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英
介入治療子宮肌瘤的方法及應用效果分析與研究
●李立英
目的:分析介入治療子宮肌瘤的方法與應用效果。方法:將我院婦科住院部在2015年3月~2016年10月期間納入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共72例作為研究對象。應用數字隨機表方法分組,對照組、觀察組分別納入36例患者。對照組應用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觀察組應用子宮動脈栓塞介入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總有效率以及治療期間總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結果: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7.22%(35/36),顯著高于對照組75.00%(27/36),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總并發癥發生率為5.56%(2/36),顯著低于對照組25.00%(9/36),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應用子宮動脈栓塞介入療法治療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療效佳,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低,綜合效果優于子宮肌瘤剔除術,值得推廣應用。
子宮肌瘤;介入治療;療效;并發癥
子宮肌瘤是近年來女性生殖系統發病率較高的良性腫瘤病變之一,多數患者早期癥狀缺乏特異性,確診時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后續治療效果不夠理想[1]。及時診斷并選擇合適治療方法對子宮肌瘤患者進行干預是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治療效果的關鍵所在[2-3]。為分析介入治療子宮肌瘤的方法與應用效果,本研究中將我院婦科住院部在2015年3月~2016年10月期間納入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共72例作為研究對象,經隨機分組后對比不同治療方法干預效果的差異,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婦科住院部在2015年3月~2016年10月期間納入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共72例作為研究對象。應用數字隨機表方法分組,對照組、觀察組分別納入36例患者。對照組中36例患者均為女性,平均年齡(41.2±3.5)歲(28~56周歲),平均肌瘤直徑(6.3±1.2)cm(3.1cm~8.6cm);觀察組中36例患者均為女性,平均年齡(40.9±3.2)歲(28~56周歲),平均肌瘤直徑(6.0±1.5)cm(3.0cm~8.5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對比檢驗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應用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患者于月經干凈后3d~7d擇期行手術治療,經輔助檢查確定子宮肌瘤病灶部位、大小、數量以及活動情況。患者經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按照子宮肌瘤剔除術常規操作方法的摘除子宮肌瘤病灶。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應用子宮動脈栓塞介入治療。患者取仰臥體位,局部麻醉條件下進行介入治療。采用基于Seldinger穿刺技術于患者右側股動脈行穿刺處理,置入動脈鞘后經DSA儀了解患者子宮肌瘤血管走向以及供血情況,利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儀對雙側子宮動脈進行造影檢查,了解患者子宮肌瘤病灶供血血管以及周邊血管網,利用造影劑積聚反應對腫瘤病灶進行染色并勾畫病灶形態與大小。在此基礎之上將導管插入子宮動脈內4.0cm~5.0cm部位,視實際情況注入直徑1.0mm~3.0mm內新鮮明膠海綿顆粒或直徑500.0um~700.0um聚乙烯醇微粒,以腫瘤病灶染色消失為標準。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總有效率以及治療期間總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療效判定標準如下:以治療后下腹部疼痛、發熱、陰道流血、肢體乏力等癥狀基本消失,子宮肌瘤病灶縮小50.0%以上為顯效;以治療后下腹部疼痛、發熱、陰道流血、肢體乏力等癥狀部分改善,子宮肌瘤病灶縮小但不足50.0%為有效;以治療后下腹部疼痛、發熱、陰道流血、肢體乏力等癥狀未見緩解,子宮肌瘤病灶未縮小或反發展為無效(注:總有效率統計顯效、有效之和)。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均數±標準差)(±s )表示計量資料,檢驗方法為t,以(n,%)表示計數資料,檢驗方法為X2,P檢驗值<0.05時表示組間數據對比具有差異性和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7.22%(35/36),顯著高于對照組75.00%(27/36),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如表1所示。

表1: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治療療效對比表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總并發癥發生率為5.56%(2/36),顯著低于對照組25.00%(9/36),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如表2所示。

表2: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并發癥對比表
隨著婦科微創技術的發展與完善,腹腔鏡、宮腔鏡等微創技術在各類婦科疾病診斷治療中的應用價值不斷提高。既往報道中認為,在對子宮肌瘤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原則上應當盡量避免切除子宮或采用其他創傷較大的手術方案,而子宮動脈栓塞介入治療則具有微創、安全、有效的優勢。既往同類報道中認為:子宮動脈內徑寬窄與子宮肌瘤體積呈正相關關系,故對于子宮肌瘤體積較大的患者而言,應用介入治療的優勢更加確切。本研究中針對觀察組36例子宮肌瘤患者應用子宮動脈栓塞介入療法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本方法對提高臨床療效,降低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有重要意義。提示應用介入療法治療子宮肌瘤疾病能夠最大限度保留患者子宮功能以及正常生育能力,且與人體生物學要求更為契合,實現了子宮肌瘤治療自器官破壞性手術向器官保護性手術的轉變,符合安全微創的治療要求。
綜上分析可見:應用子宮動脈栓塞介入療法治療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療效佳,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低,綜合效果優于子宮肌瘤剔除術,值得推廣應用。
(作者單位:邢臺市第三醫院介入科)
[1]唐世偉,陳俊,王忠敏等.介入栓塞術對比手術治療有癥狀子宮肌瘤安全性及有效性的meta分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5,(3):200-205.
[2]慕偉,常雙勇,劉玉娥等.子宮肌瘤大小、數目、位置對介入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5,(13):1927-1929,1930.
[3]李廣太,郭素珍,許洪梅等.幾種栓塞劑介入栓塞子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1,08(27):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