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麗
[摘要]《汽車文化》課程是汽車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汽車文化底蘊、增強學生對汽車的熱愛、強化學生對各大汽車品牌的了解、品牌間的關聯及對比,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汽車服務類職業的興趣。它不僅感染學生的汽車文化情結,還會提高學生的汽車欣賞和鑒別能力,提高汽車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汽車文化 教材改編 時代性和創新性
[中圖分類號]G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8-0256-01
汽車從誕生發展到現在經歷了130年,汽車產業顯然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領先產業。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汽車文化和汽車技術的進步。汽車產業的發展日新月異,人們對汽車文化的關注度的提高和汽車技術的發展進步,直接推動了相關行業的技術更新和技術改造。汽車工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對相應的汽車專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所有企業都注重企業文化的熏染,汽車行業也不例外,汽車文化漸漸深入人們的內心,人們對汽車文化頗感興趣。
一、編寫教材的必要性
汽車進入家庭后,提高了家庭的幸福指數,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伴隨而來的汽車文化也滲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汽車保養、汽車維修等售后服務頗受人們關注,因此,高職學校汽車類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不應僅僅是具備汽車專業技術和汽車售后服務方面的知識,還應該對汽車和汽車文化的內涵有深入理解,時時了解最新汽車資訊,關注汽車新聞和車展信息。加強對汽車專業學生汽車文化方面的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汽車情結,培養其對汽車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學習,培養汽車專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與時俱進的意識。
《汽車文化》課程是其他類汽車專業課程的前修課程,它在各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先導作用,本課程針對高職學生的需求來進行新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改革,對新課程標準的制定、教學文件的研究、教學課件的制作、課程內容的設置等方面進行改革和探討,最終形成完善的課程體系并編寫出適應本院學生需求的教材。
二、教材編寫的過程和思路
(一)汽車行業和企業進行項目調研,掌握行業需求,形成教學進度計劃和課程標準改革意見。
(二)收集教材所需素材,依據調研結果確定具體典型的教學內容和實訓項目。
(三)完成教材的編寫。
1.進一步完善本課程內容體系,在學生和企業中進行調研和統計,尋找出最適合學生需求的教學內容;深入研究與本課程相關的前沿性研究課題,更好地挑選、梳理出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教學理論與方法,構建出指導性強、適用范圍廣的方法體系,積累汽車文化材料,選取汽車文化先進內容。
2.制訂新的教學進度計劃和課程標準后,根據教學進度計劃和課程標準設計教案,制作課件,積累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
3.將本課程的教學任務按照模塊進行劃分,以具體的教學任務來引領教學,讓學生在每節課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清晰的學習任務。教師注重在課堂上對教學內容的選取,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課堂參與熱情,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本課程在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上主要有課程標準、新穎的教材、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等。在一年內構建出適合高職汽車專業學生需求的優秀的教材。
三、本教材編寫的創新之處
教材的特色與創新如下:
(一)本教材的素材選取,緊跟汽車產業發展步伐,采用最新的圖片、數據,區別于其他教材的“一成不變”。
(二)本教材從汽車基礎知識、汽車能源、未來汽車發展等角度,對汽車結構、外形演變、新能源、未來汽車發展方向加以介紹,區別于其他教材的“只是單一的介紹汽車構造知識和品牌介紹”。
(三)本教材特別加入了“中國汽車市場主打車型的對比”這一章節,使學生加深對中國汽車市場各主打品牌車型的了解。
(四)本教材的“汽車魅力”章節,對學生特別感興趣的汽車運動、汽車電影進行了詳細介紹,以培養學生的愛車情節。首次對汽車類專業媒體進行介紹,為學生今后的自主學習服務。
通過對本課程教材的編寫,完善了課程標準、構建了課程體系、明確了與時俱進的教學內容、提高了師資隊伍教學能力、積累和整合了教學資源,更好地適應了高職汽車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通過課程的改革和教材的編寫,讓學生熟悉各汽車公司各品牌的文化內涵,通過本教材的編寫和課程建設,針對專業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同,培養了學生的汽車文化底蘊,培育了學生的汽車情節,使之對汽車充滿好奇,突出品牌文化意識,提高了學生的汽車文化內涵及對汽車的鑒賞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性和與時俱進的理念,提高了技術型人才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文秋芳.編寫英語專業教材的重要原則[J].外語界,2002
(01):7-21.
[2]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3.
[3]郭福春.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07.
[4]張穎,李利杰,孫統達.高職項目化課程多元化過程性評價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4.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