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英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課標要求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只能已經不能僅僅停留在所謂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傳統(tǒng)層次上面,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以前的傳統(tǒng)授課方式將學生的思維禁在了一個非常封閉的思維空間,要想發(fā)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就必須先培養(yǎng)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本文將就初中歷史課堂學生自主學習模式進行相關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學生自主學習
一、引言
基于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要求,我國的初中教學都開始倡導主動學習和探究式教學的模式,并且都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與應用,縱觀整體的學習效果,在課堂中應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二、初中歷史課堂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一)用問題吸引學生
歷史課留給學生的傳統(tǒng)印象就是枯燥乏味,只是一味的記憶和背誦,在以前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堂上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將歷史教材中的知識點向學生進行講述,課后以留背誦作業(yè)為主要的作業(yè)形式,學生只需要多教師要求掌握和背誦的內容做到位,便完成了所謂的歷史課堂學習。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并沒有真正意識到歷史課的難易程度,根本得不到重視,在學生的潛意識里,認為歷史只需要在考試之前背誦好各個知識點,便可以保證一個理想的成績。所以教師要扭轉學生的這種思想觀念,在課堂上利用一些帶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來吸引學生。在提問的時候一定要在問題上面下功夫,注意問題的新穎性與實質性,以秦漢時期為加強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為例子進行問題的提出,傳統(tǒng)的問題模式多是“秦漢時期加強思想控制采取了什么重點措施”等等一系列此種類型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學生已經見多見慣了,根本提不起什么回答的興趣,但是如果轉變一種方式,比如“秦漢時期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你認為兩者說更高明?”,這種提問方式就帶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就會感覺到這個問題是要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按照傳統(tǒng)的答案進行回答,這樣的方式便能夠刺激學生進行思考,因為要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必須要經過思考的過程,久而久之,這樣的提問方式下,學生便會產生自己的一套思維套路和思維方式,開始獨立地進行思考,這就是自主學習模式的一個最佳開端。
(二)精心設計歷史疑問
自主教學模式下,教師一般會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式,而探究式教學方式成敗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教師給學生設置疑問的水平,疑問的設定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模式的起點,有了疑問,學生才會自己去思考或者與同學共同討論來進行疑問的解答。讓我記憶較為深刻的一節(jié)歷史課是在講述“昭君出塞”時,我先讓學生提前進行了預習,緊接著給學生出示了兩則材料,一是關于對昭君出塞的評價,二是對昭君出塞后,百姓生活的描述。按照層次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提出問題,先讓學生了解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然后再一步步引導學生分析昭君和親的歷史作用。學生帶著疑問進行學習,更容易融入到課堂學習中來,有了疑問,學生便會不由自主地去進行探討,對結果充滿著好奇,好奇心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必備心理暗示。
(三)適當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
在初中歷史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之上,教師首先要對歷史學科和歷史課堂應該是什么樣子,應該能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效果,有一個大概的規(guī)劃,通過什么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能夠吸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有一個總體了解,知道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到底在哪里。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對教師的教學有著很好的知道作用,那便是:“使你的學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東西,使他們面臨著問題,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成功了一半。”其實,關于適當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使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歷史的發(fā)生,對于學生學習歷史、掌握歷史知識是非常有幫助的,在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上,學生在課堂上占據(jù)著主動地位,教師組織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的參與程度會非常高,隨之學習效果自然會更加理想。
(四)保證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教師把課堂交還給學生,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自主學習的時間。但是現(xiàn)在的歷史課堂中存在著這樣的一個現(xiàn)象,教師不能做到完全相信學生,總擔心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太過活躍而影響最終的學習效率。其實,教師的擔心是多余的,自主學習模式下,學生擺脫掉了教師對他們的強制性要求,思維和潛力不再受到禁錮,此時的學生內心是充滿動力的,他們不僅不會放松對自己學習的要求,相反他們會比以前更加認真,因為教與學本身的這對矛盾在起作用,學生非常想向教師證明他們自己的學習方式產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加理想。
留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并不意味著教師就要完全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采取放任不管的態(tài)度,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形式,比如可以組織小組進行討論、可以設置學生提問的環(huán)節(jié),并由其他的學生進行解答等等。
三、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
(一)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新課改以前,教師想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主要是通過細化知識點的途徑來進行,教師把知識講得越細,學生掌握起來就更加容易,從而課堂教學效率便會隨之提高。但是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即使教師講得再細,學生還是處在一個被動的聽課狀態(tài),不愿意動腦筋去主動學習,教學質量也不會有太明顯的進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把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學生可以進行自主的學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必然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在相對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更能發(fā)揮出學習潛能。
(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會把現(xiàn)成的答案與結論直接告訴學生,然后再一步步引導學生這樣的答案與結論是怎么推理出來的,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無須動腦便可獲得知識。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便會禁錮在固定的模式里,出現(xiàn)思維慵懶的現(xiàn)象。現(xiàn)在的歷史課堂,學生必須要通過自主學習來獲取知識,必須要進行獨立的思考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必然會擴大學生的思維空間,創(chuàng)新意識由此也會跟隨著學生的獨立思考迸發(fā)出來,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