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
40例新生兒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體會
●何清
目的:研究新生兒感染性腹瀉治療方法,為消化系統疾病治療提供指導。方法:選擇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40例感染性腹瀉患兒資料,對其臨床癥狀、治療方法、治療效果等進行綜合分析。持續治療1個月后,對40例癥狀變化情況進行統計,對比常規治療前后癥狀差異和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患兒感染性腹瀉主要癥狀為:腹瀉,排稀便、水樣便、黏液便,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發熱等,提高了患兒感染性腹瀉病癥控制效果。治療后治愈36例,2顯效,1例有效,1例無效,持續治療后,1例無效者病況得到控制。結論:患兒感染性腹瀉發病急、病癥復雜,臨床加強治療有助于病況恢復。
患兒;感染性腹瀉;常規治療;觀察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40例感染性腹瀉患兒資料,對其臨床病癥特點及治療情況回顧性分析。年齡1~28d,平均年齡(12±1.4)d。其中,男25例,平均年齡(15±1.6)d,女15例,平均年齡(10±1.2)d。臨床初步問診,所有患兒主要癥狀為腹瀉,排稀便、水樣便、黏液便,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發熱等,患兒多數存在2種或2種以上癥狀,與感染性腹瀉診斷標準符合。
1.2 方法
所有患兒采用常規治療,于6個月后回訪調查,具體治療:(1)用藥治療:咽喉部噴藥治療,注意咽喉閉口屏氣;(2)心理治療:引導患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給予安撫;(3)健康指導:指導呼吸運動、指導家屬看護患兒;(4)常規治療:日常生活多觀察患兒的呼吸狀態,避免復發。
感染性腹瀉以腹瀉,排稀便、水樣便、黏液便,惡心、嘔吐、發熱等為主要癥狀,臨床采用常規治療術效果明顯,本次治療后治愈36例,2顯效,1例有效,1例無效,持續治療后,1例無效者病況得到控制,見表1。對比治療前后癥狀變化,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充分說明常規治療的應用效果,結合常規治療后病癥得到有效抑制。

表1 40例患兒治療前后癥狀比較
3.1 感染性腹瀉
感染性腹瀉(也稱急性胃腸炎)系指各種病原體腸道感染而引起的腹瀉。根據腹瀉的持續時間長短,可將其分為急性(<14天),持續性(14~29天)或慢性(≥30天)。病原體主要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和真菌等。其臨床表現均可有腹痛、腹瀉,并可有發熱、惡心、嘔吐等癥狀。最后確診須依賴病原學檢查。感染性腹瀉是呼吸科臨床多發性疾病,由于氣候、過敏原、非特異性刺激物質等因素,導致患兒被感染而出現此癥狀。感染性腹瀉對患兒呼吸功能損傷較大,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礙,若不及時治療則會引起更大的危害性。
3.2 感染性腹瀉治療方法
(1)飲食治療。近年來,國內小兒患病率日趨上升,感染性疾病對患兒健康造成諸多不利影響,也增加了家庭生活的負擔。急性感染性腹瀉治療要結合患兒實際情況,同時開展健康教育,效果顯著。為了更好地維護小兒健康水平,要做好感染性疾病治療與指導工作,探討小兒急性感染性腹瀉治療方法及健康教育措施,有助于提高患兒健康水平。急性感染性腹瀉患者一般不需禁食(嚴重嘔吐除外),口服補液療法或靜脈補液開始后4h應恢復進食,少吃多餐(建議每日6餐),進食少油膩、易消化、富含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食物,盡可能增加熱量攝入。避免進食罐裝果汁等,以免加重腹瀉。(2)補液治療。成人急性感染性腹瀉患者,應盡可能鼓勵其接受口服補液鹽治療,但有下述情況應采取靜脈補液治療:頻繁嘔吐,不能進食或飲水者;高熱等全身狀況嚴重,尤其是伴意識障礙者;嚴重脫水,循環衰竭伴嚴重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者。本次40例治療中,總有效率98%,充分說明了臨床治療的臨床作用;同時,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指導,為預防二次感染提供了專業意見,也是保護小兒健康的有效方式。(3)止瀉治療。腸黏膜保護劑和吸附劑蒙脫石、果膠和活性炭等,有吸附腸道毒素和保護腸黏膜的作用。益生菌不僅對人體健康有益,還可以用于治療腹瀉病,能有效減少AAD的發生,能顯著降低艱難梭菌感染。益生菌盡可能避免與抗菌藥物同時使用。
3.3 病原治療
感染性腹瀉屬于多發性疾病,不同年齡、不同季節均可發生此病,對患兒身心健康造成了諸多不利影響。為了進一步提高腹瀉治療效果,要考慮消化系統炎癥變化及診斷結果,采取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措施。對于傳統治療方案存在的不足,對感染性腹瀉進行綜合診斷與分析,有助于提高臨床治療的有效性。急性水樣瀉患者,排除霍亂后,多為病毒性或產腸毒素性細菌感染,不應常規使用抗菌藥物;輕、中度腹瀉一般不用抗菌藥物。應用抗菌藥物前應首先行糞便細菌培養和藥敏,若無結果,則行經驗性抗菌治療。
3.4 綜合保健
分析新生兒保健對早產兒智力、體格等發育的影響作用,不斷調整現有的常規保健模式,利用兒科理論指導保健方式改革,不斷為臨床保健提供指導依據。本次討論發現,相比于常規保健,新生兒保健對早產兒智力、體格等發育更為有利,能從多個方面促進早產兒健康成長。由于提前出生,胎兒在后期生長過程中面臨諸多風險,智力、體格等標準不達標,身體患病率過高等,都是臨床康復治療工作關注的焦點。
感染性腹瀉是臨床兒科最為多發性疾病之一,80%左右患兒均是由于病毒引起,如:病毒、細菌、真菌、原蟲等多種病原體感染,這些都對患兒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由于小兒年齡較小,治療期間要重視臨床治療工作,對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引導家庭治療及預防工作。臨床治療要結合患兒的心理狀態、病癥表現、體征特點等,實施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除了針對性治療外,要加強常規治療與健康指導,提高患兒病癥康復效率。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
[1]劉武.聯合用藥可治療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J].求醫問藥.2008(12)
[2]馬玉華,趙玉芬.加強新生兒感染性疾病的防治[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1996(01)
[3]王雪紅.小兒感染性疾病致病機制及其中醫藥防治培訓會議[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2(02)
[4]周明明.小兒感染性疾病實驗室診斷及中醫藥防治培訓會議通知[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