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開化縣林業局 江涌
開化 努力實現生態保護與生態經濟互促共贏
文|開化縣林業局 江涌
Kai Hua Efforts to Achiev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Mutual Win-win Situation

從“生態立縣”到國家公園建設,開化縣在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條符合開化縣情的綠色發展、生態富民之路。開化縣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林業縣,林業是我縣生態建設的主體和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陣地,要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堅持“保護為主、合理開發、永續利用”,努力實現生態保護與生態經濟互促共贏,為“詩畫山水、國家公園、幸福開化”夯實基礎。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對于如何破解當下林業改革難題,厚植今后發展優勢,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如何將“五大發展理念”落實在林業改革發展的實踐中,這是關系我縣下一步林業工作能否取得理想成效,能否更好地在國家公園建設中發揮應有作用的關鍵所在。
一是堅持創新發展。以建設“全國深化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為契機,深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健全完善森林生態建設與保護機制,創新生態補償與獎懲制度,加速推進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積極實施科技引領新戰略,創新林業人才培育新機制,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打造“互聯網+”林業發展新引擎。
二是堅持協調發展。根據開化“三生空間”的區劃定位,進一步優化林業發展空間布局,實行差異化管理,統籌生態保護修復和做強林業產業,發揮林業綜合效益。堅持示范帶動,大力發展杉木大徑材、林下經濟,積極培育珍貴樹種用材林、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特色產業。大力推行林業全產業鏈建設,提高基地生產、產品加工、市場流通等各環節之間的關聯度,推動林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改善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補齊林業發展短板。
三是堅持綠色發展。以增加生態空間,保障生產空間,提升生活空間為目標,以治理生態環境、改善人民生產生活條件為出發點,大規模開展綠化造林擴“綠量”,深入實施國家公園錦繡行動,推進珍貴彩色建康森林示范縣和美麗鄉村建設,促進城鄉綠化一體化。突出保護優先守 “存量”,全面保護天然林、林地、濕地、野生動植物,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功能。
四是堅持開放發展。強化內引外聯,加強與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推動森林資源、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體系建設,提高林業資源利用率,充分發掘林業資源開發潛力,多角度建設林業資源相關產業,使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變成經濟增長引擎。加大招商引資,積極爭取林業建設項目,搭建投融資平臺,鼓勵和吸納更多的社會資本向林業集聚,努力形成林業投資多元化格局。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努力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角度,增加高水平的森林產品和森林服務供給,推動林業產業加快發展。
五是堅持共享發展。突出綠色惠民,大力提升森林、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加快構建生態公共服務網絡,豐富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繁榮和弘揚生態文化;加大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建設和保護力度,開發林業旅游休閑康養產品;加大林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力度,通過生態補償、發展木本糧油等舉措鞏固林業脫貧成果。
一是思想轉型。思路決定出路。深刻領會生態文明理念,正確把握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兩者之間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摒棄傳統林業思維,樹立現代林業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導向,切實轉變林業發展方式和管理模式,充分挖掘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生態環境價值,推動綠色發展、生態富民。
二是生產轉型。按照經濟生態化、產業項目化的要求,著力提高林業規模化、集約化、科技化、組織化水平,加快推動林業生產由“生產導向”向“生產與消費導向并重”轉變,由“原字號”向“深加工”轉變,由“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提升林業產業整體效益,更有效地保護林業資源,更有力地促進林農增收,更好地為全社會提供林業產品和生態產品。

黑鹿(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頸長尾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三是經營轉型。加強林權流轉服務、政策引導和科技運用,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推動林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用工業化的理念發展林業,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與“互聯網+”經營模式,大力發展產后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林業附加值和比較效益。
四是服務轉型。樹立走進去、沉下去的責任意識,著力解決企業、項目、林農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加大宣傳與培訓,把政策制度植入民心,把先進技術運用到林農生產中,讓林農及時了解政策、自覺遵守制度、掌握科學技術,不斷提高林農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意識和增收致富能力,在生產過程中得到更多的獲得感。

錢江源頭
(一)全面深化林業改革。隨著國家公園建設的深入推進,對林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須全面深化林業改革,著力破解制約林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全面增強林業發展動力。一是完善隊伍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優化科室機構設置與人員配備,明確科室職能職責,切實提高工作效率。進一步理順基層林業站體制,加強基層林業站的管理與建設,充分發揮基層林業站在政策宣傳、規劃設計、資源管理、生產組織、科技推廣和社會化服務等職能和作用。進一步創新人才培育機制,為林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二是創新林業發展機制。采取股份合作、出租、托管等方式,加快林地的流轉,盤活山上的存量資產,實現規模經營。建立村級擔保、聯戶擔保的抵押貸款機制,推行林地經營權流轉證抵押貸款、公益林質押貸款等制度,鼓勵支持企業上市掛牌,拓展林業投融資渠道,著力解決林業發展資金問題。將林業“雙增”考核與生態環境財政獎懲制度向鄉鎮延伸,健全林業生態建設與當地財政相掛鉤的生態建設機制。三是加強林業信息化建設。按照林業信息化建設“四橫兩縱”的總體框架,統籌規劃、協調推進,著力抓好森林資源監管系統、營造林管理系統、林業災害監控與應急系統、林業綜合辦公系統、林業產業與林業經濟運行系統、生態文化與教育培訓系統等六大應用系統建設,提高森林資源建設與保護信息化管理水平,為發展現代林業提供強大支撐。
(二)加強森林資源保護。“保護優先,全民利益優先”,是建設國家公園體制的兩大基石。在國家公園的建設過程中,要按照生態功能區建設的總體部署,堅持大面積保護、小面積開發利用的原則,以資源保護為首要,以自然、生態為特色,合理選擇開發重點,防止重蹈重視開發利用、忽視生態保護的覆轍。一是嚴格控制森林資源消耗。嚴格執行采伐限額管理、征占用林地定額管理等制度,繼續實行林木采伐指標削減方針,從嚴控制公益林和限伐區的林木采伐,規范林地征占用,加強林地管理,降低森林資源消耗。二是加強森林災害防控體系建設。落實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責任制,完善應急反應機制建設,加強應急隊伍和裝備建設,提高森林災害防控能力。三是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0個自然保護小區、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錢江源省級濕地公園等區域的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穩定受保護地面積。謀劃建設南華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救助站等項目,對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古樹名木、極小種群珍貴種質資源等實施特別保護。四是加大林業執法力度。適時組織開展專項行動,加大對亂砍濫伐、盜伐,亂捕濫獵野生動物,毀壞林地等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處打擊力度。
(三)抓好森林提質增效。國家公園建設對森林質量和生態景觀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堅持“造林就是造景,增綠就是增收”的理念,培育優質森林資源,營造優美森林生態景觀,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推進森林提質增效,努力實現森林資源穩定增長,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綠色惠民有效增進。一是深入開展“增綠”工程。以項目造林、森林系列創建、義務植樹活動等為抓手,拓展造林空間,加快國土綠化,推進山上治本,身邊增綠,實現山上與山下統籌發展,城市與農村協調并進,著力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平原水鄉。二是加快林相改造步伐。深入實施“四邊”三化、國家公園錦繡行動和珍貴彩色建康森林示范縣等項目,大力營造針闊混交林和珍貴彩色建康森林,加快縣城周邊、重要景區附近以及主要通道沿線的林相改造步伐,改善森林生態景觀,營建彩色森林景觀帶。三是強化優質森林培育。加強生公益林、國家儲備林建設,開展森林撫育,加大大徑材培育力度,推廣森林經營方案制度,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增強森林生態功能,提高森林生態承載力。

(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縣情,決定了“唱山歌、走山路、做好‘林’字文章”是發揮開化生態優勢,促進農民增收的必由之路。一是做實做穩一產。加快傳統特色優勢產業穩步發展。抓住中央產業發展專項、現代林業園區和省“特扶”資金項目等一批林業產業發展項目的實施契機,實現我縣油茶、用材林、毛竹、綠化苗木等傳統特色優勢產業的質升量增,利用豐富的林地資源和林蔭空間,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建立立體式林業經營模式,提高林地的綜合產出效益,推動林業由傳統的單一林業向現代復合林業發展。大力發展珍貴樹種用材林、香榧、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等新興產業,增加林農收入。二是做優做強二產。按照我縣森林資源稟賦,結合空間發展布局,完善我縣竹木制品加工業發展規劃,加大扶持力度,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強化產業招商,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加大龍頭企業扶持力度,整合現有中小型加工企業抱團發展,推動木制品、油茶等加工企業提升規模,增強市場競爭力。三是做活做大三產。積極推進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花卉苗木產業園等森林旅游景區、景點建設,大力發展彩色森林、珍貴樹種植物園、苗圃觀光基地,充分開發古樹、古道等森林生態文化,結合古樹群落、森林村莊等風情民俗,建設一批森林休閑養生基地;整合森林資源優勢,利用油茶、毛竹、茶葉、根雕等地方特色,打造一批森林人家、森林特色小鎮,實現林業與文化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鼓勵支持林業倉儲物流、線上線下交易平臺建設,推進三產服務業擴容提質。
(五)繁榮森林生態文化。建設培育一批條件成熟、具有代表性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鄉(鎮)、村、企事業單位等生態場所申報“全國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全國生態文化示范基地”、“浙江省生態文化基地”等生態文明示范基地。積極開展“森林系列”創建。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建設一批森林城鎮、森林村莊,增加開化的“綠色名片”。
(六)爭取發展要素支持。一是爭取項目資金支持。從森林生態建設、森林資源保護、林業產業發展等方面謀劃“全縣林相改造提升”、“油茶產業提升”等一批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林業資源開發利用項目,爭取上級財政補助資金。二是爭取政策支持。從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實施林業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森林資源保護、林業產業發展等方面爭取上級優惠政策。三是爭取林地征占用指標。爭取省林業廳繼續對我縣國家建設當中的林地征占用指標給予傾斜,緩解土地要素的瓶頸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