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芃方

[摘要]起源于巴黎高翻學院,由塞萊斯科維奇和勒代雷教授聯合提出的釋意理論,主要為了研究口譯過程中翻譯的策略,整個釋意過程可以分為“理解—脫離原語語言外殼—重新表達”三個過程,在整個過程中,譯員接收到的是說話者話語的內容而不是語言的形式。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日益頻繁。本文選材于最近幾年國內外的一些會議內容,運用釋意理論來對其中的譯文進行分析,并總結出一些相應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釋意理論 兩會 口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8-0067-02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我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交往也越來越頻繁。例如,一年一度的亞洲博鰲會議、APEC會議,以及我國領導人在一些重大場合的講話,這些話語都會通過翻譯人員以現場口譯的方式傳送給西方聽眾。在這些國際會議中,譯員通過交替傳譯的方式,在發言人的一段話語結束后的數秒內,通過自身對于這段話語的理解,抓住其核心意義,然后選取一些恰當的詞語將其用目的語語言的方式翻譯出來。在這一口譯過程中,口譯員集聽力、記憶、解碼、獲取核心含義,并在短暫時間內完成整個過程,這就對翻譯人員本身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一、釋意理論
釋意理論是由巴黎高等翻譯學院的塞萊斯額科維奇和勒戴雷兩位教授聯合提出,這一理論既是塞萊斯克維奇教授大膽的學術創新成果,也為當時口譯研究的認知心理轉向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該理論始終堅持一個觀點,那就是口譯是一種交際行為,口譯的對象是意義而不是語言。釋意理論可以用如圖1所示的三角模型來展現:
圖1 釋意理論的三角模式
通過這個圖示我們可以看出,在接受信息和表述這兩個步驟中間有一個十分重要的過程,通常被稱之為“去語言外殼”,缺乏這個過程,話語的含義就無法被傳遞。沒有這個過程,從源語到目的語的轉換就只能被看作是一種機械化的語碼轉換過程,而不是一個真正的翻譯過程。在口譯過程中,我們需要從這種源語的形式中脫離開來,從這種形式中獲取語句的真正含義,并將其用目的語進行再表達,這種再表達需按照目的語的用語習慣和表述習慣來進行。
二、基于釋意理論的口譯策略
在本文中,我們試圖將釋意理論應用于國內外會議口譯翻譯策略研究中。眾所周知,口譯是一種典型的交際活動??谧g研究方面有兩個重要因素,即交際和文化。交際包括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非言語交際主要指講話人表達時的手勢、姿態以及口氣等,而本文主要討論的則是口譯中言語交際這部分內容。下面我們通過總結國內外口譯會議中一系列的翻譯例句進行總結分類,整理出以下幾種翻譯策略:
(一)直譯
理解講話人的話語含義被看成是會議口譯的最佳途徑,在很多國內外會議中,直譯不失為一種上策。
例1 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動搖。
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the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 side, this means we must not slacken our efforts in the slightest,and we must not waiver in our resolve.
例1中“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意思是我們要完成100里的路程時,當我們走完90里時,我們只完成了任務的一半。這是一種暗喻的說法,用來說明當我們越接近成功時,越需要堅持和努力。但由于口譯現場時間緊迫,譯員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句古語的含義,而是直接把它翻譯成有一半的人倒在百米的長路上。
(二)簡譯
口譯中所說的簡化并不等同于省略,因為口譯過程中,我們不需要刪除任何不滿足目的語用語習慣的話語。在國際會議中,中方發言人都慣于引用古典詩詞,或者一些其他的典故,這些典故對于西方聽眾來講無足輕重。即使口譯員將典故的含義詳盡解釋出來,西方聽眾也會覺得這是無用的。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口譯員往往選擇一些簡潔而又確切的表述方式,我們將這種口譯方式稱之為簡譯。
例2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日兩國人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交融,促進了各自國家的發展進步,豐富了東亞文明和世界文明寶庫。
In the long course of history, the people of China and Japan have learned from each other and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Such exchanges have not only contributed to our respective national development, but also enriched the East Asian and world civilization.
在例2中,口譯員將“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翻譯成“learn from each other”。眾所周知,漢語是一種善于使用相同結構,有時會用好幾個排比詞語表述一個意思的語言。但是,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卻簡潔而直接。因此,我們可以直接將中方領導人話語意思翻譯出來,不必機械地將一個意思翻譯兩遍。中文常常選用幾個詞語,或者幾個并列四字詞組羅列在一起來表達同一個含義,這時候,選擇簡譯策略就顯得十分合適。
(三)結構重組
例3 今后20年,是中國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要喪失這個機遇。
The next twenty years will be a very important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for Chinas development. We must concentrate all our time, energy and effor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是一個對仗結構。這句話結構復雜,話語意義較多,在短時間內找到恰當的英語措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細細一想,“聚精會神”和“一心一意”,“建設”和“發展”其實表達的是相似的含義。譯員把“聚精會神,一心一意”理解為“時間,能源和精力”(time,energy and efforts),這一理解可謂是將這八個字的意義活靈活現地體現出來。雖然口譯員徹底放棄了源語的對仗式結構,但譯文完美地抓住了這句話的核心含義,同時巧妙地運用“time,energy and efforts”來加強譯語的氣勢。
(四)意譯
例4 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 I will not regret a thousand depth to die.
這句話來自于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我們選擇用“ideal”這個名詞來表述“心之所向”,這樣就把一個漢語的四字詞組含義表述了出來,但更讓人叫絕的則是后一句的口譯。在漢語中,“九死”其實是一種虛指的說法,其實指的是死無數回,但是口譯員卻把它翻譯成了“a thousand depth to die”,這樣的譯文中我們完全找不到“九死”的任何痕跡,但是譯文卻十分生動形象地體現了總理說這話時的心情。
(五)正話反說
例5 談到中美貿易,首先要看到一個最基本的事實,這就是25年來我們兩國之間的貿易有了巨大的發展。
When talking about China-US trade,we should not overlook one fundamental fact, that is, in the past 25 years, two-way trade has experienced a tremendous expansion.
對于這句話,我們選擇用一種正話反說的方法來翻譯這句話。這其中,“首先要看到”被翻譯成了“should not overlook”,這樣做一方面更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另一方面使用雙重否定的方法,加強了語氣,更好地表達了作者肯定的態度。這種將漢語中肯定的句子翻譯成英文雙重否定句的做法在會議口譯中十分常見,因為英語中常常習慣使用雙重否定來加強語氣,從而更好地表達一種肯定的態度。
(六)增譯
漢語中常常會出現一系列四字詞組,這些詞組較常見于政治會議中,因為我國政治話語中較常選用這類詞組來表達一系列的意愿。這些詞組可以很好地加強語氣,而且讀起來整齊上口。這類政治句子有一個特點,它們大多是無主句,在遇到這類句型時我們就選擇增譯這一翻譯策略。
例6 發揮雙邊經貿協調機制作用。及時溝通和磋商,避免矛盾激化。
Greater scope to coordinating mechanisms in bilateral trade and economic relations. Disputes should be addressed in a timely manner through communication and consultation to avoid possible escalation.
漢語中沒有主語的政治語句十分常見,但在翻譯成英語時,我們需要將隱含的主語與賓語補上,以符合英語語法規則。翻譯這類漢語的無主句時,我們可以在句子的其他部分找到一個詞來做主語,或者根據句子意思添加主語,然后再按照主語來添加相應的謂語。在翻譯第二句話時,我們選擇用“矛盾”一詞做主語,避免這種“矛盾”激化的辦法是解決這種矛盾,因此謂語動詞就選擇address(解決)。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用we(我們)來作主語,那么這句話可以這樣開頭,“we should address…”??谧g這類句子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句子中各成分之間的邏輯因果關系,不能按照漢語原文的順序機械地進行翻譯。
三、結語
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速度的加快,我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會變得越來越頻繁,國內外在政治、經濟上的往來也日益頻繁,這就導致我國會越來越多地參與一些國際會議。在這些會議中,口譯員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通過本文的總結歸納,我們可以尋找出一些更適合翻譯人員做現場口譯的翻譯策略,同時也為今后國內外口譯員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Lederer,M(著),劉和平(譯).釋意理論口筆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1:8-9.
[2]譚淼,劉芹.釋意理論視角下的文化負載詞的口譯策略探討[J].英語廣場,2015(06).
[3]陳羽茜,毛紅.基于釋意理論的“兩會”記者招待會口譯策略[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2015(01).
[4]許鈞.翻譯釋意理論辯——與塞萊斯科維奇教授談翻譯[J].中國翻譯,1998(01).
[5]崔靜靜.淺談釋意理論在記者招待會古詩翻譯中的運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07).
[6]吳志萌.法國巴黎釋意學派理論觀照下的口譯專能習得機制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5(04).
[7]孫建麗.釋意論視角下旅游文本的翻譯[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12).
[8]方夢之.翻譯策略的理據、要素與特征[J].上海翻譯,2013(02).
[9]黃建玲.泰山旅游景點牌示解說英譯分析[J].中國科技翻譯,2016(01).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