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生活在當代社會,一個人難免在人生的不同時段、不同興趣點,成為形形色色的迷。比如魔戒迷、福爾摩斯迷、武俠迷、蘋果手機和電腦迷、歷史迷、文藝片迷、足球迷、普洱茶迷……
我大約是國內最早的“教父迷”和“星戰迷”,也算得上是希區柯克作品的“鐵粉”。當初迷《教父》和《星球大戰》的時候,國內都還沒有引進電影,連錄影帶都是后來的事。我對唐·科里昂、唐·邁克爾和天行者盧克的最初了解,都是通過翻譯小說。前者是馬里奧·普佐的小說原著,后者應該是盧卡斯電影劇本的小說版,用今天的話講,應該屬于電影外的“延伸產品”,算得上是“大IP”的組成部分。
說起“大IP”,整個娛樂業和媒體自2015年迄今,都一直在為這個詞興奮不已。但如果這個概念出現的時間,上溯至盧卡斯公司“星球大戰”系列第一部《星球大戰·新希望》問世的1977年,大家的熱度恐怕就不會這么熾烈了。“星球大戰”這個電影項目開啟以后,電影、玩具、圖書、網絡游戲、手機游戲,甚至專業特技公司的成立——延續近40年,以至于當盧卡斯厭倦了繼續編造“星戰”故事,把它轉讓給比自己年輕兩代人的導演J·J·艾布拉姆斯操作,依然創造出了超越《阿凡達》的票房紀錄。這一切,都是讓今天中國內地野心勃勃的投資者和拍攝團隊所臉熱心動的。
不過,華語的本土“大IP”潛力股,情況確乎是讓人尷尬的。內地近一年最容易被人拿來作“大IP”層面議論的,就是《羋月傳》。而《羋月傳》所引發出的最頻繁的話題:要么是其口碑遜色于《甄嬛傳》,要么是劇方與同名原著小說作者的署名官司。我們姑且不去深究這些話題本身的對錯,僅就產品所可能衍生的項目可能性而言,即便把當初《星球大戰·新希望》的商業輻射能量再壓低一千倍,也依然是《羋月傳》這類內地產品所無法企及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羋月傳》和《星球大戰·新希望》的差距,就是中美影視業到目前為止,在產品開發理念上的根本性差異。即使把《羋月傳》的名字換成《甄嬛傳》《瑯琊榜》《偽裝者》,這種差異依然毫無二致。
轟動一時的《羋月傳》編劇署名官司,后來漸漸在網上不了了之(至少不再為娛樂編輯們喜愛)。有人說,當初的爭執緣起于雙方對“大IP”產權和控制權的爭奪,這分析未嘗不對。可一旦當“大IP”的發展僅止步于“潛力股”,無論是當事方還是眾多看客,大家的熱情難免就會熄滅。誰又會去注意一個冷灶呢。再想想《星球大戰·新希望》,影片當時固然驚艷,三部曲的業績固然輝煌,可輝煌過后終歸也有曲終人散的黯淡時刻,那個時候盧卡斯在干什么?人家去埋頭搞特技研發去了,直到20年后,把一組更加驚人的“星戰前傳三部曲”再次放到觀眾眼前。20年!熱衷于融資、擴股的內地投資者們等得及嗎?
絕大部分有趣的原創“大IP”,都有可能被延伸出一個漫長而輝煌的產品王國,關鍵是操控它的那些人的追求。是一切目標只盯著目力可及的“錢途”,還是尋求一種更高的境界?這是一種文化下影視產業能走多遠的關鍵。發掘“大IP”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演繹好它們的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