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經湘
【摘 要】設計好一部戲的舞臺美術,前提是對劇本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就是通過對劇中故事情節、矛盾沖突及屬于悲喜劇的性質,進行分析梳理后再確定舞臺風格。本文主要探討了黃梅戲《女駙馬》的舞臺美術設計。
【關鍵詞】黃梅戲;《女駙馬》;舞臺設計
中圖分類號:J8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4-0046-01
黃梅戲《女駙馬》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寫而成的,傳說民間女子馮素貞冒死救夫,經歷了種種曲折,終于如愿以償,成就了美滿姻緣。全劇通過女扮男裝冒名趕考、偶中狀元誤招東床、洞房獻智、化險為夷等一系列近乎離奇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戲劇情節,塑造了一個善良、勇敢、智慧的古代少女形象。該劇經過了多次改編和完善,特別是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機融合了話劇、影視等其它姊妹藝術的表演元素,使這部經典劇目更加光彩奪目。
設計好一部戲的舞臺美術,前提是對劇本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也就是通過對劇中故事情節、矛盾沖突及悲喜劇的性質等進行分析梳理后再確定舞臺風格。一般而言,中國戲曲的舞臺設計跟國畫一樣,強調留白、虛擬、意象化,盡量以空曠的場景給予演員充分的表演余地,因此舞臺布置相對比較簡單。但由于戲曲舞臺是三維的、立體的,再加上戲劇情節本身的曲折復雜,在舞臺美術設計上必須盡可能地拓展視覺效果,以更好地襯托出劇情和人物,這就需要大膽創新,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有利因素,盡可能地將舞臺空間拓展開來。換句話說,設計的總體思路是既要沖破過去舞臺的僵化模式,又不失中國古典美的精神;既強調個性化,又要兼顧普遍化。因此,《女駙馬》的舞臺設計在保留中國傳統戲曲精髓的基礎上,探索性地吸收借鑒西方繪畫的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畫派的長處,即色彩語言的豐富性、多樣性,來更好地展現舞臺魅力,引發海內外觀眾的情感共鳴,獲得耳目一新的舞臺效果。
在第一場馮素貞的“繡樓”設計中,橢圓形的黃色窗口,將古樸感與現代感的裝飾融為一體;落地長袖的刺繡藝術品中,呈現出黃底色上由紅與黑組成的“飛天仙女”圖案;琴臺及亮著的立地燈、欄桿、臺坡、深藍色的背景等,無論是透視關系還是色彩,都體現了西方繪畫的原理。第二場“花園”中的怪石、欄桿、臺階、藍紫色的園林所構成的場景,就像一幅“花園夜月”的現實主義“油畫”。“酒店”建筑內外,“太白酒樓”的橫匾、竹籬笆,江面至遠山的設計,皆運用了“近大遠小、近清楚遠模糊”的西方繪畫原理。這些科學的處理擴大了舞臺的空間與層次,使觀眾視野開闊、心情舒展、身臨其境、如癡如醉。第五場的“洞房”中,運用了“印象主義畫派”的原理,使中國古典裝飾框子里的雙喜大字突出又鮮明,再加上原本就有印象主義特點的珠簾掛于前方,構成雙層次的印象感覺,使得主景華麗突出;宮燈、鳳燭及披蓋、紅地毯的三級臺階隨之增加了舞臺的深度;深色背景襯托出暖調子的前景明亮而柔和,簡潔而神秘,這些色彩語言的運用,使演員的角色更生動、更感人。其它場次的舞臺設計風格基本上都體現了上述的創作思路,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一部戲的舞臺設計成功與否,離不開燈光、服裝、道具、化妝等多部門的緊密合作,尤其是燈光。光源、光色能夠塑造人、景、環境及時空的變化;光源光色能夠塑造立體結構的變化;光源光色能夠使舞臺的各種色彩有機地統一成整體色調。此外,舞臺燈光能夠很清晰地切割舞臺空間,區隔各個表演區以及前景、中景、背景等層次,達到完整和諧的視覺效果,使觀眾產生無窮的想象。《女駙馬》舞臺燈光運用的落腳點就是為了塑造各式各樣的人物和景物形象,特別是很多側光的運用,將人物和景物鮮明地分割為受光面、背光面、反光面等部分,既符合光學和美術學的一般原理,又達到了增加舞臺空間的目的,使整個舞臺的張力得到了明顯的加強,起到了營造戲劇環境、渲染舞臺氣氛、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呈現出完美的舞臺效果。
總體而言,黃梅戲《女駙馬》的舞臺設計,通過營造空間、色調以及舞臺氛圍,使整個舞臺構圖嚴謹、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特別是根據情節和人物表演的需要,大膽地借鑒和運用西方繪畫寫實主義的方法,結合燈光效果,營造出豐富的舞臺空間形式,強化了這部戲舞臺藝術的整體視覺效果,有力地襯托了劇情的發展和演員的表演,這就是舞臺美術二度創作的貢獻。
當今時代的快速發展,使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能夠放下手中的工作去劇院觀看一場傳統戲劇實屬不易。我們作為舞美工作者,理當積極創新,不斷豐富和完善舞臺美術的內容和形式,竭盡全力利用古今中外一切值得借鑒的藝術門派的優點,創造出盡善盡美的藝術作品去回報每一位觀眾,使中國的古老戲劇煥發新姿,使這塊東方藝術的瑰寶更加燦爛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