學習。有效的探究學習過程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雖然學生是整個學習活動的主體,但是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小學階段的學生是不夠成熟的學習主體,他們的年齡、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和學習經驗有限,所以教師要注意發揮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做好課堂教學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學會學習。特別是學生在遇到分歧或者疑難問題的時候,教師要及時施以援手,加以指導和點撥,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是我們每個小學數學教師共同追求的目標。無論課程如何改革,這一目標是我們永恒不變的追求。人們常說“教無定法”,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研究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發揮學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改革和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以真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設疑激趣,促進小組合作探究
要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采取小組互動合作是有效的途徑。學生在小組內可以互相交流切磋,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進步。筆者在教學中將全班學生分為5個小組,并且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按好、中、差平均搭配到各個小組中。要實現小組有效的合作互動,必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參與小組合作探究,才能做到目標明確。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性質”這一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分數的分子與分母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分數的值不變呢?”并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探究學習。有的學生在研究中取出兩條長度相等的紙條,先在第一個紙條上截取二分之一,然后在另一個紙條上截取四分之二。最后發現所截取的紙條都是相等的,從而用直觀的方法驗證了分數的性質定理。我在復習課中,主要以小組探究為主,讓學生在小組內畫出每個單元的知識網絡,并且小組之間可以相互提問、探究。例如在復習三角形及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時,一小組向另一小組提出了“三角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什么條件下,才存在著一半與兩倍的關系?三角形的各邊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等問題,促進了學生對于知識的綜合與鞏固。
綜上所述,構建互動式的小學數學課堂,可以有效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特點開展數學課堂探究活動,通過小組交流與合作,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提升,提高學生的綜合數學素質。
參考文獻:
[1]曾紅英.談小學數學課堂互動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2(9).
[2]居士芳.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