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山++陳鵬++劉文等
【摘要】 目的 研究糖尿病視網膜增殖膜應用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后組織病理學的相關變化。方法 60例(66眼)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PDR)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例(33眼)。對照組采用玻璃體切割手術, 觀察組應用玻璃體腔注射VEGF因子(Avastin), 10 d后進行玻璃體切割技術, 在術中取患者的增殖膜進行相關病理學檢查,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視網膜增殖膜以及新生血管和其血管內皮細胞、原始組織細胞的變化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新生血管數目為(3.52±1.21)個, 血管內皮細胞為(26.01±4.33)個, 原始組織細胞為(18.32±3.62)個;對照組新生血管數目為(8.29±2.19)個, 血管內皮細胞為(74.21±14.32)個, 原始組織細胞為(26.12±4.67)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玻璃體腔注射抗VEGF因子能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 降低術中以及術后出血, 有效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關鍵詞】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增殖膜;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是較為嚴重的糖尿病并發癥, 也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重要原因, 治療PDR的主要手段為玻璃體切割技術、全視網膜光凝技術。因增殖膜和視網膜緊密的粘連, 采用玻璃體切割薄膜時, 常會導致眼球壁纖維血管膜出血, 影響手術的視野范圍, 進而導致患者發生術后復發性出血。且會極大延長患者的手術時間, 進而術后會出現玻璃體腔內積血的現象[1]。目前, 臨床研究顯示[2], 患者VEGF因子與眼內的新生血管的形成密切相關, 此種因子可對血管內皮細胞產生作用, 進而成為新血管形成的最為直接的因子。本研究中采用抗VEGF因子治療, 研究術后組織病理學的變化情況。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8月~2015年8月本院接診的60例(66眼)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進行研究, 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例(30眼)。其中男38例, 女22例, 年齡29~64歲, 平均年齡(51.3±8.2)歲, 平均血糖(9.70±2.32)mmol/L, 且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 病程4~27年, 平均病程(11.47±5.71)年, 且均在患者以及家屬同意下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對照組應用玻璃體切割術進行治療, 采用常規的三通道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如患者存在白內障, 則進行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治療。術中, 將患者的玻璃體進行切除, 如患者存在較厚的或者廣泛的增殖膜, 則從視盤的表面將其挑起, 并進行逐步分離。從增殖膜的下端剪斷其與視網膜之間的新生血管連接。當患者的血管弓上形成的厚膜與視網膜連接較為緊密, 不能分離時, 尋找橋狀連接, 并進行切碎, 解除牽引, 采用剝膜針將纖維性血管的視網膜前膜剝離, 并采用玻璃體剪將游離的前膜剪除。剪斷其與視網膜的連接, 用玻璃體鑷將其取出。將標本采用10%的福爾馬林進行固定。觀察組應用抗VEGF因子進行治療10 d后, 對患者進行玻璃體切割術, 手術操作與對照組一致。術后, 對患者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增殖膜采用常規的脫水、浸蠟, 并進行石蠟包埋。做成2 μm的石蠟切片, HE染色后, 采用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每個標本在40倍的光鏡下進行5個視野的觀察。并且對新生血管數目、血管內皮數目、原始細胞數目進行觀察, 并且選取平均值。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后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 觀察組患者新生血管數目為(3.52±1.21)個, 血管內皮細胞為(26.01±4.33)個, 原始組織細胞為(18.32±3.62)個;對照組新生血管數目為(8.29±2.19)個, 血管內皮細胞為(74.21±14.32)個, 原始組織細胞為(26.12±4.67)個;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VEGF是血管內皮中的多肽類生長因子, 在增殖膜內血管生成中較為重要, 其可調控血管的相關生成過程。被認為是臨床中被廣泛認定的關鍵血管內細胞生成啟動因子。有關研究表明[3], 糖尿病視網膜增殖膜性病變患者會出現明顯的眼內VEGF水平升高, 進而導致視網膜內新生血管形成, 進而會引起患者會出現眼內的組織病理學改變。而Avastin是近幾年出現的治療患者的一種新型藥物。Avastin是一種新型的重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 在治療過程中, 與VEGF相關受體結合發揮作用, 控制眼內VEGF的生物活性, 進而發揮抑制眼內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有文獻報道顯示[4, 5], 玻璃體腔注射貝代單抗(Bevacizumab), 可顯著改善糖尿病視網膜增殖膜性病變患者的臨床癥狀, 起效快、出血少, 新生血管在短時間內減少。且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不良反應。
本研究顯示, 應用玻璃體腔注射VEGF因子在10 d后行進行玻璃體切割技術, 其新生血管的數目為(3.52±1.21)個, 血管內皮細胞為(26.01±4.33)個, 原始組織細胞為(18.32±3.62)個, 明顯少于玻璃體切割手術的(8.29±2.19)、(74.21±14.32)、(26.12±4.67)個, 因此可得, 玻璃體注射VEGF因子能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 降低術中以及術后出血, 有效提高手術的救治率。
綜上所述, 玻璃體注射VEGF因子臨床療效較佳, 值得推廣并加以利用。
參考文獻
[1]袁江峰, 明敏. 2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部血管血流動力學超聲檢測及其發生發展相關因素分析. 國際眼科雜志, 2015, 11(15):1938-1941.
[2]付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圍手術期護理的研究進展.護士進修雜志, 2015, 20(30):1848-1853.
[3]楊海軍, 羅潔, 李晶明, 等.非接觸全視網膜鏡用于重度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手術的效果觀察.現代醫院, 2014, 12(14): 5-7.
[4]廉清文.聯合手術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合并白內障的臨床觀察. 中國療養醫學, 2015, 2(24):156-157.
[5]董白霞, 葉存喜, 包永琴, 等.增殖型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動物模型的超微結構改變.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4, 4(35):449-451.
[收稿日期:2016-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