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若雨
保護野生動植物 維護地球基因密碼
文|于若雨
Protection of Wild Animals and Plants to Maintain the Earth 's Genetic Code

閻壽根 攝
野生動植物是億萬年地球環境演化的產物,同時又是人類及其他生命環境的締造者與維持者,包括人在內的生物與環境(自然和社會環境)是共生、共榮、協同、循環、自生與再生、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統一整體。
人類經過千百萬年漫長的進化繁衍,每一步的成長和發展都離不開對野生動植物的利用。但自工業文明以來,由于生產活動的需要和經濟利益的驅使,一些人對動物捕獵趨于盲目,而有些生產生活行為又間接地破壞了動物的生存環境。幾百年來,這種大肆捕殺的行為已致使一些動物走向滅絕。據有關科學家研究,自16世紀以來,世界上約有250多種動物滅絕,那些瀕危動物的滅絕速度也正在加快。
每種動植物都有它存在于自然界的獨特生態地位和功能,如果人類不采取行動制止這一態勢蔓延,那么人類最終只會自食其果。因此,保護珍稀動植物,搶救瀕危動植物,保護自然資源,是一件關系人類發展的大事,是一項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
一個物種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一個基因可以影響一個民族的興衰。物種一旦消失就不可復生,人類就永遠失去了這些基因。
保護野生動植物普遍受到了國際上的政治家、科學家、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高度關注。如形成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濕地公約等多個公約,把保護野生動植物提升到全球戰略;2010年圣彼得堡召開了老虎保護峰會;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通過了成果文件《我們希望的未來》。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氣候多樣,為物種進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未受第三紀和第四紀大陸冰川的影響,因此,我國是世界上野生動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僅脊椎動物6347種,占全球脊椎動物種類總數14%。另外,我國特有屬種多。脊椎動物中,大熊貓、金絲猴、華南虎、揚子鱷等470多陸棲脊椎動物是僅分布于中國的特有物種。
瀕危動物是國家的重點保護對象,也是一種極其珍貴的、不可替代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它們在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經濟發展、開展對外交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是瀕危動物分布大國,且瀕危物種繁多。2011年國家林業局啟動了第一批瀕危野生動物專項調查,至2014年底前完成外業調查工作。本批次調查共涉及14個物種,包括海南長臂猿、朱鹮、黑臉琵鷺、遺鷗、黑嘴鷗、黑琴雞、栗斑腹鹀、揚子鱷、四爪陸龜、莽山烙鐵頭蛇、六盤山蝮、秦嶺蝮、蛇島蝮、鱷蜥。
調查發現,我國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海南長臂猿,目前僅分布在海南省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現有長臂猿種群ABC三群,共25只,其中有獨猿3只,2015年新生幼崽1只。瀕危鳥類朱鹮的野生種群數量為1549只,分布于陜西、河南和浙江三省的15個區縣。黑臉琵鷺在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地越冬,數量為294只。栗斑腹鹀分布于內蒙古扎魯特旗、阿魯科爾沁旗、科爾沁右翼中旗、烏蘭浩特以及吉林省鎮賚縣,數量為5131~16091只。我國特有淡水鱷揚子鱷在安徽分布于廣德縣、郎溪縣、南陵縣、涇縣和宣州區,野生種群數量為144~177條;四爪陸龜分布于新疆霍城縣,本次調查中,樣線調查未發現任何活體或者痕跡,瀕危狀況相當嚴重。我國特有的蛇類莽山烙鐵頭,僅見于湖南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宜章縣和廣東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內,數量為430~502條;六盤山蝮蛇僅見于甘肅莊浪、寧夏隆德及涇源3縣,數量為160800~241200條;秦嶺蝮蛇僅見于陜西西安市長安區、戶縣、寧陜、周至、佛坪、太白、鳳縣,數量為281000~385944條。我國特有的鱷蜥僅見于廣東茂名市、韶關市曲江縣,廣西桂平市、金秀縣、昭平縣、賀州市八步區,野生種群數量為1080~1248條。

閻壽根 攝
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總工程師嚴旬介紹,對14個物種的分析評估表明,34.69%的物種受到棲息地被干擾、破壞、分割、退化等的較“強”程度的威脅。“棲息地破壞”這一因素對野生動物造成的影響,明顯高于食源干擾、水源干擾、人為直接干擾和大型建設干擾等威脅因素。
由于棲息地成為“生態孤島”,野生動物在被分割為互不相連的保護區內,形成一個個孤立的小種群,遷移、繁衍、基因交換受到制約。以大熊貓為例,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因棲息地受工程建設和人為活動割裂,全國野外大熊貓形成多個相互隔離的種群,部分小種群由于基因交流受阻而滅絕。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全國大熊貓棲息地內,有水電站319個、礦山479處、景區25個、道路總里程1339公里、高壓輸電線268.7公里、常住人口50人以上的居住區984個。雖然全國野生大熊貓按山系劃分為六大種群,但棲息地被隔離成33個板塊,相應形成33個局域種群。
“我國大量物種處于稀有或瀕危狀況。有44%的野生動物種群呈下降趨勢,高等野生植物種群有15%至20%處于瀕危狀態,高于世界平均值。”嚴旬說。他透露:我國現有2140種野生動植物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我國現有的脊椎動物中有900多種生存受到威脅,高等植物中有3700多種生存受到威脅。

東北紅豆杉

野大豆
世界自然基金會最近發布的《2014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僅在過去40年間,全球野生動物數量減少了一半以上,物種滅絕速度已超過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對生物多樣性威脅最大的是工業化和資源開發導致生物棲息地的喪失和退化。作為野生動植物的最后避難所,自然保護區在工業化大潮中堅持著。
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無疑是保護野生動物、維持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對珍稀動物的保護工作,采取了許多有效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建立了一批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目前我國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已是這些瀕危動物的最后居住地,同時也是它們最為可靠的庇護所。
野生動植物是重要的生態資源,是構建生態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生態系統的功能發揮和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經過60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形成了布局合理、類型齊全、層次豐富的自然保護區體系,建立了完善的保護管理與執法體系。自然保護區已成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最重要的載體。”國家林業局副局長陳鳳學說。
早在1950年我國就發布了《稀有生物保護法》,并于1956年建立了第一批自然保護區,開始了拯救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實踐。改革開放后,我國加快了野生動物保護步伐,從完善法律法規、建立自然保護區、強化執法監管、擴展國際合作、提高公眾保護意識等多個角度,全面推進保護事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截至2014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數量為2729個,總面積147萬平方公里,占陸地國土面積14.84%。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量為428個,總面積96.52萬平方公里。中國自然保護區面積居世界第2位,僅次于美國。林業部門管理的自然保護區達2228處,總面積1.24億公頃,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3%,均占全國自然保護區個數和面積80%以上;此外,國家林業局還建立了各類自然保護小區5萬多處,總面積150多萬公頃。全國有3500多萬公頃天然林和約2000萬公頃天然濕地和相當數量的荒漠植被被劃建為自然保護區。90.5%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類、65%的高等植物群落,300多種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和130多種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得到保護。
目前,我國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大江大河源頭生態系統、東北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橫斷山區等地區的天然林都在自然保護區內得以保護保育。以長江流域為例,整個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多達144個,長江上游溫帶森林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野生動物是自然保護區建設的最大受益者。大批重點保護和瀕危的野生動植物得到保護,棲息地得到恢復、擴展,種群得到恢復壯大。貴州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黔金絲猴,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300余只增長到750余只。廣西建立弄崗等自然保護區后,白頭葉猴數量由2003年的598只增長到目前的937只。全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數量已達67處,總面積達到336萬公頃。66.8%的野生大熊貓和53.8%的大熊貓棲息地納入了自然保護區網絡,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大熊貓個體數量增加到1246只。
“大熊貓、朱鹮、揚子鱷、蘇鐵等一大批瀕危珍稀物種正逐步擺脫滅絕的風險,顯現穩中有升的良好勢頭,棲息地生態環境不斷優化。”據陳鳳學透露,我國林業系統已有23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網絡”,34處自然保護區加入國際重要濕地,18處自然保護區成為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組成部分,還有一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入了“東亞—澳大利亞西亞涉禽遷徙網絡”、“東北亞鶴類保護網絡”、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首批綠色保護地名錄。

東北虎
雖然成就卓著,但我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形勢仍很嚴峻。“根據全國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結果,我國87.7%的野生動物種群因棲息地縮減、割裂、質量下降、人為活動干擾等原因,生存空間不斷受擠壓,不少瀕危物種的棲息地、鳥類集群活動區域及遷飛通道面臨著土地開發、農業開墾、環境污染等威脅,前景堪憂,保護形勢依然嚴峻。”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司長張希武說。

野馬 閻壽根 攝

鵝喉羚 閻壽根 攝
在廣袤的大地上,無數的綠色森林使人類居住的地球多情而美麗。森林中,一個個涌動的生命向我們展示了自然的勃勃生機。走進森林,我們不僅可以和自然對話,清洗都市的煩躁和不安,還可以和自己的心靈低語。偶爾傳來的鳥鳴天籟讓我們仿佛回到了遠古時代,找到了自己心靈的家園。
森林和濕地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藏。在這里,各種珍奇的動植物資源爭奇斗艷,展示著各自的風姿和美麗。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而森林就是生物多樣性的搖籃。在森林和濕地中,不管是參天大樹、奇花異草,還是飛舞的鳥類、爬行的昆蟲、游動的魚類,在它們身上都傳承著物種的基因、地球的密碼。
對于人類的生存發展而言,保護珍稀動植物具有重大意義。首先,保護珍稀動植物能夠維護生態平衡。因為每個物種都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員,物種之間通過食物鏈的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一旦食物鏈出現脫節,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比如,人們無節制地獵捕蛇類,就會導致蛇類資源趨于枯竭,這就導致森林、草原和農田鼠害、病蟲害猖獗,給農業、林牧業造成了巨大損失,加速了草原的荒漠化。
其次,保護珍稀動植物才能保證科學研究和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眾所周知,瀕危動植物是科學研究的試驗材料,在現代科學的諸多領域,例如仿生學、醫學、藥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動物園中的珍稀動物,以及博物館收藏、陳列或展出的瀕危動植物標本,能夠很好地深化廣大民眾對保護珍稀動植物重要性的認識。
在保護野生動植物的過程中,我國先后制訂實施了《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法》、《自然保護區條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條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等法律法規,初步建立起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五年來,會同公安、海關、工商等部門,先后開展了‘打擊網絡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專項行動’、‘天網行動’、‘利劍行動’等一系列全國性專項打擊行動,全國森林公安機關共破獲重特大野生動物刑事案件1258起。從2013年開始倡導發起了三次多國聯合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的‘眼鏡蛇行動’,在國內外產生強烈反響。”張希武說。
2016年7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經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修訂通過,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自1989年3月1日實施以來,在2004年和2009年進行了兩次修訂。本次修訂,對近年來爭議較大的虎骨、熊膽、犀牛角入藥及野外放生、外來物種放生做了詳細規定,對野生動物保護名錄實行分級管理,并要求每五年調整一次,這是該部法律自1988年頒布實施以來修訂幅度最大的一次,彌補了長期以來保護野生動物過程中的一些立法空白,進一步明確了法律責任的分配,進一步加強了對珍稀野生動物的保護,對當下野生動物的保護具有積極指導意義。
導致我國大量物種瀕危高于世界平均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瀕危物種種類多、分布范圍廣,且大多處于偏遠落后地區。“最理想的辦法是將居民全部從野生動物棲息地遷出,但僅現有自然保護區總面積就高達147萬平方公里,依賴移民搬遷顯然不現實。”張希武說。
動植物與人類生來平等,它們是我們最親密的朋友,與我們共同擁有同一個地球家園。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動植物與人類“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只有與動植物做到真正的和平共處,才能保證人類與動植物的生息繁衍,才能保證整個地球生物圈的共同繁榮。
(本文作者系南京農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學生)

丹頂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