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桂娟

【摘要】 目的 觀察并探究智力低下兒童環境刺激及行為訓練治療效果。方法 60例0~6歲學齡前智力低下兒童, 按照智商程度分為A組(輕度智力低下)、B組(中度智力低下)、C組(重度智力低下), 各20例。均予以環境刺激及行為訓練, 根據年齡段和病因探究療效。結果 治療前, 三組患兒的智力(DQ)值總體平均值為(48.35±12.39)分, 經環境刺激及行為訓練后, 三組患兒DQ值上升為(65.22±16.84)分,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早產、神經系統感染、缺氧性腦損傷患兒顯著優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0~6歲智力低下兒童予以環境刺激與行為訓練應于早期及關鍵年齡段盡早展開, 加以藥物干預, 兒童家屬應與醫生密切配合, 提高兒童智力, 且對于輕、中、重度智力低下兒童均有顯著療效,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并應用。
【關鍵詞】 智力低下;環境刺激;行為訓練;效果觀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4.203
智力低下病因較復雜, 多與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有關[1]。就遺傳因素而言, 因染色體畸變引發的智力低下難以治療[2]。環境刺激有助于刺激患兒智力的發育。因此, 環境刺激及行為訓練十分必要。本院為探究智力低下兒童環境刺激及行為訓練治療效果作此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0~6歲學齡前智力低下患兒60例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智商程度分為A組、B組、C組, 各20例。A組男11例, 女9例; 0~1歲5例, 1~2歲3例, 2~3歲2例, 3~4歲4例, 4~5歲4例, 5~6歲2例。B組男10例, 女10例; 0~1歲4例, 1~2歲4例, 2~3歲3例, 3~4歲3例, 4~5歲3例, 5~6歲3例。C組男12例, 女8例;0~1歲5例, 1~2歲2例, 2~3歲3例, 3~4歲3例, 4~5歲4例, 5~6歲3例。患兒病因:10例早產、12例神經系統感染(包含化膿性腦炎、病毒性腦炎)、16例顱內出血、12例缺氧性腦損傷(包含宮內感染、窘迫, 缺氧性腦病以及新生兒窒息等)、6例孤獨癥以及4例其他。三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按照患兒的年齡段、病因, 找出患兒綜合治療起點, 為各個智力低下兒童針對性的建立環境刺激及行為訓練方案, 內容包含五官感知、語言溝通、運動等。家屬也應參與訓練, 并加以藥物及營養療法。環境刺激及行為訓練方案內容包含環境-感知-理解-深化, 聯系周邊環境, 選擇視、聽、說、運動等全向情景模式進行訓練。按照患兒致殘原因的不同, 予以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 輔助以營養。
1. 3 智商評估標準 應用WHO規定智商評估標準[3]:評估0~3.5歲患兒應用蓋塞爾嬰兒發育量表;評估4.0~6.5歲患兒應用中國-韋氏幼兒智力量表;評估0~6歲患兒智力評定標準如下:DQ處于55~75分為輕度;DQ處于40~54分為中度;DQ處于25~39分為重度;DQ<25分為極重度。重度包含重度和極重度。
1. 4 質量控制 由兒童保健專科人員對患兒進行智力評估。按照評定結果及患兒實際能力, 進行為期6個月訓練, 若DQ與SQ上升≥15分為非常顯著;若DQ與SQ上升10~15分為顯著;若DQ與SQ上升5~10分為有效。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治療前, 60例患兒的DQ值總體平均值為(48.35± 12.39)分, 經環境刺激及行為訓練后, 患兒DQ值上升為(65.22±16.84)分,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治療后, 早產、神經系統感染、缺氧性腦損傷患兒臨床療效均優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臨床資料顯示, 智力低下兒童于早期關鍵年齡段內進行環境刺激及行為訓練有益于患者的智力發育[4]。通過對患兒的感知、語言交流、運動等領域的訓練, 提升智力發育[5]。
本次研究, 按照患兒致殘原因的不同, 予以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 輔助以營養治療。60例患兒于治療前血鐵、鋅值均低于正常兒童, 經治療, 患兒血鐵、鋅值均恢復正常。經環境刺激及行為訓練后, 患兒DQ值均顯著上升, 不同病因患兒均療效明顯提升, 其中早產、神經系統感染、缺氧性腦損傷患兒經治療均明顯提升,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予以環境刺激及行為訓練有助于提升智力, 促進智力低下兒童的智力發育, 應用價值顯著。
綜上所述, 對0~6歲智力低下兒童予以環境刺激與行為訓練應于早期及關鍵年齡段盡早展開, 加以藥物干預, 兒童家屬應與醫生密切配合, 提高兒童智力, 且對于輕、中、重度智力低下兒童均療效顯著,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并應用。
參考文獻
[1]金明, 張穎珍, 呂少英, 等.智力低下兒童環境刺激及行為訓練治療效果研究.中國優生優育, 2014, 20(4):207-210.
[2]李家菊. 404例智力低下兒童智力測試結果及病因探討.中國婦幼保健, 2012, 27(36):5939-5941.
[3]張敏, 陳宵.五感訓練對3-6歲輕度智力低下兒童智能干預觀察. 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 2012, 3(9):70-71.
[4]陳玖.智力低下兒童的病因分析及防治對策.實用預防醫學, 2011, 18(10):1910-1911.
[5]張靖, 黃任秀, 李紅輝, 等.引導式教育在學齡前智力低下兒童中國的應用.中外醫學研究, 2012, 10(11):19-20.
[收稿日期: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