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
自2013年11月至今,我在參加“一帶一路”相關學術會議以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常常感受到“一帶一路”在很多人眼中已經成為一個大蛋糕,大家都忙著爭搶,很多認知錯誤不斷地發酵、傳染……這些認知錯誤如不糾正,必然會導致“一哄而上、一搶而光、一哄而散”的窘境。
第一,慎用“橋頭堡”等進攻色彩濃厚的詞匯。很多省份定位自己為“一帶一路”的“橋頭堡”,但是橋頭堡是軍事術語,它的本義是防御性的,即“無論如何,我也不能讓你進來”。因此,“橋頭堡”“排頭兵”“先鋒隊”“主力軍”等詞匯翻譯成外文,不具開放性、包容性,而且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以為中國是要來“打仗的”。上述詞匯是中國人熟悉的,但是國際合作是要講給外國人聽的,術語不國際化,會使接受程度和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慎談“過剩產能”。常有媒體提到,“‘一帶一路’建設,可以把過剩產品、過剩產能銷售出去”。這個詞匯,讓沿線國家聽了很反感,“你不要的、過剩的,別人會要嗎?”給人的感覺是,中國要到絲路沿線去“倒垃圾”。因此,要避免使用這種令人不舒服的詞匯描述“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核心概念,我們可以用中國的優勢產能、富余產能以及產能合作等詞匯來替代。
第三,“沿線有64個國家”的表述不準確。千萬別把絲路沿線國家限定在64個,傳統沿線64國不包含歐洲最發達的西歐國家,也不包含亞洲最活躍的日本與韓國,顯然是不合適的。我認為,全世界有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只要致力于“一帶一路”發展的國家,都是絲路國家,這樣看絲路沿線既包括美國,也包括拉美各國。因此,對“絲路”國家的界定應該是“65+”的概念。
第四,“絲綢之路主要由發展中國家構成”這一表述不準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域是中國西北地區五省以及中亞地區五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域是中國東南、西南省份以及東盟10國,但它們的兩端一頭連著活躍的東亞經濟圈,另一頭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因此,發達經濟體的資金、技術和經驗,也是絲綢之路的寶貴財富,發達國家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成員。
第五,“資源、能源合作”不是“一帶一路”的唯一主題甚至優先主題。有很多人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保障中國的資源、能源供給,確保稀缺性資源的戰略安全。的確,絲路沿線國家大都有豐富的資源和能源儲備,如黑金(石油、煤炭)、藍金(天然氣)等,但是這些國家非常不喜歡“一談生意就是資源、能源”,它們不希望成為“騎士的馬”。
第六,有為才有位,不用忙著定位。很多省份在忙著爭搶歷史上誰是絲綢之路的真正起點,有的叫“絲綢之路的新起點”、有的叫”絲綢之路的黃金段”、有的叫“絲綢之路的節點”……這在全球化、互聯網經濟時代的意義是有限的,關鍵不是叫什么,而是要有內容、有亮點、有突破,即在今天本省有哪些“錯位競爭、不可替代”的絲路優勢。
第七,中國向絲路國家賣什么。有很多省份一想到絲綢之路,還在絲綢、茶業、瓷器等“老三樣”上做文章,但這是歷史上中國的主打產品。今天,我們要賣什么?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合作伙伴需要什么,要超越“有什么,就賣什么”的階段:對方需要什么,我們就賣什么。要多賣必需品(如美國的三片:薯片為代表的餐飲、芯片為代表的科技、影片為代表的娛樂),少賣奢侈品;既是賣產品,也是賣價值、賣文化,通過消費中國產品要上升到對中國的欣賞和認同(而不是與之相反)。有很多省份抱怨,有了寬馬路,但車上沒有產品, “通道經濟”對區域經濟的帶動與輻射作用遠遠不夠。所以,要在賣什么上做文章。

第八,中國向絲路國家買什么。總體思路是:我們需要什么, 就買什么。今天中國企業特別需要提升學習能力、適應能力、整合資源的能力,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把我們急需要的買回來、請回來,這個階段最需要的可能不是能源資源,不是市場,而是技術、經驗和視野。中國城市也要在與絲路沿線城市交往中,探索城市治理現代化的路子,在藝術氣質、文化品位上做文章,打造能夠贏得人心的中國城市,打造具有國際品質的中國城市,把先進國家在歷史文化保護以及城市規劃設計中好的思路,好的做法帶回來、請回來。
第九,絲路倡議落地既要頂層設計,更要基層創新。在調研過程中,很多地方干部最后的總結往往驚人地相似,大家習慣用兩句話結尾:希望中央重視我們,給予特殊的政策,在資金和政策上予以傾斜;我們有干勁,早就做好準備啦,就等中央一聲令下,讓我們干什么,我們就干什么。但是,北京的專家再聰明,也不一定比新疆的干部更了解新疆。所以不能等,要把基層創新先做起來。
第十,“一帶一路”不宜過快、過急,沒有時間終點,但有時間節點。要適時推動“一帶一路”落地,特別是要在智力支持上下功夫。海南的發展離不開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上海的發展離不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這些省市的淡定與遠見是因為它們有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建議整合全國人才資源,在南方某省建立海上絲路研究院,在西北地區建立陸上絲路研究院,同時配套建立智庫產業園區,提供中國企業走出去所急需的信息交互、項目對接、風控管理等服務。同時,要主動發揮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積極性, “春江水暖鴨先知”,他們的作用不可低估,要充分激發他們的活躍性和敏銳性。
總之,在絲路建設中,要時刻思考什么樣的中國企業對絲路國家有吸引力,什么樣的中國城市對絲路國家有吸引力。簡單來說,第一是發展、穩定,第二是開放、便利,第三是文明、進步。絲綢之路的魅力不僅在于它是一條經貿合作通道,更是一條文明互鑒之路。今天,中國提出絲綢之路2.0版,對于全體中國人而言,不僅要產業升級、市場擴容,更要思路升級,“有思路才有絲路”。
(摘自《中外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