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鳳娟 劉海微
[摘要]本文以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為基礎,并對該理論下的重要理論組成進行闡述性分析。著重論述了二語習得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的具體應用途徑。指出要將“習得”與“學得”有機結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可理解語言輸入;正視學生及第一語言的主體地位等。
[關鍵詞]二語習得理論 習得與學得假說 輸入假說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8-0207-01
對第二語言習得進行研究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對學習者習得、應用第二語言之間內在聯系的研究,其中對第二語言習得這一研究領域影響力最大的為克拉申于1981年提出的二語習得理論,該理論對第二語言習得過程進行了完整、系統的闡述。該理論由5個假說為基礎,分別為:習得與學得假說、語言輸入假說、自然順序假說、監控假說、情感過濾假說。該理論為第二語言教學提供了改革性的理論基礎,目前已在英語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其對第二語言的課堂教學手段、模式、途徑等方面均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
(一)習得與學得假說
克拉申習得與學得假說中認為,二語習得者可以通過學得、習得兩種方式來內化目的語。習得,是指習得者無意識建構語言體系從而獲得語言能力的一種方式。當習得者將注意力放在第二語言所傳遞的信息上,忽略其載體語言形式,就能夠通過無意識、自然的方式來獲得第二語言能力的提高。學得則恰巧與習得的學習方式相反,學習者主要是注重語言表達形式而非內容。語言學得的主要目的在于修正、監察語言。克拉申認為第二語言的獲得最好是通過習得來掌握,也就是會說,在自然的交際環境中發展第二語言能力,其認為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習得比學得更加重要,因為第二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應用于交際,而其準確性與流暢性全部依賴于習得。
(二)輸入假說
語言輸入假說是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的中心思想。該理論的觀點為語言習得者通過理解輸入的第二語言來逐漸獲得基礎知識及應用技能,因此克拉申認為,語言輸入的可理解程度是決定語言習得是否成功的先決條件,只有輸入的是可以被語言習得者理解的第二語言,才有可能實現語言真正的習得。克拉申用“i+1”來描述了他所說的“可理解輸入”,其中“i”描述的是語言習得者現有的語言基礎水平,“1”是大于零的不確定量,即語言輸入水平在高于“i”時,為“i+1”時才能夠收獲較好的效果。同時,語言輸入量的大小也決定著語言習得者對目的語的掌握能力,因為量變才能夠質變,只有當語言習得者有著豐富的基礎知識積累,才有可能實現其應用能力的提高。
二、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一)將“習得”和“學得”有機結合
大學英語課堂長期處于“填鴨式”教學之中,其局限性地強調語言規則、語言基礎知識的操練與解釋,卻忽視了學生的實踐與應用能力。如此來看,我國大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的提高是難以解決的的問題,如何將“習得”與“學得”有機融合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途徑。克拉申認為“習得”與“學得”是兩個不可轉化的階段,筆者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兩者之間其實有著可以相互轉化的契機與聯系,絕不能厚此薄彼。盡管“習得”在大學英語學習中有著絕對重要的地位,但是如若沒有“學得”對其加以監控、編輯及修正,習得的知識就會雜亂無章,缺乏必要的系統性。大學生經過多年的英語學習,已經對英語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如果大學英語教師能夠在課堂中多加入一些情境教學模塊,并盡可能真實地營造語言習得環境,就能夠將“習得”與“學得”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得學生既能夠在意識下掌握基礎英語知識,又能夠在無意識下輕松地掌握應用技能。
(二)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可理解語言輸入
根據克拉申輸入假說理論,大學英語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否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因此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語言輸入及語言輸入的可理解度。同時,需要重視到閱讀與口語輸入的量與質。首先,對于閱讀的語言輸入,教師應做到在了解學生基礎英語水平的基礎上,對其選擇最為合適的教材及課外讀物。對于口語的語言輸入,教師需要選擇內容豐富、合適、形式多樣的教材,并能夠通過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盡可能多的進行可理解性口語輸入。
三、總結
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中的習得與學得假說、輸入假說等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我們相信,隨著對“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深入研究及其在教育實踐中的正確應用,我們一定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社會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果.當代二語習得理論及在教學方法上的運用[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0(08):137-138.
[2]孫志楠,郭晶.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13,09(16):63-64.
[3]董建明.二語習得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29(15):120.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