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春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用自己掌握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將生活與數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始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果。
一、什么是情境
所謂“情境”,就是在特定場合下,人的情緒思維活動及其產生的氣氛的總和。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三方面的功能。動力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強或減弱的效能,即健康、積極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積極的發動和促進作用,消極的不健康的情緒對認知活動起阻礙和抑制作用。情感的調節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組織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強度的、愉快的情緒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組織和進行,而情緒過強和過弱以及情緒不佳則可能導致思維的混亂和記憶的困難。
二、我們為什么要創設情境
“情境”作為數學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在需要
把學生引入身臨其境的環境中去,自然地生發學習的需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只有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才能得到最好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善于創設一些特定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誘發學生的創造動機,使學生投入積極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中去。
2.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
讓學生在經歷和體驗中學習數學,而不是直接獲得結論。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數學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3.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問題
創設情境,溝通知識點的聯系、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科學地思考問題,尋找解題途徑。數學來自于生活,學習數學又必須回到生活中去,過去那種單純的、枯燥乏味的純數學,是脫離現實生活的,應強調數學的應用。
4.促進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避免數學教學中只重知識技能,不重學生人文精神的滋養
課改的理論是為適應新世紀要求,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機,積極參與,共同探究,發揮學生的集體作用,讓學生明確自己價值的同時,真正理解完成探究的過程來自于大家合作的結果。
三、情境創設應注意哪些問題
1.要有“真實性”
情境創設應符合客觀現實,不能為教學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教學情境、現實情境二者應相行不悖。
2.要有“數學味”
情境創設要緊扣所要教學的數學知識或技能,離開了這一點就不是數學課了。如某位教師在《數據的收集與整理》一課中,一開始,教師就組織學生進行男女套圈比賽。要求是這樣的:男女生各五名,每人套十次,看哪一組套得準一些。當老師一宣布開始時,學生就很激動,只要看到套住一個就手舞足蹈,大聲喝彩,如果沒有套中就齊聲嘆息。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套中沒套中上,無暇思考“哪一組套得準”這一關鍵問題,比賽從開始到結束足足用了15分鐘。
在此案例中,教師確實試圖創設主動有趣的情景引入,但遺憾的是過多的生活化、活動化的教學情境沖淡了“數學味”,弱化了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及數學思維的發展,把數學課上成了游戲課、活動課,教室里看起來挺熱鬧,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除了感到高興外,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沒多少感覺,學生更感受不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
3.要有“吸引力”
情境的創設要讓學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戰性,能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這種吸引力,不只在于手段所引起的興趣,更要深化為內在的發展需要,即學生對數學學習本身產生興趣。如我在講“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時是這樣設計的:先把全班學生分成四個組,每個組抽四個同學分別到講臺上抽卡片,然后把卡片貼在黑板上,列成含有加、減、乘、除、乘方并帶有括號的算式(每個組卡片的數字、運算符號等都相同,抽的順序不一樣,列成的算式也不一樣)。讓全班同學試著算一算結果,結果大的一組為勝者。此時,班上氣氛熱烈,不少的學生為了自己組得勝,不但把自己組的結果算得準確無誤,而且把其他組列的算式也算得準確無誤。確定勝負后,指出:卡片上的數字以及運算符號都是一樣的,為什么計算的結果不一樣呢?學生充分認識到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涉及多種運算,確定合理的運算順序是正確解題的關鍵。
在這個游戲情境的創設中,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吸引力”,在教學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創設情境應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重要前提,教師要因地制宜、精心選擇,創設合理、科學的數學學習情境,使其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展開和創造性數學能力的培養。
(作者單位:安徽省亳州市第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