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起 覃文懿 李建文 陳小東 丁洪飛 黃勝超 黃水傳 張智

【摘要】 目的 為有效改善產婦產后乳腺膿腫癥狀, 臨床探究小切口與負壓引流裝置聯合治療較傳統方式的療效。方法 40例產后出現乳腺膿腫癥狀的產婦, 按入院時間分為觀察組與聯合組, 每組20例。觀察組采用傳統行手術刀切開膿腫進行引流治療, 聯合組對患者行小切口與負壓引流裝置聯合治療。觀察兩組產婦恢復情況以及疼痛程度、術后繼續哺乳情況。結果 治療后聯合組較觀察組產婦術后疼痛感輕、傷口恢復用時少、換藥天數少、切痕長度短(P<0.05);兩組術后繼續哺乳情況相比, 聯合組哺乳率70.0%高于觀察組25.0%(P<0.05)。結論 使用傳統方式對產后出現乳腺膿腫患者進行治療, 雖可有效消除膿腫但患者術后疼痛感較強、恢復用時較長, 且術后產婦大多無法繼續哺乳嬰孩, 若采用小切口聯合負壓引流裝置可有效避免上述問題且手術切口小, 術后無明顯手術瘢痕。
【關鍵詞】 小切口;負壓引流裝置;產后乳腺膿腫;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5.009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curative effects by small incision combined with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device and traditional incision drainage, in order to improve postpartum breast abscess symptoms. Methods A total of 40 puerpera with postpartum breast abscess were divided by admission order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mbined group, with 2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incision drainage, and the combined group received small incision combined with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device. Recovery condition, pain degree and postoperative breastfeeding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combined group had lower postoperative pain degree, less wound recovery time, dressing change days, and shorter incision length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5). The combined group had higher postoperative breast feeding rate as 70.0% than 25.0%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traditional treatment for postpartum breast abscess contains strong postoperative pain degree, slow recovery and low postoperative breast feeding rate. Small incision combined with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device can avoid above problems, along with small wound and scar.
【Key words】 Small incision;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device; Postpartum breast abscess; Curative effect
乳腺膿腫是孕婦產后經乳頭的裂口或血性感染引發炎癥, 未及時發現導致治療病情惡化產生的病癥。此病早期癥狀為乳房脹痛、食欲欠佳、心情煩躁等, 因未及時治療導致乳房局部出現腫塊, 此時產婦會出現局部皮膚紅腫、高燒、白細胞增高、乳房跳痛、大便干燥等癥狀, 若不及時治療有導致膿毒敗血癥的可能性[1]。臨床對于此病治療一般采用手術刀切開膿腫進行引流治療, 但臨床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產婦術后疼痛感較強且無法繼續進行哺乳, 因此如何避免這些缺陷得到臨床研究重點關注[2]。本次本院臨床研究小切口聯合負壓引流裝置進行引流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40例產后出現乳腺膿腫癥狀的產婦, 按入院時間分為觀察組與聯合組, 每組20例。觀察組產婦乳腺膿腫時間15~29 d, 平均時間(20.4±2.4)d, 初產婦12例, 經產婦8例, 年齡24~35歲, 平均年齡(27.6±3.1)歲, 體重57~78 kg, 平均體重(65.2±4.6)kg;聯合組產婦乳腺膿腫時間14~30 d, 平均時間(20.6±2.5)d, 初產婦13例, 經產婦7例, 年齡26~36歲, 平均年齡(28.6±2.1)歲, 體重55~80 kg, 平均體重(64.8±4.8)kg。兩組產婦經影像學檢查符合乳腺膿腫臨床診斷標準[3], 患者無精神疾病史, 可積極配合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均不同程度上出現乳房腫脹、體溫上升、疼痛等癥狀。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以進行比較。
1. 2 方法 觀察組對手術部位消毒后, 注射2%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患者, 取平臥位, 術前用超聲定位膿腫部位, 對明顯出現乳腺膿腫波動部位用手術刀做放射狀切口切開膿腫, 對膿液進行清除, 需切開皮下組織對膿腔間隙進行鈍性分離。膿液吸出后, 對手術部位進行沖洗并消毒紗布填塞傷口進行引流, 用繃帶加壓包扎。聯合組對手術部位消毒后, 注射2%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患者, 取平臥位, 在乳腺膿腫波動最明顯部位偏下方皮膚相對正常處做長度約為1.5 cm的放射狀切口切開膿腫, 對膿腔間隙進行鈍性分離, 超聲定位下徹底吸除膿液后對傷口進行清洗, 根據患者膿腔形狀立體裁剪負壓引流護創材料, 使其泡沫填塞后能充分飽滿接觸腔內創面。于患乳及外露敷料外覆蓋生物半透薄膜, 使膿腔及創面密閉。引流管方向以方便密閉、引流、固定為原則。術后引流管連接至床頭中心負壓24 h維持負壓吸引, 負壓維持于125 mm Hg(16.67 kPa, 1 mm Hg=0.133 kPa)左右;另沖洗管外接輸液管予500 ml生理鹽水+ 8萬U慶大霉素(福建古田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5020085)緩慢滴注沖洗, 維持24 h, 持續沖洗及負壓引流7~10 d, 待患者回乳干凈及沖洗引出液清亮后拆除裝置, 予切口二期縫合或讓其緩慢愈合。
1. 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觀察兩組產婦術后換藥天數、切痕長度、傷口恢復用時、疼痛程度、繼續哺乳情況。疼痛程度評測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 [4], 疼痛程度用直尺量出疼痛強度數值表示, 且數字越大疼痛感越強。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治療后兩組產婦恢復情況以及疼痛程度比較 聯合組較觀察組產婦術后疼痛感輕、傷口恢復用時少、換藥天數少、切痕長度短(P<0.05)。見表1。
2. 2 兩組產婦術后繼續哺乳情況比較 聯合組有14例產婦術后繼續哺乳, 哺乳率為70.0%, 觀察組術后僅有5例產婦繼續哺乳, 哺乳率為25.0%, 兩組哺乳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120, P<0.05)。
3 討論
乳腺膿腫多發于哺乳期婦女且有數據顯示初產婦較經產婦發病率高, 可能由于初產婦乳頭皮膚嬌嫩, 易出現裂口被病菌感染[5]。臨床對于此病治療一般采用手術刀切開膿腫進行引流治療, 但臨床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對產婦創傷較大、治療較為耗時, 且術后產婦疼痛感較強無法繼續進行哺乳[6]。有學者發現負壓引流裝置治療, 由于無需頻繁進行換藥可有效避免傷口被細菌、病毒感染且治療中使用的負壓引流護創材料不僅可以抑制細菌生長達到完全滅菌的目的, 避免過多使用抗菌藥物且能加快血液循環, 提高細胞攜氧能力, 加快創傷面血流順暢, 促進肉芽組織生長, 患者恢復用時少、術后疼痛程度較輕、手術切口小, 術后無明顯手術瘢痕[7, 8]。
本次研究發現治療后聯合組較觀察組產婦術后疼痛感輕、傷口恢復用時少、換藥天數少、切痕長度短(P<0.05);兩組術后繼續哺乳情況相比, 聯合組哺乳率(70.0%)高于觀察組(25.0%)(P<0.05)。
綜上所述, 使用傳統方式對產后出現乳腺膿腫患者進行治療, 雖可有效消除膿腫, 但患者術后疼痛感較強、恢復較為耗時, 且術后產婦大多無法繼續哺乳嬰孩, 若采用小切口聯合負壓引流裝置可有效避免上述問題且手術切口小, 術后無明顯手術瘢痕。
參考文獻
[1] 郝素貞, 陳健, 潘玉榮, 等.小切口聯合負壓引流裝置與傳統膿腫切開引流治療產后乳腺膿腫的療效比較.山東醫藥, 2013, 53(33):71-72.
[2] 吳超, 成建萍, 倪雪君, 等.超聲引導下不停止哺乳穿刺治療乳腺膿腫的初步臨床應用.中國超聲醫學雜志, 2013, 29(4): 375-377.
[3] 王福榮, 冷晗, 蔡相軍, 等.超聲引導經皮穿刺治療乳腺膿腫的臨床應用.臨床軍醫雜志, 2012, 40(5):1043-1044.
[4] 高海鳳, 馬祥君, 汪潔, 等.難治性哺乳期乳腺炎的臨床特點和治療方法.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 2013, 9(4):475-476.
[5] 鄭軻, 何山, 劉兵, 等.小切口、持續負壓引流與傳統切開引流治療聚丙烯酰胺水凝膠隆乳術后乳腺膿腫的比較.四川醫學, 2012, 33(10):1731-1732.
[6] 潘承欣, 崔仁忠, 吳綺鋆, 等.微創旋切引流術治療哺乳期乳腺膿腫的臨床觀察.浙江臨床醫學, 2015, 17(5):775-776.
[7] 劉健雄, 陳德明, 范海鷹, 等.乳腺膿腫在彩色B超引導下小切口置管沖洗持續負壓引流治療的研究.中國醫藥科學雜志, 2014, 4(2):13-15.
[8] 王尊, 劉慶儀.哺乳期乳房膿腫的治療新進展.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 2013, 7(4):38-40.
[收稿日期:201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