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玉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青少年的閱讀環境和特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中學圖書館,要順應這些變化,正確引導學生的閱讀習慣。
[關鍵詞]圖書館 中學生 閱讀習慣 對策
[中圖分類號]G2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8-0111-02
教育部文件(教基〔2003〕5號文件)《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修訂)》文件中指出,中學圖書館的基本任務是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采集各類文獻信息、為師生提供書刊資料、信息;利用書刊資料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品德、文化科學知識等方面的教育;指導學生課內外閱讀、開展文獻檢索與利用知識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從教育部發出的文件可以看出,圖書館在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這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任務職能。換個方式來說,如何才能實現終身學習,那就是靠不停地閱讀,只有開卷,收集各方面的信息,達到深層次的閱讀,才能不斷地吸收新的養分和知識,轉化成為自己的知識,從而達到學習的效果。
這一個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談了這么多年,目前中學生的閱讀現狀依然沒有得到太大的改變,中學生的閱讀方式依然還是絕大部分學生只喜歡停留在淺閱讀層次,他們沒有時間也不想花腦力進行深層次的閱讀,從而領會不到書中的知識和含義。究其原因,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在時代的閱讀特點的因素。
中學生目前的閱讀現狀一直沒有太大的改變,一個歷史原因,就是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是沒有改變。課改說了這么久,但是我們的學校的教育模式,依然還是遵循了很多以前的教育模式,如填鴨式、輸灌式,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乖乖地坐著聽的局面依舊還是沒有改變。這也就導致了學生的學習模式是一種被動的吸收模式,就像一個嬰兒一樣,不會自動地去尋找食物,而是被動地等著家長把所需要的養分嚼碎喂食。教師把學生所需要了解和學習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加工和總結,直接把自己所得的經驗和體會灌輸給了學生,學生只需要接受就是了。至于學生的好壞程度的劃分標準,就是學生究竟能吸收到老師這樣灌輸的百分之幾,而并不是學生自己的轉化和加工,這樣打造出來的學生雖然在學校可能獲得很高的分數,但是,卻缺乏了一種自我學習、繼續學習的能力。
初到社會的學生,學習環境完全改變,沒有人像學校的老師那樣,自動把知識傳授給你,所有的都要靠自己的主動學習,這個時候如果缺乏正確的閱讀習慣,一切都想靠別人的加工得到知識,或者就是囫圇吞棗,似而非地去得到一些知識,這對于我們的學習都是非常不利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閱讀環境的變化,圖書館在引導中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習慣的任務非常艱巨。
一、目前中學生的閱讀的特點
(一)目前中學生的閱讀呈現快速化的特點
隨著網絡的發展,手機、平板電腦等工具的日新月異,學生可以閱讀的方式呈現了快速化的特點。很早之前就流行一句口號:“外事問谷歌,內事問百度。”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你手上有可以上網的東西,不管是電腦、手機還是平板,只要能上網,有什么問題,你都可以上網去搜索答案。
(二)目前中學生的閱讀呈現多樣化選擇的特點
網絡上不單單有我們所需要的知識信息,還有很多其他資訊和信息,例如游戲、電影、小說等。一旦可以接觸到網絡信息,一些意志不是很堅定的學生就可能會把漫長的時間都用在游戲、電影上,或者是看小說上。
(三)目前中學生的閱讀呈現扁平化和碎片化的特點
網絡信息浩瀚如大海,這些信息并沒有系統地進行總結和綜合,而是呈現出一種扁平化和碎片化的形態。學生在這樣的信息面前,得到的知識也必然是扁平化和碎片化的。
筆者知道很多學校和圖書館出臺了許多政策和方法,例如,以筆者所在的學校和圖書館為例,學校每年都會和圖書館一起合作舉辦讀書節活動或者是書香滿校園活動;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圖書館也會向所有的學生家長發放一份暑假寒假推薦學生看的書目清單;聯合文學社搞寫讀后感的評選活動;每個月一次的書目推薦活動;平時的學生來館的閱讀課活動等等。但是,這樣一系列活動下來,學生的來館熱情和閱讀方式和習慣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可以說是收效甚微。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二、目前中學生閱讀現狀存在的問題
這就跟中學生目前的讀書現狀有關系。通過了解,我們知道,目前中學生的閱讀現狀有以下幾點問題:
學生習慣于網絡的快餐式閱讀,很多學生的閱讀方式都是一目十行,囫圇吞棗,不愿意花時間精力和動用腦筋去閱讀一本圖書。有很多學生的閱讀方式就是“好讀書,不求甚解”。
隨著網絡小說的沖擊,網絡上充斥了很多純消遣、純驚悚、純愛情的小說,腐蝕了學生的一些閱讀的思維能力,這些信息反而片面化地擴大了學生的視覺和思維的單線享受能力,導致了學生閱讀時候的思考和反思思維活動能力全方面的弱化。
閱讀時間的減少。學生被沉重的課堂作業、課堂練習,以及升學壓力,或者是興趣班、培訓班等占據,沒有太多的閱讀時間。從上面所反映的問題來看,圖書館在引導中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習慣這條路上依然任重而道遠。
圖書館需要做的就是跳出目前的一些舊框框,順應時代的潮流和了解學生對閱讀的正確需求,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針對目前中學生閱讀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解決對策
依據目前的中學生閱讀現狀和問題,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對策:
(一)加強對中學生的媒體素養教育
媒體素養就是一個人認識、評判、運用傳媒的態度與能力,是指人們面對各種信息時如何選擇對自己有益的信息的能力,對影響自己或對自己無益的信息的防御及免干擾能力,對媒體內容的判斷是否正確無誤的能力,對媒體內容是否滿足或覆蓋自己所需要的評估能力,以及其他創造能力、制造能力、思辨性反應能力等。
“媒體素養教育”有別于培養媒體從業人員的媒體專業教育,教育對象的主體是全體公民,教育目標在于培養全民具備思辨與產制資訊的能力,可以以批判性的角度去解讀媒體信息。青少年的年齡、經歷、心態等客觀因素,導致他們的媒體素養是不可能高的。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圖書館在日常工作中,更關注那些關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網絡文化分析,以及青少年如何應對網絡文化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的書籍,不僅要購進,更重要的是多做宣傳,讓青少年多關注。同時,圖書館在每個學期可以適當地開展一兩次講座,專門針對青少年如何甄別網絡信息、如何更好地利用網絡信息、如何建設健康正確的網絡世界觀。這些做法,能使學生對于網絡的利弊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也可以讓學生在了解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閱讀習慣,從而達到合理利用網絡進行學習的目的。
(二)發揮科任教師的作用
圖書館老師在學生中沒有太大的影響力,只有學生來館的時候才尊稱一聲老師,而個別學生甚至認為圖書館里的工作人員并不是老師,而是阿姨、叔叔之類。這個從學生對我們工作人員的稱呼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對圖書館工作人員并沒有像科任老師那樣尊敬。所以圖書館可以先對任課老師進行信息導航和推薦,以此影響老師,再通過科任老師的影響力,讓他們去推廣圖書館的閱讀文化和氛圍,以點帶面。不單單是語文老師,任何一科目的老師,都可以從自身的學科,尋找適合跟學生共同交流和討論的閱讀書籍,共同探討、共同分享。
同時可以利用任務式的布置作業手段養成學生的閱讀習慣。加強圖書館跟學校語文科目的互相合作,打破學生的作文就是命題作文或者是一些其他的材料作文的模式,而是每個學期選擇一些優秀圖書來完成讀后感作文,或者將完成讀后感設為每個學期每個學生必須完成的任務。
另外,學校圖書館可以開展每月一本書的閱讀活動,聯合班主任,利用學生晚自習的時間,安排學生看推薦的書,而不是單單只是讓學生在晚修的時候做作業、做試卷等。為了規范學生的閱讀習慣,語文老師或者相關專業負責管理人員要負責陪同指導,對學生的閱讀進行督促和指導。教師要引導學生適度閱讀娛樂和體育等方面的報刊,鼓勵學生深層次地閱讀經典文學,適當引導學生對經典名著進行討論。雖說讀書是自由的,但是在中學這個時代,如果我們能用半布置任務式或半引導的手段來培養學生閱讀的意識,在這樣環境的培養下,就能夠慢慢讓學生養成一種自我閱讀的習慣,使閱讀成為學生固有的習慣。
(三)發揮學生的自我加工能力
圖書館可以跟學校的學生會或者廣播站合作,組織由學生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對名著或者是某本書進行改編和表演的活動。在自編、自導、自演中,學生能更加把握書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動,從而引發學生對書本的深層次閱讀,加強學生對信息和書本的深層次的了解。
(四)轉變圖書館館員職能,擴展圖書館的服務范圍
改變學生對于圖書館員的錯誤認識。有很多學生認為圖書館員就是借還書的,這就太過片面地縮小了圖書館員的職能范圍。圖書館員除了基本的借還書職能外,還有幫助學生采集各類文獻信息,為師生提供書刊資料、信息,利用書刊資料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品德、文化科學知識等方面的教育,指導學生課內外閱讀、開展文獻檢索與利用知識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的職能。圖書館員應該加大力度,推出更多的精品推薦書目,好書共享,新書快遞,還要關注時事熱點,創造出更多跟學生互動的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在變化萬千的訊息中,快速明了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好的讀書習慣的養成,能成為讓人一輩子受益的事情。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引導青少年在浩瀚如海的信息海洋,快速、準確、深刻地構造自身知識的金字塔,在步入社會之后,個人能力得到更大的發揮空間,個人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
【參考文獻】
[1]郭玉.淺閱讀時代中學圖書館閱讀服務的對策[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06):22-24.
[2]梁慧.網絡時代青少年的閱讀習慣研究與中學圖書館的對策[J].辦公室業務,2014(02):136.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