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玲
摘 要:作為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德育教育經常被學校放在次要位置,成效甚低。因此,在小學階段對小學班級德育活動的實效性方法進行探究就顯得十分必要。本文從分析德育工作實效性缺乏的原因以及提高班級德育活動實效性的方法兩方面對小學班級德育教育進行研究,期望研究成果會對廣大小學德育工作者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關鍵詞:原因;方法;探究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1-0260-77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95
一、德育工作實效性缺乏的原因
(一)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雖然說學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接受對象,但是其主體位置卻沒有在德育教育中體現出來。許多教師認為小學生思想尚不成熟,沒有獨立的思想,不用考慮他們的想法及感受,同時也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是按照德育教育的目標要求去“生硬”地執行,導致學生參加德育教育活動時像是看熱鬧的圍觀者一樣,表面上接受了教育,但在實質上根本沒有體會到德育教育的內涵,這就在一方面造成了德育工作實效性的缺失。
(二)德育活動較為浮夸和形式主義
現階段小學德育活動的內容并不能和學生成才的需求緊密相連,多數是喊口號、說教式、運動式的教育活動,片面追求轟動效應。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心智尚不成熟,這樣具有浮夸和形式主義特點的德育活動無法深入學生內心,對學生形成完整的德育觀念也沒有很大幫助,使學生不理解、不接受,也就造成了德育工作缺失實效性。
(三)德育教育力量單一
德育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工作,同時也需要社會和家庭的配合。但是在現實中往往會出現學校進行正面的德育教育,社會卻提供一些反面教材,家庭引導學生更加注重現實的情況。這樣的矛盾使所有的德育教育力量變得愈發單一,無法使所有力量擰成一股繩,更好地為學生的德育教育貢獻力量。此外,在人們的觀念中,德育工作普遍被認為是德育處的工作,與其他領導及任課教師沒有什么聯系,整體缺乏“育人”的意識,甚至有些教師自身也不能達到德育的標準,不能以身作則。這在主觀上造成了德育教育力量單一的情況出現,從而也就導致德育工作缺失實效性。
二、提高班級德育活動實效性的方法
(一)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滿足學生合理的德育需求
學生是班級德育活動的核心、主體,只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提高班級德育活動的實效性。因此,在舉行班級德育活動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切合實際地考慮學生的想法,并且將學生的想法融入到班級德育活動中來,使學生合理的德育需求得到滿足,讓學生通過班級德育活動真正地理解德育的內涵。因此,我校在這時根據學生的這一主體德育需求,深入實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金種子”工程,并以“善行義舉榜”活動和“認星爭優,做美德少年”活動為載體,開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實踐活動。例如“善行義舉榜”就是在活動中設立“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孝老愛親”(即仁、義、誠、敬、孝)和其他類共六個榜,通過個人自薦、群眾推薦、學校舉薦的形式推薦上榜學生。通過此活動不僅宣揚了好人好事,展示了善行義舉,而且引導全學校形成一種學習先進模范、爭當先進模范的濃厚風氣,滿足了學生主體的德育需求。
(二)設計樸實、“接地氣”的班級德育活動
能引起學生產生道德共鳴的,不是那些浮夸的形式主義的德育活動,而是那些更為貼近學生實際樸實、“接地氣”的班級德育活動,這樣的班級德育活動才更加有效果。這也正與我校“求實創新和諧高效”的校訓相符合。例如,我們可以改革班級干部制度,一改從前的“小干部終身制”變為“小干部競爭制”。或者可以采取“今天我是小小班主任”的班級活動,讓每位學生輪值參與班級日常管理,讓學生在進行班級管理中準確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鍛煉學生的管理能力,使學生自身的德育發展得到推動力。
(三)整合德育力量到班級的德育活動中去
在德育教育中,社會、學校、家庭都是重要的推動力量,只有提高這三者德育行為的協調性,整合德育力量,發揮德育整體的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完成德育工作。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需要家長和社會人士參與的班級德育活動,例如,在班級中可以開展“德育大家談”的活動,需要派出學校代表、家長代表、和社會人士的代表來共同參與這個活動,在活動中各方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并聽取他人的看法,使各位學生在通過實際的交流中逐漸領悟德育的真諦,與此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德育行為的協調性,從而使這三股力量更好地為學生的德育工作作出貢獻。
德育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想扭轉當前德育工作薄弱的局面,收到良好的德育實效,我們就應該認真搞清楚德育工作實效性缺失的原因,并且在進行班級德育活動時要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合理的道德需求,設計樸實、“接地氣”的班級德育活動。在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一定會提高班級德育活動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