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蔡四忠+常元程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非小細胞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檢測在臨床中的應用及意義。方法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65例, 檢測患者組織中的EGFR基因外顯子18、19、20和21突變情況。結果 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EGFR基因共發生突變25例, 總突變率為38.46%。外顯子18突變1例, 突變率為1.54%;外顯子19突變12例, 突變率為18.46%;外顯子20突變1例, 突變率為1.54%;外顯子21突變11例, 突變率為16.92%。女性患者突變率顯著高于男性患者突變率,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肺腺癌患者突變率顯著高于鱗狀細胞癌患者突變率,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存在EGFR基因突變率高的現象, 特別是EGFR外顯子19和外顯子21突變情況結合肺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在理論上可成為評估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臨床療效的分子標志。
【關鍵詞】 非小細胞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臨床應用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5.085
非小細胞肺癌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 據相關報告統計, 在我國非小細胞肺癌占肺癌總數的80%以上, 嚴重影響了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1]。近年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 以EGFR為靶點的分子靶向治療成為了非小細胞肺癌疾病的一種新型的治療方法[2]。但有大量實驗表明, 只有一部分的患者對EGPR-TKI Gefitibib和Erlotimib藥物較為敏感。為研究分析非小細胞肺癌EGFR基因突變檢測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 本研究選取本院近期收治的65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65例。其中男44例, 女21例;年齡最大94歲, 最小36歲;平均年齡(64.43±16.81)歲。所有患者均經過肺穿刺或外科手術切除病變標本, 進行相關試驗室檢測, 符合WHO關于非小細胞肺癌的相關診斷標準。按照WHO組織學分型將所有患者分為肺腺癌(53例)和鱗狀細胞癌(12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在每例患者的病變組織標本中切取厚度為5~6 μm切片, 根據組織大小與腫瘤細胞含量取6~15片石蠟切片, 將切取的切片放到1.5 ml的Eppendorf管中, 在管中加入適量的二甲苯進行脫蠟處理, 然后應用潔凈的手術刀片刮取玻片上組織放入到Eppendorl管, 充分震蕩混勻后靜置10 min, 12000×g離心5 min, 舍棄上清液, 加入適量的乙醇進行洗脫, 再重復離心, 舍棄上清液。再加入無水乙醇, 重復洗滌樣品1次, 室溫開蓋靜置, 等待無水乙醇徹底揮發。應用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 按照試劑盒提取說明書的相關操作步驟提取基因組DNA。然后應用EGFR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北京鑫諾美迪基因檢測技術有限公司采用Taqman法實施EGFR基因突變檢測。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65例患者中, 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EGFR基因共發生突變25例, 總突變率為38.46%。其中外顯子18突變1例, 突變率為1.54%;外顯子19突變12例, 突變率為18.46%。外顯子18、19的突變方式均為缺失突變。外顯子20突變1例, 突變率為1.54%;外顯子21突變11例, 突變率為16.92%, 外顯子20、21的突變方式均為EGFR基因L858R突變。另外53肺腺癌組織中共發生突變23例, 突變率為43.40%;12例鱗狀細胞癌患者中共發生突變2例, 突變率為16.67%。肺腺癌突變率明顯高于鱗狀細胞癌的突變率,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44例男性患者中發生突變的有15例, 突變率為34.09%;21例女性患者中發生突變的有10例, 突變率為47.62%。女性患者突變率顯著高于男性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EGFR作為一種跨膜受體型酪氨酸激酶, 在非小細胞肺癌病變組織中存在過表達及發生突變[3]。而靶向EGFR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Gefitimib是非小細胞肺癌在在病情發展期的常規一線用藥[4]。肺癌患者EGFR酪氨酸激酶編碼區基因突變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靶向治療的一個前提條件。當前, 突變擴增阻滯系統已經逐成為國際上腫瘤個體化分子檢測最重要, 最先進的幾種技術之一, 該技術在臨床應用中的優勢被業內相關專家所認可[5]。該技術是應用特異引物, 對突變靶序列進行高精準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擴增放大, 同時再利用探針對擴增產物進行檢測, 在實時熒光定量PCR平臺上實現對樣品DNA中的稀有突變進行檢測, 從而達到對基因突變檢測的高特異性和高靈敏度[6-8]。EGFR基因中共有28個外顯子, 而編碼酪氨酸激酶區是第18、19、20和21外顯子。在本研究結果中19和21外顯子突變率明顯較高, 這表明19外顯子和21外顯子更加容易受到環境致癌物攻擊, 突變后可能激活EGFR信號轉導通路, 在非小細胞肺癌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本研究結果中也可以看出女性患者總的突變率要明顯高于男性患者突變率, 肺腺癌患者突變率要顯著高于鱗狀細胞癌(P<0.05)。
綜上所述,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存在EGFR基因突變率高的現象, 特別是EGFR外顯子19和外顯子21突變情況結合肺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在理論上可成為評估TKI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臨床療效的分子標志。
參考文獻
[1] 王向迎, 劉友如, 牛艷潔, 等.非小細胞肺癌EGFR基因突變檢測技術進展.國際呼吸雜志, 2012, 32(10):793-797.
[2] 林琳, 方平, 封國紅, 等.非小細胞肺癌EGFR基因突變檢測與臨床意義.國際呼吸雜志, 2013, 33(2):84-87.
[3] 羅煒, 王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外周血EGFR基因突變檢測的系統評價.現代預防醫學, 2014, 41(20):3751-3755.
[4] 閆小龍, 李小飛, 張志培, 等. 664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變檢測與臨床特征關系研究//第13屆全國肺癌學術大會, 2013:292.
[5] 張海燕, 王捷, 陳曉東, 等. 高分辨率熔解曲線分析法檢測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癌患者KRAS和EGFR基因突變.中國基層醫藥, 2011, 18(4):439-441.
[6] 李喆, 張蘭軍, 王武平, 等. 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與拷貝數之間的相關性以及與患者臨床病理特征之間的關系.中華腫瘤雜志, 2011, 33(9):666-670.
[7] 李曙東, 田偉, 豆亞偉, 等. 吸煙相關因素與EGFR基因突變狀態的關系研究.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2015, 18(9):1489-1493.
[8] 袁海花, 劉峰, 張文穎, 等.血漿EGFR基因突變指導進展期肺腺癌的靶向治療.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 2011, 18(3)327-330.
[收稿日期: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