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人報》5月20日文章,原題:對華交往已從涓涓細流變為滔滔洪流目前正是嘗試前往中國的大好時機……20年前,我首次擔任駐華記者時,遇到一位嘗試將其新專利賣給中國企業的澳大利亞人。那時的他無異于“孤膽英雄”,在一個當時正摸索著與全球交往的龐大國家一試身手。
10年前,當我抵達北京擔任《澳大利亞人報》駐華記者時,自然資源是澳中交往的唯一主角。但澳經濟的其他領域也陸續到場,這有助于解釋即便(鐵礦石等)大宗商品降價后澳對華貿易份額仍在與日俱增。
近來,我在上海參加澳中杰出企業成就獎年度頒獎禮,現場氣氛十分熱烈。600名與會者中,許多澳大利亞人已在中國工作多年。第二天,澳總理特恩布爾出席“澳大利亞周·中國”午宴并發表主題演講,聽眾多達1800人。從建造并管理老年人中心到銷售新的智能診療設備,澳企正深入參與中國的醫療行業。我還遇到一位已在中國二線城市建立五星級連鎖酒店的澳大利亞人。
盡管目前的宏觀經濟局勢不太好,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的國內需求會崩潰,擁有龐大中產階層的中國已經度過那種發展階段。就科技和基礎設施而言,中日韓等國已是世界上最發達地區之一。有人擔心金融陣痛將破壞這種現狀,這是杞人憂天。正如紐約不曾在全球金融危機中變得破敗凋敝一樣。
說中文將大有裨益,通曉中國文化亦不可或缺。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參與者,就需要了解中國的文化、歷史和潮流。大多數澳大利亞人已與中國人頻繁來往——可能互為同學、訪客、鄰居或同事,更多年輕的澳大利亞人正前往中國尋找出路并樂享人生。壯哉,澳中兩國之間迅速興起的人際交往。
而對澳企來說,至關重要的不僅僅是在中國現身,其澳企董事會還應擁有在中國工作和生活的董事,以確保對來自中國變化的風險和機遇了然于胸。對越來越多的澳企來說,對中國觀望或猶豫不前都已不是切實可行的選項。▲(作者羅恩·?凱利克,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