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勤
糖尿病病人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檢驗的應用意義探析
●陳黎勤
目的:研究探討糖化血紅蛋白和血清C肽在糖尿病患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隨機抽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間收治的105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設為觀察組,對患者的基礎血糖檢測指標(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h血糖值)以及糖化血紅蛋白及血清C肽水平進行檢測,并以同期接受體檢的健康志愿者100例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受檢者上述各項指標檢測結果之間的差異。結果:觀察組糖尿病患者的FPG、2hPG、HbAlc的檢測結果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健康志愿者,而血清C肽的檢測結果則顯著低于對照組健康志愿者,兩組受檢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和血清C肽檢測值的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和血清C肽水平測定,可以對血糖狀態(tài)、胰島β細胞狀態(tài)進行綜合反映,為糖尿病的早期診斷、有效干預提供重要指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糖化血紅蛋白;血清C肽;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以血糖異常升高為基本特征的慢性代謝障礙性疾病,表現(xiàn)為多食、多飲、多尿、體重降低的“三多一少”癥狀,其中,90%以上為2型糖尿病,一般認為其發(fā)病與胰島素抵抗、胰島素分泌不足等有關。患者如果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無法得到改善,還會隨病情進展并發(fā)心臟、腎臟、神經(jīng)、眼部及四肢等多臟器、多結構的病變或損傷等,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做好糖尿病的早期診斷、控制病情進展,對于提高患者生存質(zhì)量至關重要。本文隨機抽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間收治的105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研究糖化血紅蛋白和血清C肽在糖尿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間收治的105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ADA制定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并自愿參與本次實驗研究。
排除標準:合并急性感染或惡性腫瘤的患者;合并甲狀腺功能異常的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合并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妊娠期女性;檢查前短期內(nèi)有服用降血糖藥物的患者。
患者中,男58例,女42例,患者的年齡在34歲到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4.2±3.3)歲。糖尿病病程在1-8年之間,平均(3.7±1.3)年。
以同期收接受體檢的健康志愿者10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女各有50例,其年齡在35歲到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1±3.4)歲。
兩組受檢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的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分別采集兩組受檢者的靜脈血各5ml,靜置15min后,對其進行離心處理(離心速度3000r/min,離心時間10min),分離上層血清后立即進行檢測。以HPLC法對受檢者的糖化血紅蛋白(HbAlc)的水平進行測定,檢測儀器為BBIO-RADD-10TM;以放射免疫法對受檢者的血清C肽進行測定,檢測儀器為Abbotti1000sR化學發(fā)光儀;以己糖激酶法測定受檢者的空腹血糖值(FPG)和餐后2h血糖值(2hPG),檢測儀器為BECKMANCOULTER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嚴格按照試劑盒及儀器操作說明書進行。對于空腹血糖值FPG在6.1mmol/ L以上的患者,需要對其實施口服葡萄糖耐糖量試驗。比較兩組受檢者各項指標檢測結果之間的差異。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對比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糖尿病患者的FPG、2hPG、HbAlc的檢測結果均顯著高于健康志愿者,而血清C肽的檢測結果則顯著低于健康志愿者,兩組受檢者的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受檢者各項指標檢測結果比較
近年來,隨著國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條件及飲食結構的改善,糖尿病的發(fā)病率正呈現(xiàn)出逐年升高的趨勢,從分布的年齡層看,則30-40歲人群占主導。糖尿病無法根治,而作為一種慢性疾病,其可對身體血管以及各受累組織結構造成長期損傷,因糖尿病而誘發(fā)的各類并發(fā)疾病則被認為是導致患者殘疾、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對糖尿病早期診斷顯得尤其重要。
本文對比了糖尿病患者、健康志愿者的基礎的血糖指標,可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h血糖值均高于健康志愿者,在糖化血紅蛋白及血清C肽的檢測水平的比較上,則有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顯著高于健康人,而血清C肽水平低于健康人的情況,比較差異均十分顯著。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空腹血糖值超過7.0mmol/L,餐后2h血糖值超過11.1mmol/L的情況定義為2型糖尿病[2]。血糖水平的測定也是臨床上最常用的糖尿病診斷方法,但是機體的血糖水平的變化受多種因素影響,飲食、運動及其他外界刺激造成的應激反應都可能造成血糖的波動和變化,但測量結果具有不穩(wěn)定性,只能作為參考指標進行分析,單純依靠這兩個指標診斷糖尿病的準確度并不高。
糖化血紅蛋白是高血糖作用下誘發(fā)的緩慢連續(xù)非酶促糖化反應產(chǎn)物,血糖與血紅蛋白相結合并生成糖化血紅蛋白的過程是不可逆的,且與患者的血糖濃度成正比,能夠?qū)?-10周內(nèi)的平均血糖水平進行反映,提示持續(xù)性血糖紊亂狀態(tài)的存在[3],也可以反映其血糖控制狀態(tài),被認為是糖尿病治療效果的輔助判斷指標,當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水平較高時,只能對機體含糖量超標的情況進行判斷。糖化血紅蛋白的優(yōu)點是不易受飲食等影響,具有良好的可重復性,但貧血、腫瘤等因素易導致結果不準確,在實踐應用過程中需要排除上述因素的影響。
除此之外,胰島β細胞功能的判斷也是診斷糖尿病的重要方法,在單純性胰島素測定的情況下,一方面,受胰島素抗體的干擾性,無法對內(nèi)源性或者外源性的胰島素進行鑒別區(qū)分;另一方面,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入血后,可以迅速被胰島素酶滅活并代謝,半衰期僅為4.8min。胰島素原在特定條件下可分裂得到胰島素與C肽兩種產(chǎn)物,二者均為單分子物質(zhì)。血清C肽測定的優(yōu)點是不受外源性胰島素干擾(長期使用胰島素進行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其體內(nèi)會產(chǎn)生胰島素抗體,對胰島素的測定結果造成不利影響),且不會被肝臟酶滅活,半衰期可延長至10-11min,通過對血液中血清C肽的濃度進行測定可以對胰島β細胞儲備功能進行更好地反映。[4]。見華[5]的研究還對空腹狀態(tài)下的血清C肽和餐后2h的血清C肽進行了分別測定,發(fā)現(xiàn)糖化血紅蛋白與空腹C肽以及餐后2hC肽檢測結果均呈顯著負相關,提示糖化血紅蛋白和血清C肽的聯(lián)合檢測可以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狀態(tài)、胰島β細胞狀態(tài)進行更全面反映。
總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和血清C肽水平進行測定,可以對其胰島素分泌功能異常的情況進行充分反映,為糖尿病的早期診斷、有效干預提供重要指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樂余鎮(zhèn)人民醫(yī)院)
[1]姜業(yè)輝.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聯(lián)合檢驗對糖尿病診斷的臨床意義[J].糖尿病新世界,2016,15(9):123-124.
[2]劉延東.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聯(lián)合檢驗診斷糖尿病的意義探究[J].中國處方藥,2015,13(11):106-108.
[3]楊曉冬,林桂花.血清C肽聯(lián)合糖化血紅蛋白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6,12(4):31-33.
[4]黃彩云,鄭瑞春.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聯(lián)合檢驗對糖尿病診斷的臨床意義[J].黑龍江醫(yī)學,2014,3(6):666-668.
[5]見華.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檢驗對糖尿病診斷的意義[J].糖尿病新世界,2016,2(7):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