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旺堆
(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醫院 )
“西藏偏遠農牧區各類“包囊蟲病”高發的原因解析
尼瑪旺堆
(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醫院 )
人類已進入了信息化、科技化時代!醫學的發展更可謂是“日新月異”各種因陳規陋習導致的疾患已相繼淡出人們的視線!然而針對醫療水平欠發達的西藏基層來講由于受傳統習俗及地域文化等因素影響,在西藏,特別是地處半農半牧的江孜,海拔相對較高、空氣干燥稀薄從而各臟器功能相對較弱,加上各種蔬菜較少相對以肉食粗食為主,特別是喜歡養狗同時又有人畜混居的陋習等諸多原因,至今仍有各種“包囊蟲病”嚴重影響著他(她)們的健康!于是加大資金投入從源頭找出病因、大力宣傳從而徹底改變并不需要堅持的陋習已成了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西藏;基層;包囊蟲病;原因解析
[1]“包蟲病”是牧區較常見的寄生蟲,也稱棘球蚴病。直接與狗接觸是人被傳染的主要方式。因為狗食生牛,羊肉的機會及牛,羊食狗糞的機會皆較多,而牧區人與狗直接接觸機會又很多,因此,容易造成包囊蟲病的流行。成蟲寄生于終宿主狗,狼等小腸內,蟲卵從糞便中排出,中間宿主是人和牛,羊,馬等,若吞食了蟲卵,則在胃液消化中孵化出六鉤蚴,穿破腸壁進入腸系膜靜脈或淋巴管中,達到肝臟后,約有75%的六鉤蚴滯留在肝臟,其余的再通過右心入肺,并停留于肺,僅有很少一部分六鉤蚴進入大循環,并在骨,腦以及其他部位產生病灶,依所在部位引起鄰近臟器的壓迫、繼發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臟器阻塞、粘連等并發癥從而嚴重危及人們的健康。在中國主要流于畜牧業發達的新疆、青海、寧夏、甘肅、內蒙和西藏等省區。



圖①央某:女,37歲,為江孜縣龍馬鄉人,咳嗽、咳痰、胸痛一年余來我院,為右肺包囊蟲病。
圖②羅某:男、8歲、為江孜縣加克西鄉人,肝區隱痛、伴食欲不振數年余來我院,為肝包囊蟲病。
圖③益某:女,8歲,為江孜縣龍馬鄉人,頭痛、頭暈數年近期加重伴右側感覺障礙來我院,為腦包囊蟲病。
圖④尼某:女,65歲,為江孜縣康卓鄉人,于三年前做過肝右葉包蟲病手術近期因右上腹上脹痛伴食欲不振來我院為腹腔包囊蟲病。
圖⑤尼某:男,12歲,為江孜縣龍馬鄉人,肝區隱痛、伴食欲不振數年余來我院,為肝右葉包囊蟲病。
圖⑥達某:女,47歲,為江孜縣日朗鄉人,肝區隱痛、伴食欲不振數年余來我院,為肝包囊蟲病。
以上患者術后均證實為包囊蟲病,當然由于條件限制未能做進一步的流行病學檢查。
根據在我院影像科自2014年6月 —2015年6月檢查結果顯示:見表1。
3.1 在西藏基層特別是半農半牧地區的百姓,患各器官包蟲病的比例增加,年齡段在擴大且嚴重影響著百姓的生產生活;

圖表 1 2014-2015影像科檢查結果
3.2 相關部門必須認識到到“包蟲病”診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我國醫書中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這充分說明預防及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何等的重要;
3.3 應當捋順我們的風俗、宗教與科學的的關系,藏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這是神秘高原吸引八方客的一個主要原因。它“棄惡揚善”的崇高理念更另世人折服。可是我們的宗教習俗也不乏陋俗與迷信,大多數百姓仍然還認為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乃至生死病老都由上蒼安排,特別是我們治療效果不佳或由于受基層條件限制對其病因講不出個所以然時,患者側求助于神、佛、喇嘛、巫婆從而不僅延誤了病情,而且使患者陷入難以自拔的窘境。因此對于我們應當讓病人知道如今的醫學高度發達且讓患者意識到只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包蟲病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從而為患者指引投醫的正確方向;
3.4 基層醫務工作者應當具備良好的醫德醫風,醫務工作者被美譽為“白衣天使”“就難使者”,然而真正做到這一點是何等的不容易啊!作為醫務工作者我們理應加強學習專業知識不斷充實自我,熱愛我們的職業、把對患者的愛融入到實際工作當中,引導并感化患者,深入了解患者的內心,找出病因進行診治,是每位醫務工作者應當具備的職業素養;
3.5 各級衛生行政機構、醫療機構以及疾控部門應加大針對西藏基層農牧區以及各所學校的科技、文化、衛生知識的宣傳力度讓他們知曉直接與狗接觸是人傳染“包蟲病”的主要方式及途徑。所以必須及時改進人畜共居的生活陋習。
3.6 基層衛生行政機構、醫療機構以及疾控部門有必要通過學習、進修、深造以及聘請上級相關專業人員進行講座等多渠道不斷提高在職醫務人員有關診治“包蟲病”方面的知識;
3.7 執法部門應加大宣傳或開設各種封建迷信活動場所的打擊力度且有必要各部門通力合作不斷美化環境,減少各種污染的排放,竭力營造潔凈和諧的生存空間;
[1]中華醫學網
2016年7月19日收稿
R291.4
B
1006-6810(2016)11-0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