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陳偉良
【摘要】 目的 探討兒科川崎病(KD)的診治及護理方法。方法 對29例KD患兒的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及護理措施等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29例KD患兒經精心細致的護理全部治愈或好轉出
院, 患兒家屬健康教育吸收好, 能夠按時復查。結論 確保KD患兒的護理工作做到位對提高療效、加快康復、改善預后十分關鍵, 應格外重視護理的精細度。
【關鍵詞】 川崎病;診治;護理;兒科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5.162
KD兒科急性炎癥亦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 具體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定論, 其中支原體、反轉錄病毒、人類皰疹病毒4型、鏈球菌等病原感染可能與該病關系密切[1]。≤5歲小兒是KD主要的發病對象, 且男多于女[2]。KD的危害嚴重, 有效的診治及護理是防止不良后果發生的關鍵。本文就29例KD患兒的治療及護理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29例KD患兒, 男20例, 女9例;年齡8個月~7歲, 平均年齡(1.6±1.9)歲;病程2~12 d, 平均病程(4.6±2.4)d, 平均住院時間(15.2±3.7)d。
1. 2 臨床表現 患兒入院時均存在發熱癥狀, 23例唇紅皸裂, 指趾端腫脹、脫屑;25例出現皮疹, 口咽部黏膜充血, 雙眼結膜充血;26例頸部淋巴結腫大;6例肛周皮膚潮紅;2例心臟彩超可見冠狀動脈管壁有一定的改變。
1. 3 治療方法 早期緩慢靜脈注射大劑量人血丙種球蛋白(IVIG)1~2 g/kg, 連續1~2 d;急性期應用30~50 mg/kg阿司匹林, 至退熱后減至 3 mg/kg, 連續應用24~32 d;同時做好抗感染以及綜合對癥處理。
1. 4 護理方法
1. 4. 1 高熱護理 KD患兒通常存在原因不明的弛張熱或稽留熱, 本組中29例患兒體溫均>39℃, 其中1例患兒連續7 d
出現不規則發熱。體溫過高容易對機體構成傷害, 護理人員應注意患兒的體溫監測, 每2小時測量1次, 即使體溫恢復正常后也要做到2次/d, 觀察體溫的變化情況, 及時采用物理降溫措施, 如有必要選用藥物降溫, 防止出現高熱驚厥。保持患兒的皮膚清潔干燥, 有汗液時及時擦干, 同時避免著涼。加強水分的補充, 室內空氣流通。
1. 4. 2 皮膚護理 KD患兒一般皮膚黏膜損害較大, 發熱時或發熱后會出現多形紅斑、斑血疹等皮疹[3], 主要表現在手、足部位的紅斑、硬性水腫, 其指、趾端膜狀脫屑甚至指、趾甲也會脫落。除了保證患兒的衣被柔軟舒適外, 還要每天更換床單, 確保床單足夠的清潔;注意患兒的皮膚黏膜變化情況, 注意清潔皮膚, 要求在患兒每次便后都要對其臀部進行徹底的清洗, 注意動作輕柔, 為防止患兒抓傷皮膚, 定期對患兒的指甲進行清潔修剪;不可強行撕脫痂皮, 要使用消毒剪刀予以剪除。同時做好患兒的口腔、眼部清潔護理。
1. 4. 3 飲食護理 KD患兒往往因口腔皮膚黏膜損傷疼痛而進食困難, 為減輕患兒疼痛, 對口唇皸裂出血的患兒涂抹魚肝油, 同時在保證營養的前提下, 選擇半流質或流質食物, 食物應易消化、冷熱適宜、咸淡適宜、少食多餐。若患兒尚在母乳喂養期, 應保證其母親的營養攝入, 確保乳汁營養能夠滿足患兒的生長發育所需。
1. 4. 4 藥物治療護理 KD患兒血小板增多、血液高凝, 出現血栓的可能性很大, 同時還伴有冠狀動脈病變現象。阿司匹林具有降溫、抗炎、抗血小板凝聚、預防血栓等作用, 但會導致胃應激性潰瘍出血, 因此服藥應在患兒進食后, 同時予以胃黏膜保護劑。注意觀察患兒用藥后大便顏色、是否出現惡心、嘔吐癥狀。早期予以丙種球蛋白靜脈注射能夠防止動脈瘤的形成, 使用靜脈留置針, 穿刺時最好優先選擇外周粗靜脈。丙種球蛋白治療KD效果理想, 然而其引起的副作用也較多, 如發熱、皮疹等都比較常見, 此外也會出現血液、腎臟、神經系統等不良反應。因此, 在患兒用藥期間要密切對其病情進行掌握, 一旦發現異常立即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1. 4. 5 健康教育 詳細為患兒家屬講解KD疾病的相關基礎知識, 幫助家屬對KD的臨床表現、治療措施、并發癥以及預后等有一定的了解, 減輕家屬的焦慮感, 促使家屬與醫護理人員積極配合。指導家屬掌握一些基本的護理常識, 做好皮膚護理, 同時讓家長切勿自行使用退熱藥, 正確掌握冰敷、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措施, 患兒衣服汗濕后要及時更換, 以防著涼。
1. 4. 6 出院指導 KD病情特殊復雜, 加之患兒年齡小, 出院后一旦處理不妥善都可導致不良后果, 因此應向家屬說明必要的出院指導。告知家屬應讓患兒多休息, 不可進行劇烈的運動, 堅持規律服藥, 嚴格遵醫囑減量和停藥, 多飲水、多食新鮮蔬果, 避免便秘, 防止感冒, 同時定期帶患兒來院復查。
2 結果
29例KD患兒經精心細致的護理全部治愈或好轉出院, 患兒家屬健康教育吸收好, 能夠按時復查。
3 討論
KD是一種結締組織疾病, 病情主要是全身小血管炎呈變態反應性改變, 且可累及心、腎、皮膚、腦、胃腸、肝、脾等多個臟器, 特別是冠狀動脈炎最具危害性[4]。臨床特征主要包括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球結膜充血、口腔黏膜充血以及指趾末端腫大、膜狀脫皮等。≤5歲小兒是KD主要的發病對象, 且男多于女。KD四季都會發病, 而主要集中在春、冬季發病較多。KD病情嚴重的情況下會并發心肌梗死甚至死亡[5]。因此, 有效的診治及護理是防止不良后果發生的關鍵。本文通過29例KD患兒的治療及護理報告, 總結出確保KD患兒的護理工作做到位對提高療效、加快康復、改善預后十分關鍵, 應格外重視護理的精細度。
參考文獻
[1] 王雪娟. 川崎病診治及護理. 臨床兒科雜志, 2002, 20(12):758-759.
[2] 金芳, 鄧穎輝, 溫博賢. 川崎病患兒的護理體會. 當代醫學, 2013, 35(25):133-134.
[3] 包雙亮. 川崎病的臨床觀察與護理體會. 內蒙古中醫藥, 2012, 23(4):154-155.
[4] 郝彩霞. 小兒川崎病的臨床觀察及護理. 內蒙古醫學雜志, 2011, 6(31):743-745.
[5] 張雙玲. 綜合性護理方式對川崎病患兒臨床治療效果的影響.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5, 9(12):214-215.
[收稿日期:2016-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