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覺珵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糧食消費國,年需求量達5.5億噸。然而,中國農民卻經常為糧食的銷售發愁,往往“種得好”卻“賣不好”,這主要是由于信息流通不暢,供給和需求不能匹配。隨著“互聯網+”現代農業在全國的推廣,農戶與消費者完成了從地頭到餐桌,農村到城市的一“網”連接。
吉林是中國農業大省,地處“黃金糧食帶”,糧食產量居全國前列。吉林市糧食局副局長王偉近日在吉林市走出“互聯網+生態農業”高端論壇上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目前,吉林省在京東和淘寶上都設有“吉林館”,除了不少吉林企業入駐其中,還有很多農民個體和農業合作社開設了“農家網店”,利用電商的成熟平臺與物流隊伍,將“吉字號”產品賣往全國各地。目前,吉林省力推“互聯網+”現代農業,通過農業信息化、可視化、可追溯系統等方式,讓消費者只需通過便捷的信息掃碼,就可以查到每一桶油、每一袋米的所有生產信息。
益海嘉里電商渠道及數字化營銷總監周強表示,利用好互聯網很重要的一點是“讓消費者讀懂產品”,對于生態農業而言,需要給生態農業描繪一個好的故事,給消費者一個好的體驗。比如乳玉皇妃稻香貢米就是將吉林貢米之鄉的產品加上互聯網思維的品牌大米,一經上市廣受好評。周強說,隨著對生鮮的互聯網標準化運作的完善,生態農業對電商的依附性也會越來越大,未來生態農業產品的電商化會是一種趨勢。
“互聯網不僅推動了農產品的銷售,也推動了生態農業的發展。”王偉表示,吉林省正在發展精準農業,利用互聯網開展種植業用藥、用水、用肥監測,促進種植業節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