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巍巍
【摘要】 目的 研究外科手術治療在初發癌與殘胃癌患者中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20例行根治術治療的殘胃癌患者為殘胃癌組, 選取20例行根治術治療的初發胃癌患者為初發癌組, 對比其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初發癌組患者手術治療時間、手術過程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治療時間分別為(169.54±24.38)min、(264.73±88.43)ml、(13.22±4.89)d, 其手術治療情況明顯優于殘胃癌組患者, 縮短住院治療時間,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殘胃癌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5.00%, 遠高于初發癌組患者15.00%, 且殘胃癌組術后1年、術后3年患者生存率分別為85.00%、45.00%, 遠低于初發癌組生存率95.00%、85.00%,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外科手術切除術在殘胃癌患者臨床治療中, 預后情況較差, 在初發癌患者治療中預后效果較好, 明顯減少并發癥發生情況, 提高患者生存機會, 但是需要對術后患者進行定期跟蹤隨訪, 以便掌握病情發展情況。
【關鍵詞】 初發癌;殘胃癌;手術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5.033
殘胃癌是指胃部外科手術后的胃癌, 因過去對臨床殘胃癌認知不夠明確, 將其分為狹義與廣義殘胃癌, 狹義殘胃癌主要指那些胃部良性病變患者接受胃部大面積切除術治療, 在術后≥5年殘余胃部出現原發性病變, 而廣義殘胃癌是指狹義殘胃癌患者同時囊括胃癌與其他惡性病變疾病, 且需要胃部大面積切除術治療的患者, 此類患者一般發生于術后≥10年[1]。目前臨床殘胃癌的早期診斷準確率較低, 大多數患者發現時已經處于胃癌晚期, 使其錯過最佳外科手術根治機會, 使其患者生存率遠低于初發癌患者。本文研究外科手術治療在初發癌與殘胃癌患者中的臨床治療效果, 選擇本院2011年
2月~2012年3月行根治術治療的殘胃癌與初發癌患者各20例, 對比其臨床治療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1年2月~2012年3月行根治術治療的殘胃癌與初發癌患者各20例進行研究, 均符合臨床關于殘胃癌與胃癌診斷的相關標準, 20例行根治術治療的殘胃癌患者為殘胃癌組, 20例行根治術治療的初發胃癌患者為初發癌組。排除標準:年齡>80歲;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心血管系統以及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殘胃癌組中男13例, 女7例,
年齡33~78歲, 平均年齡(58.46±5.38)歲, 患者第一次治療后發生殘胃癌的時間間隔為6~17年, 平均間隔(10.25±3.22)年, 6例患者胃體發生癌變, 10例患者吻合口處發生癌變, 4例患者賁門處發生癌變。初發癌組中男14例, 女6例, 年齡32~79歲, 平均年齡(57.33±5.44)歲, 6例患者胃體發生癌變, 7例患者胃竇處發生癌變, 7例患者賁門處發生癌變。經臨床檢查確診所有患者均為腺癌。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殘胃癌組 20例患者中單純行殘胃切除術治療患者有13例, 殘胃切除合并肝左葉切除患者3例, 殘胃切除合并脾切除治療患者2例, 殘胃切除合并胰尾切除治療患者2例。
1. 2. 2 初發癌組 20例患者接受標準外科根治術治療(D2根治術), 即在腫瘤細胞未出現向遠端轉移癥狀時, 將患者近端或遠端的2/3切除, 或將患者全胃切除并合并清掃腫瘤細胞第一站、第二站處淋巴結。其中2例患者合并脾切除治療, 1例合并胰尾切除治療。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治療時間、術后發生并發癥情況, 隨訪術后1年、術后3年患者生存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患者手術治療情況比較 初發癌組患者手術治療時間、手術過程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治療時間分別為(169.54±24.38)min、264.73±88.43)ml、(13.22±4.89)d, 而殘胃癌組患者手術治療時間、手術過程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治療時間分別為(205.45±29.46)min、(506.56±98.46)ml、(17.38±5.42)d。初發癌組患者手術治療情況明顯優于殘胃癌組患者, 且縮短住院治療時間(P<0.05)。
2. 2 患者術后并發不良并發癥情況比較 初發癌組患者術后出現1例切口感染癥狀、1例吻合口狹窄癥狀以及1例肺部感染, 并發癥發生率為15.00%。殘胃癌組患者術后出現5例切口感染、3例吻合口狹窄癥狀、2例肺部感染以及1例吻合口瘺癥狀, 并發癥發生率為55.00%, 遠高于初發癌組患者15.00%(P<0.05)。
2. 3 患者術后1年、術后3年生存情況比較 術后1年隨訪兩組患者生存情況:殘胃癌組患者存活17例, 死亡3例, 生存率為85.00%;初發癌組患者存活19例, 死亡1例, 生存率為95.00%, 高于殘胃癌組85.00%(P<0.05)。術后3年隨訪患者生存情況:殘胃癌組患者存活9例, 其余患者均因病情惡化而死亡, 生存率為45.00%;初發癌組患者存活17例, 其余患者均因病情惡化而死亡, 生存率為85.00%, 高于殘胃癌組45.00%(P<0.05)。
3 討論
近些年來, 有諸多臨床研究報道指出, 殘胃癌患者從第一次胃切除術治療后到發生殘胃癌的時間間隔在6~25年, 其中良性病變患者手術治療后發生殘胃癌的時間間隔≥12年, 而惡性病變患者發生殘胃癌的時間間隔在6~10年, 殘胃癌一般發生于患者的吻合口、賁門、胃體等處[2], 本組選擇的殘胃癌患者發生殘胃癌病變的時間間隔為(10.25±3.22)年, 基本相符。此外, 臨床相關文獻報道, 第1次行胃切除術治療患者手術方式與術后發生殘胃癌有著緊密聯系, 臨床主要采用淋巴結清掃術與病灶切除術進行治療, 術后患者并發癥較多, 容易出現腸液、胰液、膽汁等反流, 造成反復胃刺激, 從而影響病情發展[3]。
本文研究外科手術切除病灶在初發癌與殘胃癌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 發現初發癌組患者手術治療時間、手術過程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治療時間分別為(169.54±24.38)min、(264.73±88.43)ml、(13.22±4.89)d, 其手術治療情況明顯優于殘胃癌組(P<0.05)。分析原因可能與殘胃癌患者第1次治療后其胃內血管結構、解剖結構發生改變導致患者二次病變浸潤深度加深, 手術難度增加所致。此外, 殘胃癌組術后出現切口感染、吻合口狹窄、吻合口瘺等并發癥幾率為55.00%, 遠高于初發癌組患者的15.00%(P<0.05)。而且殘胃癌組術后1、3年患者生存率分別為85.00%、45.00%, 遠低于初發癌組生存率(95.00%、85.00%)(P<0.05)。
綜上所述, 外科手術切除術在殘胃癌患者臨床治療中, 預后情況較差, 在初發癌患者治療中預后效果較好, 明顯減少并發癥發生, 提高患者生存率, 但是需要對術后患者進行定期跟蹤隨訪, 以便掌握病情發展情況。
參考文獻
[1] 唐俊.初發癌與殘胃癌手術治療的分析與探討.中外醫學研究, 2013, 11(6):1-2.
[2] 李清國, 王道榮, 湯勁松, 等.殘胃癌與初發胃癌外科治療及預后的比較研究.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12, 19(8):622-624.
[3] 趙建國, 王道榮, 陳平, 等.外科診治殘胃癌62例分析.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0, 13(7):541-542.
[收稿日期:2016-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