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澤豪++付卯宏+曹新生
【摘要】 目的 探析改良paine點腦室穿刺應用破裂動脈瘤夾閉術治療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療效。方法 88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 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30例)和研究組(58例)。對照組行單純破裂動脈瘤夾閉術治療, 研究組在其基礎上行改良paine點腦室穿刺并留置引流管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 研究組治療良好率高于對照組, 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改良paine點腦室穿刺應用破裂動脈瘤夾閉術治療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療效顯著,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改良paine點腦室穿刺;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 神經外科技術也不斷提高,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常采用破裂動脈瘤夾閉術治療, 但效果不佳, 且易伴發多種并發癥, 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1]。相關研究表明, 在行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前對患者行改良paine點腦室穿刺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2]。本文對本院收治的88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88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 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30例)和研究組(58例)。對照組中男14例, 女16例, 年齡30~68歲, 平均年齡(50.28±7.66)歲, 其中多發動脈瘤2例、單發動脈瘤28例;研究組中男28例, 女30例, 年齡31~67歲, 平均年齡(50.19±7.32)歲, 其中多發動脈瘤3例、單發動脈瘤5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行單純破裂動脈瘤夾閉術治療, 取平臥位全身麻醉, 于患者載瘤動脈左或右翼點入路, 常規骨瓣開顱后在顯微鏡下分離外側裂, 顯露動脈瘤夾閉, 常規關顱操作等。研究組在常規骨瓣開顱后, 分離外側裂前, 先行同側改良paine點腦室穿刺治療, 設置穿刺點為:前顱窩底內側眶板上方2.5 cm, 側裂靜脈前直角轉額部約4.5 cm, 進針深度約為5.0 cm, 進針方向為垂直于腦表面, 穿刺后緩慢釋放出腦脊液并留置引流管, 再行破裂動脈瘤夾閉術。術后腦脊液持續引流5~7 d。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擴容、控制血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預防血管痙攣以及抗感染等治療。
1. 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標準 據格拉斯哥預后評分標準評價治療效果, 分值1~5分, 其中1~3分為不良, 4~5分為良好, 并記錄兩組并發癥(主要包括腦血管痙攣、腦積水等)。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30例患者中良好21例(70.00%), 不良9例(30.00%);研究組58例患者中良好51例(87.93%), 不良7例(12.07%);兩組治療良好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74, P<0.05)。
2. 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30例患者中發生腦血管痙攣2例(6.67%)、腦積水3例(10.00%)、肺部感染1例(3.33%), 總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研究組58例患者中發生腦血管痙攣1例(1.72%)、腦積水1例(1.72%)、無一例肺部感染, 總并發癥發生率為3.45%;兩組術后總并發癥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554, P<0.05)。
3 討論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為臨床常見神經科疾病, 具有致死率高、并發癥發生率高等特點, 且約有46%的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均有遠期認知功能障礙, 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3]。破裂動脈瘤夾閉術為該病臨床常用治療方案, 研究表明, 術前對患者進行改良paine點腦室穿刺治療可顯著提高手術效果, 并減少并發癥。本文對改良paine點腦室穿刺應用破裂動脈瘤夾閉術治療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療效進行研究, 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良好率為87.93%顯著高于對照組70.00%, 說明對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在行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前行改良paine點腦室穿刺治療效果顯著, 可有效提高治療良好率;研究組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為3.45%顯著低于對照組20.00%, 說明對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在行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前行改良paine點腦室穿刺治療可有效減少腦血管痙攣、腦積水等并發癥, 提高治療效果。分析原因可能為:通過對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改良paine點腦室穿刺治療, 可釋放患者腦脊液, 降低患者顱內壓, 當患者顱內壓降低時, 可有效促進手術順利進行, 縮短手術時間, 提高手術質量, 同時還可避免手術對患者腦組織造成牽拉損傷, 進而為深部操作提供充分空間, 腦室穿刺后常規留置腦室外引流, 能夠有效促進血性腦脊液的排出, 減少血管痙攣的發生, 預防蛛網膜粘連導致的交通性腦積水, 提高手術治療效果[4]。目前, 還可通過麻醉、換氣以及脫水藥等降低患者顱內壓, 但其效果不夠顯著, 且部分患者行上述操作后腦組織張力仍然較高[5]。此外, 改良paine點腦室穿刺治療還具有操作簡單、并發癥少、安全性高等特點。
綜上所述, 改良paine點腦室穿刺應用破裂動脈瘤夾閉術治療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療效顯著, 可有效提高治療良好率,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彭岱.急診開顱夾閉聯合腦室穿刺治療中高級別顱內破裂動脈瘤的療效分析.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3, 8(15):48-49.
[2]張曉冬.夾閉和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對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管痙攣的影響.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12, 32(19):2071-2072.
[3]梁勇.破裂動脈瘤術中腦室穿刺留置外引流的技術探討.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 2015, 20(1):10-11.
[4]何麟.腰池持續引流治療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后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臨床效果分析.中國醫藥導刊, 2014, 16(1):23-24.
[5]鄭錦亮.蛛網膜下腔出血動脈瘤夾閉術的臨床療效分析.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 17(9):87-88.
[收稿日期:2016-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