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伯樂+王宇+陳艷

【摘要】 目的 對早產兒母乳喂養的強化方法進行研究探討。方法 84例需要使用母乳強化劑且母乳喂養量占總喂養量50%以上的早產兒, 按照使用母乳強化劑的早晚分為A1組(早強化組, 44例)和A2組(晚強化組, 40例);再按照使用母乳強化劑達到足量的快慢分為B1組(快強化組, 43例)和B2組(慢強化組, 41例)。分別觀察比較各組早產兒的住院時間、生長情況、內臟功能運作情況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等。結果 A1組與A2組住院時間、體重增長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且內臟功能運作情況均為良好。B1組與B2組住院時間、體重增長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且內臟功能運作情況均為良好。A1組與A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1組與B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可以盡早對早產兒使用母乳強化劑, 促進營養的吸收, 一般在早產兒的奶量<90 ml/(kg·d)時即可;另外, 在使用母乳強化劑達到足量的快慢上, 應選擇盡快完成母乳強化劑的足量強化, 時間最好在從添加母乳強化劑的第1~3天完成。
【關鍵詞】 早產兒;母乳喂養;母乳強化劑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5.199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breast milk enhancement method for premature infant. Methods A total of 84 premature infant needing breast milk fortifier with breast feeding over 50% were divided by breast milk fortifier implement time into group A1 (early enhancement group, 44 cases) and group A2 (late enhancement group, 40 cases), and they were also divided by enhancement time to sufficient quantity by group B1 (quick enhancement group, 43 cases) and group B2 (slow enhancement group, 41 cases). Hospital stay time, growth condition, visceral function status, and occurred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hospital stay time and weight growth rate between groups A1 and A2 (P>0.05), and they all had good visceral functions. The difference of hospital stay time and weight growth rate between groups B1 and B2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and they all had good visceral function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groups A1 and A2 (P>0.05), and the difference of complications also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groups B1 and B2 (P>0.05). Conclusion Early implement of breast milk fortifier for premature infant in premature milk < 90 ml/(kg·d) is preferred, along with fast enhancement in the first to third day of implement.
【Key words】 Premature infant; Breast feeding; Breast milk fortifier
早產兒多是指胎齡<37周出生的新生兒, 早產兒也被稱作“未熟兒”, 大部分的早產兒體重<2500 g, 頭圍<33 cm, 早產兒的身體器官功能和適應能力等都要低于足月出生的嬰兒[1]。
因此, 對于早產兒的喂養是非常重要的。針對早產兒的身體特點, 醫院采用母乳強化劑來促進早產兒對營養的吸收, 滿足早產兒的營養需求[2]。對此, 關于使用母乳強化劑的早晚及達到足量強化的快慢都是需要護理人員注意的, 本文選取84例需要進行母乳喂養強化的早產兒作為觀察對象, 探討早產兒使用母乳強化劑適宜應選擇的時間早晚和足量強化的快慢,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需要使用母乳強化劑且母乳喂養量占總喂養量50%以上的早產兒84例作為觀察對象。排除標準[3]:①有先天性遺傳代謝疾病;②心功能不全、消化道畸形、內分泌異常;③新生兒期行各種外科手術治療。將入選的早產兒按照使用母乳強化劑的早晚分為A1組(早強化組, 44例)和A2組(晚強化組, 40例), 再按照使用母乳強化劑達到足量的快慢分為B1組(快強化組, 43例)和B2組(慢強化組, 41例)。
1. 2 方法 本次探究中選用的母乳強化劑為雅培Similac早產兒母乳強化劑[4]。①A1組在早產兒的奶量<90 ml/(kg·d)時便開始進行母乳強化, 初次的喂養量為每20毫升母乳加入0.5 g母乳強化劑, 喂養方法是在每次喂養前將母乳強化劑加入母乳中充分搖勻后喂養;②A2組在早產兒的奶量≥900 ml/(kg·d)后再進行母乳強化劑的添加, 喂養劑量與喂養方法與A1組相同;③B1組在喂養時從添加母乳強化劑的第1~3天即完成足量強化;④B2組在添加母乳強化劑的第4天之后才完成足量強化。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各組早產兒的住院時間、生長情況、內臟功能運作情況以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住院時間、生長情況 A1組與A2組住院時間、體重增長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且內臟功能運作情況均為良好。見表1。B1組與B2組住院時間、體重增長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且內臟功能運作情況均為良好。見表2。
2. 2 并發癥發生情況 A1組中出現壞死性小腸結腸炎3例, 呼吸窘迫綜合征2例, 低血糖3例;A2組中出現壞死性小腸結腸炎2例, 呼吸窘迫綜合征2例, 低血糖5例,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1組中出現壞死性小腸結腸炎2例, 呼吸窘迫綜合征3例, 低血糖4例;B2組中壞死性小腸結腸炎4例, 呼吸窘迫綜合征2例, 低血糖3例,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早產兒母乳喂養強化的早晚及達到足量強化的快慢對早產兒喂養非常重要, 早產兒在新生兒期非常脆弱, 需要醫護人員擁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來進行保護和喂養。在本次對早產兒母乳喂養強化方法的探究中, 從研究結果可以得知, 選擇在早產兒的奶量<90 ml/(kg·d)時開始進行母乳強化是可行的, 不會對早產兒的身體造成不利影響, 同樣, 在早產兒出生第1~3天就完成足量的母乳強化, 不僅可以增加早產兒的體重增長率, 而且有效減少了早產兒的住院時間。對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 不同的強化方法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可以盡早對早產兒使用母乳強化劑, 促進營養的吸收, 一般在早產兒的奶量<90 ml/(kg·d)時即可;另外, 在使用母乳強化劑達到足量的快慢上, 應選擇盡快完成母乳強化劑的足量強化, 時間最好在從添加母乳強化劑的第1~3天完成。
參考文獻
[1] 王晨, 王丹華.母乳強化劑在母乳喂養早產兒中的應用.臨床兒科雜志, 2009, 27(3):259-263.
[2] 母乳強化劑應用研究協作組.母乳強化劑在早產兒母乳喂養中應用的多中心研究.中華兒科雜志, 2012, 50(5):336-342.
[3] 蔣雪明, 劉一心, 林艷, 等.強化母乳對早產兒早期生長影響的Meta分析.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4(2):173-176.
[4] 母乳強化劑應用研究協作組.早產兒母乳喂養強化方法的探討. 中國新生兒科雜志, 2014, 29(1):8-13.
[收稿日期:2016-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