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然+黃子珊
【摘要】 目的 分析對脊髓損傷神經源性排尿障礙患者給予綜合康復護理措施的護理效果。
方法 50例脊髓損傷神經源性排尿障礙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 各2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臨床常規護理, 治療組患者給予綜合康復護理措施, 比較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組患者殘余尿量少于對照組, 膀胱容量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脊髓損傷神經源性排尿障礙患者給予綜合康復護理干預, 能提高患者康復效果, 減少導尿管留置率及并發癥, 縮短患者康復時間, 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 綜合康復護理;脊髓損傷;神經源性排尿障礙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5.168
脊髓損傷是由于外界直接或間接因素所引發的一種創傷性損傷, 在脊髓損傷的對應節段相應出現一系列的功能障礙、各類感覺、運動障礙[1]。脊髓損傷后, 控制膀胱收縮的神經發生中斷, 導致膀胱的生理功能損傷, 患者出現神經源性膀胱, 患者不能自主排尿。臨床處理不當, 常引起嚴重的尿路感染和上尿路擴張, 繼而引發慢性腎功能衰竭, 這是脊髓損傷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采用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可不同程度改善神經源性膀胱的功能, 并能有效地預防泌尿系并發癥, 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本文就此展開討論, 具體過程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入院的50例脊髓損傷患者, 均經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確診為脊髓損傷, 同時由泌尿科診斷為神經源性膀胱。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 各25例。對照組患者男15例、女10例, 年齡15~63歲, 平均年齡(31.2±11.3)歲;治療組患者男14例、女11例, 年齡18~70歲, 平均年齡(32.1±11.8)歲。主要臨床表現為排尿障礙、尿失禁、尿潴留等。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臨床排尿障礙的護理, 即留置導尿管, 定時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治療組給予綜合康復護理措施, 包括給予心理護理、間歇導尿護理、膀胱訓練等。具體如下。
1. 2. 1 心理護理 患者由于突然的創傷喪失基本生活能力, 多數出現焦慮、恐懼、抑郁、悲觀等不良心理反應, 為了使患者及家屬處于最佳心理狀態, 坦然面對現實, 應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緩解患者心理障礙[2]。
1. 2. 2 容量感覺訓練及意念排尿訓練 進行容量感覺訓練及意念排尿訓練, 即在患者入院后留置導尿管, 持續引流, 于第8天夾閉, 采用個體化放尿, 鼓勵患者多飲水, 進水量為2500~3000 ml/d。根據患者膀胱充盈程度確定放尿時間, 即當患者感膀胱區脹且有明顯尿意或用手觸摸下腹部, 膀胱高度充盈, 其底部達臍下二橫指為開放尿管時機, 相反則不開放。放尿時囑患者屏氣向下用力做排尿動作, 體會排尿感和排空感。
1. 2. 3 間歇導尿護理 脊髓休克期過后, 可行間歇導尿。先制定好飲水計劃及間歇導尿時間表。然后根據指定的計劃嚴格實施。盡量采用直立位導尿, 以減少導尿后的殘余尿量。對于不能實現直坐位的患者, 可以選擇在45°半坐位下進行導尿。導尿時應充分潤滑尿管, 動作輕柔, 防止損傷尿道黏膜, 引起水腫、出血、感染, 并觀察尿液顏色及透明度。
1. 2. 4 排尿訓練 盆底肌肉功能訓練, 讓患者在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未收縮的情況下, 持續對恥骨及尾骨處肌肉進行收縮訓練, 收縮時間保持10 s/次, 5~7次/d, 訓練時間越長越好, 以患者具體狀況決定[3]。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殘余尿量、膀胱容量。膀胱功能平衡, 殘余尿量<100 ml, 容量>250 ml, 患者能有規律性排尿;顯效:2個月內達到上述標準;有效:2~3個月到達上述標準;無效:>3個月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 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殘余尿量及膀胱容量 治療組殘余尿量<100 ml患者20例、100~150 ml患者5例;對照組殘余尿量<100 ml患者6例、100~150 ml患者19例。治療組膀胱容量<250 ml患者1例、250~400 ml患者3例、400~500 ml患者21例;對照組膀胱容量<250 ml患者20例、250~400 ml患者4例、400~500 ml患者1例。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臨床療效 治療組顯效19例、有效4例、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2%;對照組分別為9、8、8例, 總有效率為68%。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小結
脊髓損傷可導致不同功能障礙臨床表現, 神經源性排尿障礙是其常見并發癥狀, 神經損傷恢復病程較長, 脊髓損傷病因以意外事故居多, 患者常常會有心理刺激, 加上神經源性膀胱, 長期排尿障礙, 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4]。脊髓損傷患者病情穩定后, 膀胱功能重建是康復期主要任務。綜合康復護理是在患者常規臨床治療基礎上有針對性的給予患者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患者康復的護理措施, 不同程度改善神經源性膀胱的功能, 減少留置導尿管的應用, 能有效地預防泌尿系并發癥,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馬英峰, 丁嵐. 脊髓損傷致神經源性膀胱的康復護理.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2, 9(11):52-53.
[2] 廖利民, 吳娟, 鞠彥合, 等. 脊髓損傷患者泌尿系管理與臨床康復指南.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3(4):301-317.
[3] 吳映華, 蔡穎, 周莉, 等. 綜合康復治療脊髓損傷患者的療效觀察.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0, 20(10):1581-1584.
[4] 李麗, 白玉龍, 吳毅, 等. 康復干預時機對不同程度脊髓損傷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0, 25(7): 632-635.
[收稿日期:201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