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坤+金鑫

【摘要】 目的 對糖尿病患者足背動脈進行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探查, 探討其在糖尿病足背動脈病變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20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糖尿病組, 200例正常就診者作為對照組, 比較分析兩組血管形態、血管壁內-中膜厚度(IMT)、有無斑塊、管腔內徑狹窄情況及是否閉塞, 并觀察血流動力學改變情況。結果 糖尿病組單純IMT增厚、低回聲或強回聲斑塊、狹窄及閉塞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患者采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足背動脈能在早期發現足背動脈病變, 反映足背動脈粥樣硬化程度, 對糖尿病足背動脈病變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糖尿病;足背動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5.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dorsalis pedis artery in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by high frequenc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and to investigate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for dorsalis pedis artery lesion. Methods There were 200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s diabetes mellitus group, and 200 normal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 Their blood vessel form,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plaque, diameter stenosis, and occlusion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long with observation on changes of hemodynamics. Results The diabetes mellitus group had all higher incidence of simple thicken IMT, low or strong echo plaques, stenosis, and occlusion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high frequenc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can show early dorsalis pedis artery lesion in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nd it can reveal dorsalis pedis artery atherosis degree. This method contains important valu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for dorsalis pedis artery lesion.
【Key words】 High frequenc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Diabetes mellitus; Dorsalis pedis artery
糖尿病(DM)是影響人們健康的常見病, 而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并發癥之一, 其發病率和致殘率較高。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常侵犯中小動脈, 且下肢動脈中又以足背動脈發病多見[1]。足背動脈病變如不及時治療很可能會出現患側肢端缺血、缺氧導致出現糖尿病足, 嚴重者甚至致殘或導致患者死亡[2], 但目前臨床上往往難以早期診斷足背動脈病變[3]。本研究中, 通過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能很好地顯示足背動脈的病變情況, 探討其對糖尿病患者足背動脈病變的臨床應用價值,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 年3月~2015年9月在本院超聲科就診的20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糖尿病組, 男94 例, 女106例,
年齡40~83 歲, 平均年齡(65±2)歲, 病程5~27 年。選取同期200 例正常就診者作為對照組, 男90例, 女110例, 年齡38~80 歲, 平均年齡(64±2)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儀器與方法 兩組均進行足背動脈超聲檢查, 使用邁瑞DC8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探頭頻率7.5~12.0 MHz。受檢者取坐位或仰臥位, 常規檢查雙側足背動脈。根據血管深度調節增益, 聚焦, 使圖像清晰, 取樣容積置于血管中央, 聲束與血流夾角<60°, 先用二維超聲觀察管壁情況, 管腔內徑, 血管壁IMT, 有無斑塊以及斑塊的位置、形態及回聲特點、管腔有無狹窄或閉塞, 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血管腔血流充盈情況, 最后用頻譜多普勒觀察收縮期血流速度、舒張期血流速度及頻譜形態。
1. 3 判斷標準 非病變動脈管壁光滑, IMT <1.2 mm, 血管腔內血流充盈良好, 且頻譜形態為正常的三相波;病變動脈管壁欠光滑、粗糙, IMT >1.2 mm, 形成強回聲或等回聲斑塊, 管腔狹窄, 血流速度變化, 管腔閉塞時管腔內無血流信號(狹窄程度50%~99%, 閉塞為管腔內無流血)。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下肢足背動脈病變患者超聲表現均為動脈內中膜不均勻增厚、毛糙, 管壁可見低回聲或強回聲斑塊附著, 斑塊處血流充盈缺損, 管腔呈不規則性狹窄, 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顯示血流束細窄, 狹窄處收縮期流速增快, 閉塞段未見血流信號顯示。脈沖多普勒(PW)顯示狹窄處血流速度增加, 狹窄遠端血流速度減慢, 閉塞段管腔內無血流信號, 頻譜不能引出。閉塞遠端血流單一暗淡, 血流速度減慢, 呈單相低速小慢波頻譜。本次糖尿病組單純IMT增厚、低回聲或強回聲斑塊、狹窄及閉塞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糖尿病的高血糖癥狀可造成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 下肢膝以下遠段小血管更易受累, 直接影響足部血液供給, 導致缺血壞疽的發生。糖尿病周圍血管主要病理改變是動脈粥樣硬化, 內膜纖維增生, 致使血管腔狹窄或閉塞, 肢端缺血、缺氧, 導致趾缺血性壞疽或壞死[4]。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是糖基化終產物沉積而引起的一系列鏈式反應, 其發生較早、進展較快、病情較嚴重[5]。近年來, 隨著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不斷更新發展, 新的軟件技術開發應用, 超聲顯示分辨率越來越高, 血流信號敏感度越來越好, 對細小血管的病變顯示更為準確[6]。彩色多普勒超聲測量與頻譜分析可早期診斷下肢動脈狹窄或閉塞程度, 通過對血管血流參數測量、血流頻譜形態分析, 可以發現其血流動力學改變, 為下肢動脈供血提供可靠的相關信息及診斷依據[7]。近年來, 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糖尿病足背動脈病變的準確性受到關注。本研究中, 通過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能準確清楚地顯示足背動脈的病變情況, 主要表現為足背動脈內膜增厚、毛糙, 可見大小不等的低回聲或強回聲斑塊形成, 管腔可呈節段性或彌漫性狹窄或閉塞。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可以很好地顯示血管內血流情況及血流動力學改變。本研究中檢測了糖尿病組患者和對照組足背動脈的收縮期及舒張期血流速度, 糖尿病組與對照組足背動脈的收縮期血流速度可增快或減低, 也可在正常范圍內, 不呈現一定規律, 原因主要為糖尿病患者足背動脈病變嚴重時, 管腔呈彌漫性狹窄, 或近乎閉塞, 這樣造成管腔內血流顯著減少, 導致收縮期血流速度降低;如果足背動脈病變引起管腔呈節段性狹窄, 則狹窄處收縮期血流速度增快。本研究中, 相對于對照組, 糖尿病組足背動脈舒張期血流速度普遍減低, 原因主要是糖尿病組患者足背動脈粥樣硬化發生較早、進展較快、程度較重, 導致動脈彈性降低、順應性降低。本研究可見, 相對于對照組, 糖尿病組患者足背動脈管腔狹窄和閉塞發生率增高, 主要原因為足背動脈屬于下肢遠端的小動脈, 管腔細小, 血流速度較慢, 更容易導致斑塊的形成, 斑塊可導致管腔狹窄和閉塞, 進而引起足部缺血, 是引起糖尿病足潰瘍、趾壞疽的重要原因之一。與相關報道研究結果[8]相同, 糖尿病下肢遠端動脈如足背動脈由于管徑小、血流速度慢, 狹窄閉塞發生率比腘動脈、股動脈高。
血管造影雖是診斷下肢血管病變的“金標準” [9], 但屬于有創檢查, 有一定的危險性, 并且價格昂貴, 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Elgzyri等[10]報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足背動脈病變的診斷準確性優于動脈造影。
綜上所述, 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是一種無創傷性、簡單易行的檢查手段, 能準確觀察糖尿病患者動脈管壁的病變情況、管腔的狹窄程度及血流動力學改變, 可以早期診斷足背動脈的病變情況, 對糖尿病足的早期防范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鄭敏, 李春梅, 賈冬林. 2 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的超聲檢查對預防下肢壞疽發生的意義.中國臨床康復, 2004, 8(27):5852.
[2] Denjalic A, Beculic H, Jusic A,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diabetic foot. Med Glas, 2014, 11(2):307-312.
[3] 劉曉蓉, 蔡傳元, 黃冬梅, 等.前列地爾聯合沙格雷酯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觀察.中國臨床保健雜志, 2014, 17(3):232-234.
[4] 靖立芹.糖尿病患者64 例足背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分析. 山東醫學, 2008, 48(46):77-78.
[5] 胡萍香, 張壯鳳, 陳蕓, 等.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老年性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05, 21(7):1042-1044.
[6] Duan J, Zheng C, Gao K, et al. Uhrasonography of lower limb vascular angiopathy and plaque formation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and finding its relevance to the carotid atherosclerotie formation. Pak J Med Sci, 2014, 30(1):54-58.
[7] 張天慧.彩色多普勒超聲對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臨床研究. 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3, 36(3):105-106.
[8] 肖青, 李龍, 徐隆福.彩色多普勒超聲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診斷價值.中國超聲診斷雜志, 2005, 6(12):927-928.
[9] Bargellini I, Piaggesi A, Cicorelli A, et al. Predictive value of angiographic scores for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the ischemic diabetic foot. J Vasc Surg, 2013, 57(5):1204-1212.
[10] Elgzyri T, Ekberg G, Peterson K, et al. Can duplex arterial ultrasonography reduce unnecessary angiography? J Wound Care, 2008, 17(11):497-500.
[收稿日期:2016-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