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彥杰,吳 比
(東北林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哈爾濱 150040)
?
經濟學研究
現代消費方式的生態倫理選擇
侯彥杰,吳比
(東北林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哈爾濱 150040)
[摘要]現代消費方式產生了諸多環境倫理問題,抑制、化解并轉化現代化消費方式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生態倫理在消費領域內的現實性并不充分,且失范現象多具有很強的偶然性特征,但卻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方便快捷式消費引領一次性污染浪費的消費之風;被消費異化后的“夸示性消費”與無效消費并存;極度浪費使資源的合理占有與有效利用失去可能。我們應積極轉變消費觀念,努力擺脫消費異化對人的控制與影響,摒棄具有揮霍性質的“面子消費”及污染性浪費,忽略占有物的符號價值,轉而注重精神消費的價值指向,弘揚綠色消費文化,追求消費主體和購買行為的和諧統一,實現科學消費與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現代消費方式;生態倫理;科學消費
探析現代消費方式的倫理問題,首先應明確現代消費方式的理論內涵,并深度剖析現代消費方式的倫理弊端,最后借助行政手段、經濟手段以及文化教育手段積極建構綠色新型的消費方式,本文正是立足于現階段消費主義盛行的問題,試圖從以上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 現代消費方式與生態倫理
現代消費方式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以凱恩斯消費主義為核心理論基礎,既表現為一種將崇尚過度物質占有作為人生最高追求目標的價值觀念,也是在這種思想意識支配下的一種行為實踐。法國哲學家波德里亞就曾在《消費社會》中提出,“現代消費實質上就是自身需求的革新?!盵1]二戰后,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的思想觀念,在消費主義的驅使下相互促進,開始向諸如英國、法國及德國等較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及地區迅速擴張,并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物質消費水平在戰后都經歷了一個新的持續增長的時期,且達到了驚人的高度。隨著物質條件的日益豐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癡迷于奢侈消費,迷戀于極度物質消費后所獲得的心理快感,人們的消費方式在物欲至上的刺激下,不知不覺間已經發生了質的轉變。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為了經濟的提速增長,開始紛紛效仿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及其派生的消費方式,促使現代消費方式在全球范圍內普遍流行開來。
在經歷了第一次現代化革命后,現代消費所造成的生態問題突顯,快節奏的生產和思維方式不僅加劇了生態危機的惡化,同時也迫使傳統倫理在道德正當性與經濟合理性的雙重限定下,延伸至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特定的倫理關系及調節原則,即生態倫理。在生態倫理觀念發展過程中,現代消費方式與生態倫理間存在著一種相互影響、相互比照與相互滲透的關系[2]。展開來講,主要包括以下兩個層次。
其一,人類降生于自然環境之中,且將終生都在為滿足日常的生產生活需要,一刻不停息地與環境進行著物質能量交換。人們從環境中汲取資源,又經過人體一系列復雜的生理代謝和內部循環,在滿足了機體自身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時,也產生了對環境資源的大量消耗,即我們所說的消費。因此,自然環境是全人類生產生活的基礎,在人類享用寶貴自然資源的同時,也必須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與大自然協調發展,不能有悖于生態倫理,換言之,生態倫理是日常消費的準則。然而,在人類與生態環境置換能量資源的過程中,機械文明不僅使人們創造財富的手段與能力不斷提高,也促使其物質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地球村里的村民們紛紛以物質符號的具象價值來評判個人生活及消費的水準,對商品象征意義的熱衷逐漸膨脹,卻無暇顧及過度消費對自然環境、社會資源和文化風氣等諸多方面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由世界首腦會議簽署的《21世紀議程》中,就明確指出“不當消費是全球環境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不難發現,現代消費方式的出現,沖破了生產消費與生態倫理間特定的人倫關系。
其二,正當現代消費方式將個人的存在目標限制在滿足主觀物質利益,甚至是誘導和實現與真實需要無關的種種感性欲望之上的時候,人類不僅在思想觀念與實踐行為上違背了生態倫理的客觀要求,還直接地導致了人類社會在發展目的上走向狹隘、錯誤的享樂主義歧途,著名的奧地利學者洛倫茨曾將這種行為生動地比喻為“忙碌的恐懼”。就是在這樣一種“忽略適度與簡樸”之社會文化的渲染下,日常生產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巨大浪費和持續增長的物質消費同步進行,環境的不斷惡化與自然資源的日漸殆盡相輔相成。當大自然在消解人類諸多的“消費垃圾”時,變得越來越愛莫能助,更重要的是,在這種對生態環境的無休止消耗中,自然界能饋贈人類的反而越來越少,甚至開始對人類進行反噬,洛倫茨甚至在《文明人類的八大罪孽》一書中預言,“我們會走向滅亡”[3]。因而,現代化革命的現實教訓,決不允許生態倫理的缺席與讓位,一個能促使“生態文明”與“現代消費”融合發展的理論與實踐體系,值得全人類為之思考與努力。

圖1 近十年我國GDP總量及消費占比
就中國而言,在由生存型向奢侈型消費方式轉化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近20年來,消費需求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所做出的貢獻可謂“功不可沒”(見圖1),僅2014年上半年,消費就占GDP增長的54.4%。雖然,從單純局限于經濟增長和生產力大幅提升的視角來看問題,現代消費對于提高象征著當代人發展進步的GDP指標,所做出的貢獻是十分巨大的??墒?,如果跳出生產和消費的狹窄領域,著眼于子孫后代的可持續生存與發展,并充分考慮到現代消費方式使環境及人類遭受損害,那么,它就是有害而無益的,且會對全人類的生產生活造成巨大威脅。
二、 現代消費方式的倫理誤區
現階段而言,生態倫理在消費領域內的現實性并不充分,且失范現象多具有很強的偶然性特征,但卻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便快捷式消費方式引領一次性污染浪費的消費之風
隨著經濟與科技的高速進步,現代日常生活的節奏日益加快,一次性消費商品的數量也正在與日俱增。如今,一次性消費用品的生產范圍和消費外延不斷擴大,許多生活必需品,乃至如汽車、彩電、冰箱等耐用消費品,都已紛紛加入到諸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包裝袋等最初典型的一次性商品的隊伍中。在許多經濟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由于資本周轉速度的加快和擴大再生產能力的增強,導致產品從研發到購買的循環周期被縮短,人們的消費水準也在不斷提高。無論是否是一次性消費商品,只要市場上出現了功能更多、樣式更好的新產品,舊款式就可以具有“一次性使用”的特質,尤以數碼產品和家用電器最為突出。據聯合國數據統計,2014年,我國電子垃圾的產生總量僅次于美國,已躍居世界第二位(見圖2)。這種在個人主義與消費主義相互驅使下形成的購物模式,使大量的耐用消費品在實現其使用價值之前,就被拋棄掉或是閑置起來,但在消解垃圾的過程中,能夠合理回收并二次利用的垃圾數量,卻不足垃圾總量的六分之一。這種“用過即扔”的消費主義購物模式,既是造成大量生活垃圾、浪費自然資源的主要原因,也是污染自然環境、破壞生態倫理的根源所在。

圖2 2014年全球電子垃圾產生總量最多的十個國家
(二)被消費異化后的“夸示性消費”與無效消費并存
在資本主義早期原始積累形成后,全球生產力發展不足的問題已被逐漸克服,過剩性生產開始變得更具有普遍性。正是在這樣一個物質前提的保證下,消費開始異化,即消費與需要間的關系出現顛倒,本應由需要刺激消費、并帶動生產的邏輯關系,在消費誤區的誘導下出現變形。它不僅使符合人類可持續生存與發展利益的行為背離了人本身,而且對人形成了強制、控制和操縱。消費者從逐漸受制于消費,到被牢牢地綁定于消費之上,最后便心甘情愿地被消費所奴役,成為完成消費的工具。這種“為了消費而消費”的瘋狂消費文化,實則是一種畸形的消費方式——夸示性消費[4],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維布倫于20世紀初提出,并認為它在潛移默化中,使消費的實質開始日漸背叛于產品的使用價值,轉而更加關注消費品的符號化內涵和媒介化特質,尤以時尚“巫術”所引領的集體崇拜、品牌廣告所產生的虛假裝飾,對轉變人們的消費方式最具助推力。以我國為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人們追求物質享受的意愿日益強烈,奢侈性的消費行為也開始備受追捧,平均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長,如今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奢侈品消費的第一大國(見圖3、表1 )。
與此同時,消費品過分的物化包裝所產生的無效能量也在無休止地增加。包裝的形式化與一次性特質,加之人們對感官文化的癡迷,使得諸多的寶貴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環境負擔日益繁重。僅在塑料包裝領域,早在2009年,我國就已經成為世界上塑料消費量最多的國家,并仍以五年翻一番的速度飛速增長,平均每年的人均塑料消耗量約為46公斤,遠超過40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5]。在后現代思想家鮑德里亞所說的“物的時代”,當需要變成欲求,當消費成為人們產生差別的主要手段,人們購置商品已不再投入大量的時間或金錢來考慮商品的實用意義,而開始思考其基本用途之外的時尚元素及流行樣式。因而,此類“面子消費”“瞬時消費”等過度消費行為,無不滲透著異化消費的味道,并使得現階段的環境倫理問題愈演愈烈[6]。

圖3 2014年全球奢侈品市場各地區比例

品類2011—2012年度2012—2013年度2013—2014年度配飾10%8%0%女士服裝15%10%11%鞋履10%8%8%珠寶5%5%2%男士服裝12%-1%-10%箱包10%5%0%腕表-5%-11%-13%化妝品、香水和個人護理用品15%10%7%
(三)極度浪費使資源的合理占有與有效利用失去可能
在無限生產潛力的激發下,消費結構的不合理與過度消費文化的扭曲,也造成了大量的產品浪費?,F代人以過剩消費作為衡量自身消費能力的錯誤思維,使得浪費式的消費模式逐漸演進成為一種公民“義務”。在我國,每年的食物浪費量就高達5 000萬噸,與一年的糧食進口總量相當[7]。作為消費者,在進行消費的過程中,潛意識或無意識地認為需要通過“多一點”的商品來體現購買的意義。美國著名學者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指出,“人們因滿足違禁欲望而產生的負罪感,已被不能實現物質歡樂而降低的自尊心所取代,而用于干涉沖動的行善道德觀,也被娛樂道德觀所代替”[8]。曾任美國安全顧問的布熱津斯基也在《大失控與大混亂》中強調,這種消費社會普遍認同的“合理性”邏輯,不僅是在用“豐饒中的縱欲無度”培育一個道德準則日益下降、自我控制逐漸喪失的病態社會,也是導致資源大量浪費、環境嚴重污染的重要原因,是一個有目共睹且亟待解決的、最為嚴峻的環境倫理問題之一。
三、新型消費方式的道路選擇
當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由生產轉向消費,當消費社會的倫理失范現象日益嚴重,當人類的無限索取與自然資源消耗殆盡之間的矛盾沖突越演越烈,人們逐漸意識到和諧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必要性,意識到發展模式與價值觀念同步變革的緊迫性。因而,我們要通過一場的消費方式的徹底革命,以理性自覺和現代反思的視角,來實現由污染型消費到綠色消費的轉變、由奢侈消費到適度消費的轉變,以及由無用消費、不可持續消費等舊的消費方式向更加注重精神追求的、可持續的全新消費方式的轉變[9]。
(一)以健康低碳的綠色消費替代一次性的污染消費
由于消費倫理長期缺失而導致的日益嚴峻的環境危機,正迫使我們運用政策合力推動消費方式的合理化轉變,并積極地構建起綠色消費的社會機制,做到以適度為原則,以克己為前提,以合理發展為目標,以資源使用和污染物產出最小化為導向,從而充分保障綠色消費方式的合宜性。
第一,我們要建立起實現綠色消費的經濟體制,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積極推廣綠色生產,有效實施綠色管理。即將綠色化的管理思想與企業的生產活動緊密結合,將生態化的經營模式融入生產過程中,使生產經營與環境治理整合推進。其一,要構架綠色管理體系,設立專門的綠色監督機構,將對生態環境的優化改造程度作為衡量產業發展質量的重要標準,從而實現企業經營者由個體效益最大化原則向資源消耗最小化原則的思想轉變,自覺達成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互促的終極目標。其二,要在經濟政策上,傾斜于能夠生產并且愿意生產綠色產品的大中型企業,給予其充分地制度鼓勵和價格讓利。既要增加政府在生態科技創新方面的財政投資,以夯實綠色產業的物質基礎,也要運用產品價格杠桿和質量管理杠桿,使廣大消費者都有能力購買綠色產品,以促使綠色消費行為的發生。其三,運用貨幣、稅收政策進行消費調節,提高不可持續消費的成本。譬如,滬、粵、湘等地均紛紛出臺了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規定,使既節約資源又減少污染的綠色產品,成為時尚消費的新標簽和提高個人幸福感的有力途徑,以爭取盡早促成消費轉型。
第二,我們要完善好實現綠色消費的制度執行機制。其一,在政策創新方面,政府不僅要制定各產業生產的綠色標準,為綠色消費提供準確的知識、有效的信息及規范的產品,而且還要強化對綠色企業和綠色產品的相關認證,提供度量產品綠色度的透明準則。更重要的是,政府還必須做好綠色產業發展的區域協調工作,通過相關政策來有效調節各地區綠色產業建設中的不平衡現象,通過實時地數據監控,掌握綠色消費市場的客觀容量及變化趨勢,深度了解不同地區間的資源比較優勢,從而制定出綠色產業整體的發展策略,以實現綠色消費的順利開展。其二,在立法建設方面,我們還要不斷地完善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以及綠色消費品生產與銷售的法律法規體系。通過制定資源使用的標準,達到量化節約與浪費間界限的目的,并學會運用法律的公信力和制約力,來實現對非綠色產品生產經營有效管理和有力限制的效果。同時,適當地運用行政引導對消費者的購買動機進行有效調節,積極營造一個適宜民主監督、輿論把控以及道德賞罰的法律環境,從而使消費這一相對獨立化、個人化的經濟行為,也能越來越規范科學。
第三,我們要制定好實現綠色消費的科技支撐體系。即以知識經濟為載體,扶持和倡導對人體健康及生態環境無害的綠色產品、綠色材料的科技研發,加大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資金投入,使生態生產與生態消費緊密結合的同時,采用生態工藝、搞好生態設計,重視綠色處理、開發綠色資源,并逐步實現結構合理的生態消費。隨著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還要充分地利用好計算機“云科技”,在加快關于倡導綠色消費信息網絡建設的基礎上,積極地構建綠色生產、綠色購物的教育培訓體系,最大限度地為信息的交流與知識的共享提供技術支撐體系,從而保證綠色消費的實現。
(二)以注重知識和智慧的精神消費代替物質主義的夸示消費
在未來,推崇物質財富和過度物質享受的消費生活并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它要求我們首先從觀念上去轉變自身的消費理念,將擁有、利用和消費知識和智慧的價值定義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我們要借助文化的力量來積極轉變消費者的購買觀念,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啟蒙作用、學校教育的規范作用以及社會教育的引領作用,通過“三位一體”整合教育模式的搭建,來彌補消費倫理教育在社會文化上的偏離和社會支持上的缺失,使消費教育對于消費倫理的重塑產生建構性的意義和價值。
第一,發揮學校主渠道的教育規范作用,注重體系教育、終身教育以及消費養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教育,將生態倫理教育納入到學生的素質教育中,使教育內容由淺及深、由近及遠。在運用大量事實例證,使受教育者的思維認識及情感體驗形成共鳴的基礎上,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有機整合,保證其接受教育的頻次和時間形成量的積累,并積極建立起倡導消費倫理的教育制度,不斷完善教育主體的定期培訓制度和評估考核制度,最終促使被教育者自身購買習慣的轉變和消費素養的提升。
第二,注重家庭教育對消費倫理的內化作用,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子女進行消費引導。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內容的開端,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我們不僅要時刻端正家庭成員在消費倫理方面的價值導向,扭轉家庭消費的陋習,以提升家庭生活的文化品位,同時,還要不斷優化家庭內部的日常消費結構,既要正確處理好需求消費與欲望消費的關系,也要實現物質與精神的協調發展,使家庭生活中生存資料、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的消費比例更加科學合理,使現代消費方式與生態倫理法則更好地契合。
第三,開發社會教育的環境影響作用,營造良好的消費文化和輿論背景。其一,要發揮大眾傳媒對消費教育的引領作用,注重與各類媒體的協作。通過開放式、討論式的講座向廣大消費者介紹文化消費和生態消費的知識,并積極構建社區教育的宣傳陣地,以強化教育力度及教育效果。其二,加大政府在開展社會生態教育中的參與度。不僅要借鑒歐美國家以社區為單位,形成文化實踐的有效經驗,而且要以政府發布的具有指導意義的倫理規范為向度,加強消費倫理的道德體系建設,以消費者保護法為指導,從消費者權利與義務兩個方面來規范和調節其消費行為。相信健康消費理念的大力倡導,會使有礙于經濟持續發展的消費方式得到有效約束,相信法律法規的有力監管,會促進公眾正確消費習慣的早日養成,使一種能適合人類需要、更符合自然本性,同時適應人們未來持續生活的真正意義上的新型消費模式能夠廣為流傳。
(三)以適可而止的儉樸消費取代奢侈過量的盲目消費
儉樸生活不等同于禁欲主義,也并非傳統意義上苦行僧式的修行,它是以提高生活質量為中心的適度的消費方式。雖然,儉樸是與奢華相對的,但奢華并不等同于舒適。放棄那些會破壞生態環境的過量消費與無效消費,既是充分保護生態環境的有力舉措,也是追求舒適生活的基本前提。高級別的儉樸消費方式,并非單單只停留于數字層面,而是以滿足日常的生存需求為目的,以個人的真實需要為動機,以物欲的道德化節制作為倫理基點,剔除掉人類中心主義消費價值觀的倫理桎梏,始終堅持理性的生活質量觀,努力做到不被外界的消費符號或廣告宣傳所影響,不被快節奏的消費理念所異化[10]。因而,大力提倡科學合理的儉樸消費,是在認清消費本質的基礎上,在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迫切要求下,扭轉自身畸形的過量消費或被異化后的“被迫消費”,并實現科學消費的有效舉措。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的消費觀,大力弘揚黜奢崇儉的思想理念和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所謂極簡,即能夠明確自身的欲望需求,且最大效用地利用物品,并在保證物質極簡的前提下,充分實現對個人再認識,對自由再定義的精神極簡,最終通過投入有限的精力和時間,摒棄形式消費和病態消費,形成對事物的專注追求。換言之,我國優秀的傳統消費文化也充分地印證了理性消費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所以,只有真正做到在商品面前,放棄投入過多的物資成本,摒棄消費主義的面子虛榮,剔除享樂主義的消費價值,才能更好地解決我國當前在傳統與現代、中方與西方、物質與精神三個層面上的消費倫理沖突,積極傳承中華民族節儉文明的消費文化,以獲得最大限度的精神自由與生活極簡。
總之,在這個欲望進化的時代,我們應目光高遠,著眼未來,要以共生性、制衡性的消費追求,帶動綠色GDP的科學增長;以精神至上、天人合一的消費引領,促使由高消費到環保消費的道路轉變,并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平衡發展以及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法]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15.
[2]杜明娥. 試論生態文明與現代化的耦合關系[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12, (1):181-186.
[3][奧地利]洛倫茨.文明人類的八大罪孽[M].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1:36.
[4]胡登全, 殷俊. 夸示性廣告與“相對剝奪感”風險的擬態建構[J]. 新聞界, 2014, (3):39-43.
[5]龐立生, 劉舉. 消費社會的物化處境及其現代性批判[J]. 理論月刊, 2013, (6):55-58.
[6]張毅蓮. “瞬時消費主義”的解讀與反思[J]. 消費經濟, 2013, (6):91-94.
[7]賀愛忠, 鄧天翔. 典型非綠色消費行為形成機理研究[J]. 經濟管理, 2014, (1):77-87.
[8][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6.
[9]張勁松. 生態危機:西方工業文明外在性的理論審視與化解途徑[J]. 國外社會科學, 2013, (3):4-11.
[10]戶曉坤. 中國社會轉型內在張力中的消費主義悖論——基于嵌入資本邏輯中的消費主義比較研究[J]. 經濟學家, 2014, (5):35-42.
〔責任編輯:馮勝利〕
[中圖分類號]F01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6)04-0151-06
[作者簡介]侯彥杰(1970-),男,黑龍江克山人,副教授,博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項目“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研究”(DL12BC08);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生態文明的社會制度屬性與路徑研究”(13H004)
[收稿日期]2015-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