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幸

【摘要】 目的 探討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譜的水平變化。方法 選取45例心肌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 選取45例同期體檢的健康者作為對照組。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心肌酶譜的變化情況, 并對血清心肌酶的變化做出分析。結果 心肌梗死發生后磷酸肌酸激酶(CPK)、α-羥丁酸(α-HBD)、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轉氨酶(AST)、乳酸脫氫酶(LDH)水平較正常水平均有顯著增高, AST、CK-MB以及CPK在發病4~10 h間出現高峰值, 各值顯著高于正常水平(P<0.05)。AST和CPK持續2 d后數值顯著降低。CK-MB有持續波動現象, 24 h后逐漸下降。α-HBD在4~10 h內出現高峰值(P<0.05), 6 d后明顯下降。LDH在4~6 d出現高峰值, 7 d之后明顯下降。結論 血清心肌酶水平可以作為判斷心肌梗死嚴重程度的監測指標和心肌梗死治療的反應指標, 對心肌梗死的判定和治療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心肌梗死;血清心肌酶;變化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5.026
近年來, 由于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 心肌梗死的發生率不斷升高, 其發病急、病情兇險, 發病后如得不到及時救治, 會導致患者死亡率上升。心肌梗死的發生與機體免疫功能紊亂有重要聯系, 會直接或者間接導致心肌梗死面積的擴大和并發癥的發生[1]。相關醫學研究顯示, 血清心肌酶在多種疾病中會發生變化, 血清心肌酶的變化對于診斷、檢測以及治療效果評估具有積極意義。本次研究以本院收治的45例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 旨在探討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的變化, 分析血清心肌酶的變化與心肌梗死病情之間的關系,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本院門診就診并住院治療的45例心肌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 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診斷標準, 排除急慢性感染、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和精神障礙患者。選取45例同期本院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25例, 女20例, 年齡37~72歲, 平均年齡(54.3±8.6)歲, 平均病程(7.6±1.8)個月;對照組中男23例, 女22例, 年齡35~69歲, 平均年齡(52.6±8.8)歲。兩組除疾病外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血清心肌酶測定采取奧林巴斯27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AST、CPK、CK-MB、α-HBD、LDH進行測定。心肌梗死患者出現急性癥狀后, 采取觀察血清心肌酶在不同時間段變化情況的方法, 并與對照組血清心肌酶水平做比較。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在急性癥狀出現后, 在不同時間分別對AST、CPK、CK-MB、α-HBD、LDH加以測定, 并對對照組血清心肌酶含量也同時進行測定, 測定結果顯示心肌梗死發生后患者各心肌酶水平迅速升高, AST、CK-MB以及CPK在發病4~10 h間出現高峰值, 各值顯著高于正常水平(P<0.05)。AST和CPK持續2 d后數值顯著降低。CK-MB有持續波動現象, 24 h后逐漸下降。α-HBD在4~10 h內出現高峰值(P<0.05), 6 d后明顯下降。LDH在4~6 d出現高峰值, 7 d之后明顯下降。見表1。
3 討論
心肌梗死的發生與多種因素密切相關, 除了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外, 免疫系統損傷也是導致心肌梗死發生的主要因素。對于心肌梗死, 多項指標均可以作為判斷其嚴重程度以及療效的觀察指標[2], 其中血清心肌酶在對心肌梗死嚴重程度以及療效判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心肌酶廣泛存在于骨骼肌、肝臟、腎臟、心肌、腦組織中, 這些臟器或者器官遭受損害后心肌酶水平會發生改變[3]。對于心腦血管疾病而言, 當心腦血管疾病發生時血清心肌酶水平會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因此可以通過對血清心肌酶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來了解病情發展程度。對于心肌梗死患者可以把心肌酶譜升高作為評估心肌損害程度的精確指標。
AST廣泛存在于人身體多個器官中, 心肌細胞中含量最多, 心肌梗死發生后, AST會顯著增高, 是判斷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標。本次研究中, 患者發病4~10 h內, 心肌梗死患者AST數值達到高峰, 2~3 d后, AST顯著降低, 提示AST對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判定有重要作用。CK-MB是心肌酶中最具特異性的酶, 是判定心肌梗死的“金標準”[4]。心肌梗死發生后, CK-MB會以特征性的方式釋放到血液中, 對CK-MB的動力學特征做分析可以對心肌梗死的發生時間以及發生范圍作出準確判斷。本次研究中, CK-MB在心肌梗死發生早期數值顯著升高達到峰值(P<0.05), 高出正常水平5~10倍, 之后隨著治療的跟進, 病情逐漸緩解, CK-MB逐漸降低, 治療6 d以后逐漸恢復正常。相關醫學研究顯示[5], 心肌梗死患者發病48 h后CK-MB水平仍持續增高, 表示心肌梗死有延展發生。因此患者發病后需對CK-MB水平嚴密監測, 及時了解心肌梗死發展程度。LDH存在于心、肝、腎、肌肉等組織中, 當這些組織發生病變時, LDH水平會顯著增高。本次研究中LDH水平在4~6 d內達到峰值(P<0.05), 之后逐漸降低。
心肌梗死是常見的心臟疾病, 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對于心肌梗死需要積極預防, 根據相關指標對心肌梗死嚴重程度以及治療效果做出準確判斷。血清心肌酶是診斷心肌梗死以及監測心肌梗死進程和評價預后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據血清心肌酶指標對患者給予有效的治療措施,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預后,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智彬.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T淋巴亞群及血清心肌酶譜變化研究.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 2010, 26(9):931-932.
[2] 何宇寧, 谷欣, 陳建良.心肌梗死患者血清 NT-ProBNP、心肌酶水平與APACHE Ⅳ評分的相關性分析.河南醫學研究, 2015, 24(5):18-20.
[3] 李杰.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清MMP-9、NT-proBNP和hs-CRP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關系.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13):3221-3222.
[4] 吳焱賢, 黃裕立, 陳玉映, 等.血漿NT-proBNP與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脈病變的相關性研究.實用醫學雜志,
2013, 29(13):2135-2137.
[5] 李艷, 于海初, 王其新.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NT-proBNP、超敏C反應蛋白及心肌酶學相關研究.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 2011, 3(1):50-52.
[收稿日期:2015-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