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清
摘 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指的是教師根據學科的性質,遵循教學的客觀規律,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們能夠在課堂上收獲到知識和技能,并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當前課堂教學存在著“滿堂灌”、以練代講、過分追求教學形式及濫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的現狀,其形成的原因是在沉重的“應試教育指揮棒”下教師陳舊的教學觀念和保守的教學方法。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做到確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精心備課,靈活處理課堂教學。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關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對于“有效教學”的認識,湖南大學姚利民教授將其定義為: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有效性即符合教學規律,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結合學科的特點來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教師根據學科的性質,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合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盡情地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
二、課堂教學的現狀
新課程改革以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被廣大教師接受并運用,為課堂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但目前課堂教學的現狀并不讓人樂觀,其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
1.“滿堂灌”的課堂
盡管新課程改革已經在很多地方施行,但仍有不少教師的教學理念陳舊,教法單一,停留在傳統的講讀教學中,以自己的話語霸權主宰了整個課堂。在沉重的“應試教育指揮棒”下,教師生怕由于自己的疏忽在考試中“誤人子弟”,于是把教參或者是他人現成的結論搬過來嚼得爛爛地再喂給學生,灌給學生,使學生失去了自主學習和自由思考的空間,更失去了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見解。有的教師無視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胡亂敷衍一番,或隨意否定,而沒有對學生提出的見解進行分析、研討和拓展,生怕會打亂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步驟,迫使學生完全按照自己設計好的思路走。就這樣,教師只管將應試時需要注意的條條框框“滿堂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如此,課堂教學只能說達到了教師“教”的目的,沒有讓學生學會如何去“學”,這樣并不能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以練代讀的課堂
在考試升學壓力逐年加劇的形勢下,很多教師已經將課堂變成了練習課。以練代學,本末倒置。在這樣的課堂上,有的教師從教材中劃出認為考試中經常會出現的考點給學生們做;有的還會統一訂購專門練習的資料,密密麻麻的全是訓練題,讓學生望文生畏。這樣的課堂一味追求答題的技巧和套路,完全忽略了教學的本質,造成課堂教學的低效和無效。
3.追求教學形式的課堂
教師陷入了新課改的形式化和模式化的局面。無論是“杜郎口中學”模式,還是高效課堂模式,都存在著這樣的一個問題:生講師聽。表面上看來教師不再獨霸講臺,學生你問我答,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又活躍了課堂氣氛。而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更多地看到的是這樣的情景:教師拋出一個或幾個問題,幾個學生圍成一團,“嘰嘰喳喳”的討論,煞是熱鬧。但這不能不令人懷疑其耗去的時間是否值得,討論的效果到底怎樣,合不合理,有效還是無效,能不能進一步深化和升華。這種由教師獨霸講臺演變成少數學生霸占課堂的現象,形成了讓更多學生永遠是觀眾、聽眾等無效的教學現象。
4.濫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手段
有的教師過于依賴多媒體教學,整個課堂上精致美麗的課件刺激和吸引著學生的眼球。教育手段貌似先進了,但缺少了學生們對教材進行反復的咀嚼和思考的能力,精美的課件圖片更是占據了原本會有的“天馬行空”的想象空間,因而是達不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
三、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原因
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因素除了人的主觀因素之外,還與所處的教學環境、考試環境等因素。在沉重的應試教育指揮棒下,造成了教師陳舊的教學觀念和保守的教學方法,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如何提高分數,提高升學率成了各個學校的首要目標。受此影響,教師們的心也顯得比較浮躁,而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了各種考題中出現的考點上,將課堂變成了機械的做題和講評課堂。教師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是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缺乏信任感,而這種不信任大多源于陳舊和保守的教學觀念。
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個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教師只有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探尋和研究,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確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和學生的自主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轉換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明確并牢記教師是主導,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扮演的角色是組織者、促進者和參與者,這才是教師主導地位的體現。在學生就某個問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傾聽并能夠在學生遇到瓶頸、遺漏或出現某個思維的閃光點時及時進行點撥和引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讓學生能夠抓住瞬間的生成信息并將其轉變為自己的東西。
2.精心備課,靈活處理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靈活多變的,切記不可死守教案和預設。衡量一節課是否成功,應該看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傳遞了多少有效信息,激發了學生多少的思維潛力,學生真正收獲了多少。課堂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地教學過程,同時更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和無法預測性。因此,教師要注重課堂的預設和生成的關系。首先,教師要精心備課,明確這節課的重點和目標。思考如何用巧妙、直觀的方法,層層突破,輕易地化解難點,讓學生理解接受。還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預想學生在課堂上可能會出現什么問題和反應,找出解決的對策;其次,教學中要加強教學機智,注意積累一些平時課堂上的情境,多向一些優秀的教師討教經驗,增加自己課堂的駕馭能力,尤其是對學生的組織、引導和點撥能力。這樣才能夠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切實有效地總結和升華,更好地引導學生的思維,將學生帶入知識殿堂。這樣的課堂才是實現了有效的教學。
當前的課堂教學仍然存在著低效和無效的現象,這是教師沒有有效教學的意識和對課堂教學的反思,導致自己的課堂教學始終得不到有效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關系到課堂的有效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也需要在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下得以提高的,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教學。因此,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真正使教師的“教”實現價值。
參考文獻:
1.姚利民.有效教學論—理論與策略.湖南:湖南出版社,2005.
2.雷玲.名師教學機智例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廣西柳城縣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