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昌艷
綜合性護理干預對鎖骨骨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和并發癥的影響
●余昌艷
目的:研究綜合護理干預用于鎖骨骨折患者的康復效果,對并發癥情況進行總結。方法:從病例庫調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我院收錄的80例鎖骨骨折手術患者資料。采用分組法討論,每組4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于6個月后回訪調查,對比2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按照優、良、中、差等4個標準,統計患者的功能恢復情況,統計2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鎖骨骨折以腫脹、皮下淤血、壓痛、畸形等為主要表現,本次患者均采用內固定術治療。對照組優良30例,優良率75%,觀察組優良39例,優良率97.5%;觀察組并發癥8例,發生率20%,對照組并發癥1例,發生率2.5%;以肩周炎、切口感染、畸形愈合、創傷性關節炎等為主要并發癥。結論:鎖骨骨折會引起多種癥狀,術后護理是臨床康復重點,綜合護理干預可促進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值得推廣。
綜合性護理;鎖骨骨折;功能恢復;并發癥
1.1 臨床資料
從病例庫調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我院收錄的80例鎖骨骨折手術患者資料。所有病例均為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年齡范圍18-55歲,平均年齡38±2.5歲。調查顯示,高處墜傷3例、壓砸傷32例、車禍傷40例、其它5例。本次患者入院救治期間,均安排X線檢查,符合手術標準之后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1.2 方法
采用分組法討論,每組4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于6個月后回訪調查,對比2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按照優、良、中、差等4個標準,統計患者的功能恢復情況,統計2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具體標準:(1)優:骨折愈合時間2-3個月,骨折端穩定,無疼痛,患肢、肩關節等未出現明顯異常。(2)良:骨折愈合時間2-3個月,骨折復位80%-100%,骨折端穩定,基本無疼痛,患肢、肩關節等未出現異常。(3)中:骨折復位50%-80%,骨折愈合時間3-4個月,骨折端穩定,劇烈運動時有明顯酸痛。(4)差:骨折復位低于50%,骨折端不穩定,需進行二次手術改良。
2.1 功能恢復情況
鎖骨骨折以腫脹、皮下淤血、壓痛、畸形等為主要表現,本次患者均采用內固定術治療。對照組優良30例,優良率75%,觀察組優良39例,優良率97.5%;對照組并發癥8例,發生率20%,

表1:觀察組與對照組優良率對比
2.2 并發癥情況
觀察組并發癥1例,發生率2.5%;以肩周炎、切口感染、畸形愈合、創傷性關節炎等為主要并發癥。本次護理前后,2組患者并發癥對比差異明顯(P<0.05),術后功能恢復及并發癥控制起到了關鍵作用。

表2:觀察組與對照組并發癥情況
3.1 鎖骨骨折
研究綜合護理干預用于鎖骨骨折患者的康復效果,掌握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控制方式。鎖骨骨折主要表現為局部腫脹、皮下淤血、壓痛或有畸形,畸形處可觸到移位的骨折斷端,如骨折移位并有重疊,肩峰與胸骨柄間距離變短。傷側肢體功能受限,肩部下垂,上臂貼胸不敢活動,并用健手托扶患肘,以緩解因胸鎖乳突肌牽拉引起的疼痛。觸診時骨折部位壓痛,可觸及骨擦音及鎖骨的異常活動。“綜合性護理干預”是鎖骨骨折先進治療方式,在耳鼻喉科治療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為了保證術后康復效果,臨床還需對患者提供舒適護理方案,全面提高綜康復過程的滿意度。相比于傳統護理模式,舒適護理更加注重患者的“舒適性”,從多個方面保持癥狀護理效果,消除了鎖骨骨折患者的康復隱患。
3.2 鎖骨骨折綜合性護理
(1)一般護理。患者術后回病房,護士應將患者安置在安靜、整潔的病房,每l次/h觀察并記錄,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定時測量體溫,觀察術區敷料包括的松緊度,傷口滲液,腫脹及術后是否有引流裝置等情況,同時觀察患側上肢皮膚顏色,溫度感覺,有無疼痛等,遵醫囑給予預防炎癥、止痛、對癥治療。(2)基礎護理。術后患側上肢用前臂吊帶懸吊于胸前,臥位時去枕,在肩胛區墊枕使兩肩后伸,同時在患側胸壁側放墊枕,防止患側上肢下垂,保持上臂及肘部與胸部處于平行位。同時做好基礎護理,保持床單位清潔、平整,尤其是老年體弱患者。臥床時問長,骨突出處墊軟枕及按摩,防止壓瘡發生。(3)并發癥護理。胸部損傷應觀察局部有無血腫,患者神志、呼吸的頻率:如發現憋氣、呼吸加快、呼吸困難,應警惕氣胸的發生,及時報告醫生、及時處理。本次觀察組并發癥1例,發生率2.5%;以肩周炎、切口感染、畸形愈合、創傷性關節炎等為主要并發癥。本次護理前后,2組患者并發癥對比差異明顯(P<0.05),術后功能恢復及并發癥控制起到了關鍵作用。氣管損傷主要是鎖骨下動、靜脈及腋下動脈損傷應觀察局部皮下有無血腫、瘀斑、肢體遠端動脈搏動及血運等。(4)康復訓練。為預防患者患肢的關節僵硬,術后早期應鼓勵患者盡早進行患肢功能鍛煉,主要進行健側的抗阻訓練和雙下肢床上運動。同時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固定患側肩關節,進行患側上肢腕、肘關節的主動屈伸展運動,用力抓握拳練習,同時予微波炎癥治療以促進靜脈的血液循環,消除腫脹,促使骨折愈合。術后中、晚期根據骨折的粉碎及內固定的穩定情況,同時配合理療,逐漸加大肩關節的功能活動,如內收、外展、前屈、旋轉等。(5)出院指導。出院后指導患者加強功能鍛煉,經常對肩、肘關節進行活動,力度需適中,以防過猛而再次損傷;患肢保持功能位,不宜過早提攜重物,防止骨問隙增大,引起骨不連;定期到醫院復查,l個月拍X線片,了解骨折愈合情況。如有異常需隨時復查。
骨折是臨床治療比較多見的病癥,鎖骨骨折是一種常見類型。由于鎖骨位置結構特殊,位置較淺,此位置骨折發生率高。早期閉合性復位治療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且骨折位置容易急性,引起了外觀的不美觀。本次80例分組研究說明,鎖骨骨折會引起多種癥狀,術后護理是臨床康復重點,綜合護理干預可促進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值得推廣。手術操作過程堅持無菌操作,術后康復護理必須堅持綜合性護理,才能更好地完成護理工作。
(作者單位:貴州醫科大學附屬烏當醫院)
[1]簡雪姣.功能鍛煉在鎖骨骨折患者護理的應用及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3(10)
[2]陳效曦,賀金良,王家和.]改良低位肌間溝臂叢阻滯在鎖骨骨折術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