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繼強 鄭 磊
巧借“東風”來育人
文_李繼強 鄭 磊
很多學生家長都說過,把學習搞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如果做人出了問題,學問越多危害越大。老百姓樸素的話語道出了好的德行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德育應該始終作為學校工作的重心。實踐證明,育人的關鍵在于“巧借東風”,順勢而為。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一定要在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基礎上,根據他們身心成長的特點,抓住教育契機因勢利導。
很多青春期的學生都變得特別逆反,不再像以前那樣尊重自己的父母,有的甚至動輒就和父母吵架。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我們一直想開一個關于孝敬父母的主題班會,卻又不想太過生硬。班會的召開時機很有講究。開展時如果不能吸引學生的關注,就會淪于形式,很難激起共鳴。

正愁沒有合適的契機時,《沂蒙晚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孝子千里背母臨沂讀大學》的長篇通訊,圖文并茂地報道了臨沂師范學院貴州籍大學生劉秀祥一邊打工養活母親、一邊刻苦學習的艱辛歷程。在課堂上讀過這篇文章之后,學生們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觸動,之后我便以此為契機召開了“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的主題班會。會上我先用劉秀祥的事跡引導學生討論對待父母什么樣是對的、什么樣是錯的,然后讓他們自由發言。申同學說:“我平時經常幫父母做做家務活,以為自己已經很孝順了。但與劉秀祥相比真是差得很遠,我要向他學習。”付同學說:“劉秀祥背母千里求學讓我感觸很深,咱們臨沂歷史上有一個臥冰求鯉的王祥,我覺得劉秀祥就是當代的王祥。”王同學說:“我經常一不順心就發脾氣,常常惹得媽媽掉眼淚,今后我再也不那樣做了……”這次班會后,家長們反映說,孩子變了,不但不再頂撞父母,而且還能爭著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了。
其實,孩子都是孝敬父母的,只是不太會與家長正確溝通和交往。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契機,教會學生勿忘親恩,尊重孝敬自己的父母。
上一屆班里有個張同學,不但成績很差,而且性格孤僻內向,從不主動與同學交往。其實是因為他生長在單親家庭,家境極度貧困,靠母親打零工維持生計,從小受盡周圍人的白眼,從而逐漸形成了現在這種性格。想要改變一個人非常不容易,如果冒冒失失地去做,不但不起作用,還可能適得其反。
尚在思考如何幫助他時,學校收到派出所送來的一封表揚信,大意是我校的一位學生拾到一個裝著許多現金和票據的皮包并交給了警察。令人吃驚的是,這位拾金不昧的學生正是張同學。我想,他在成長過程應該極少收到表揚、贊賞。于是,我便以此為契機在課堂上朗讀表揚信,號召同學們向他學習。大家熱烈的掌聲似乎讓他有點手足無措,臉也漲得通紅。課后,我找他談心,引導他借此機會積極改變自己。接著,為了鼓勵他多和同學們交往,我還特意安排他擔任語文課代表。從此,他的性格開朗了許多,學習成績也穩步上升。年底班里開元旦文藝晚會時,他還自告奮勇擔任了主持人。
其實,人都渴望與同伴交往。孩子孤僻的性格的背后是他缺少同伴交流和相互贊賞而受傷的心。要隨時關注學生情況,當契機來臨時及時把握住,因勢利導地幫助學生改變自我。
學習三年,不但不感恩母校,反而出現損壞公物現象,這不能不令我們教育者深思。
去年畢業前夕,我們決定把握住學生離校時復雜的心理變化,精心開展畢業典禮活動,為學生上好最后一堂生動的感恩教育課。我們首先把整個校園都布置成了畢業季風格:在校門口的彩色拱門上寫著“熱烈祝賀九年級全體同學圓滿修完三年學業!”;在教學樓門兩邊懸掛著巨幅條幅,標著“肩負期望,勤奮篤學,業已成;心懷師恩,揚帆遠航,志已立”;在電子屏上也打出祝福九年級學子的話語。同時,我們引導學生感恩各自的伙伴,他們在各班教室里共話同窗三年的情誼。有的相互寫著畢業贈言,有的用相機記錄難忘的一瞬,還有的在校服上簽下自己的名字作永久的留念。離校之際,學弟學妹還會帶著鮮花、打著橫幅,向學長學姐表達最誠摯的祝福。另外,我們專門設置了莊嚴的宣誓環節。“我是臨沂第十一中的學生,在畢業之際,我莊嚴宣誓,牢記母校培養……用聰慧和才智奉獻社會,以品格和精神影響他人。”也許讀書時學生對學校的印象都是沉重的學習負擔,但離開母校之時一定教育他們感受到母校精神,感激母校培育之恩。
契機是偶然的,學生的成長規律是必然的。成長本來就是一個內化、自主的過程,單純枯燥的灌輸其說教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巧借東風”來育人,從學生生理、心理和認知接受能力的實際出發,抓住教育契機,順勢而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繼強,山東省臨沂市第十一中學團委書記;鄭磊,山東省臨沂市第十一中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刁佳慧
以往學生們都將初中畢業看作是一種解脫,經常有學生在臨畢業前為了宣泄情緒而損壞學校公物,將書撕成碎片。然而,學生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