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平山, 張競瓊, 曾憲鋒, 袁金龍
(1. 安徽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51; 2. 江南大學, 江蘇 無錫 214122;3. 安徽農業大學, 安徽 合肥 230036)
近代民間肚兜形制及其手工修復針法
許平山1, 張競瓊2, 曾憲鋒1, 袁金龍3
(1. 安徽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51; 2. 江南大學, 江蘇 無錫 214122;3. 安徽農業大學, 安徽 合肥 230036)
為研究肚兜的形制與手工針法,通過對江南大學民間服飾傳習館和婺源博物館館藏肚兜進行了深入的考察與分析,對肚兜形制和縫制手工針法技藝進行分類,探索性地恢復了肚兜的歷史文化記憶。研究出修復保留傳統肚兜的純手工方法,本著遵循田野考察實踐,訪尋民間手工制作藝人,探尋了肚兜的文化內涵本源,并對遺留下來的殘缺肚兜采用傳統手工針法進行嘗試性修復,證明了手工修復的可能性與優越性,為年久殘次的紡織服裝品提供參考的修復路徑。
肚兜; 形制; 手工; 技藝; 針法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shape and manual stitch on the bellyband, mainly by deep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bellyband of Folk costume Teach and Learn Studio of Jiangnan University and Wuyuan Museum, the bellyband shape and tailoring manual stitch skill of partial repaired bellyband are classified, which exploratorily recover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emory of bellyband. The pure manual methods of repairing and preserving of traditional bellyband are found out. Based on following the fieldwork practice, and visiting the folk handmade artists,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ellyband, and trying to repair the remaining incomplete bellyband by using the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stitch to recover, it is proved that the manual repair is possibile and superior. This provides reference for repair path of the old and defective textile garments.
Keywords bellyband; shape; handwork; skill; stitch
中國近代肚兜的形制具備合乎人體裝飾的自然屬性與約定俗成的社會屬性,它所包含的因人定制、因俗定款、因題定性等一系列形制特征,充分體現了中國近代肚兜文化的內涵。具體到中國近代肚兜形制的某一細節,則明晰地折射著當時的文化與制度、觀念與時代,它在形制規則中既有寬窄、長短穿插,又有動靜、厚薄之變化,并參與其他服飾的配置來共同構成裝飾的層次化以及穿著多樣性。中國近代肚兜在款式、結構上的經營與安排,是以平面形態出現的,通過奇巧分割與布局,在方寸之間展露出獨特的創意理念,構造出平中出奇,平中出韻,平中出神的中國女性柔美情懷[1]。
由于近代肚兜是天然紡織材料裁制而成,長時間的穿著和隨意放置會導致纖維的霉變和蟲蛀,以及纖維的自然脆化。現在傳承下來的肚兜大都有殘次,為保存這個民間國粹,對傳統肚兜的修復就顯得十分重要了。要想修復好一件近代肚兜,首先要了解近代肚兜的形制,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還必須要懂得傳統的手工針法。
江南大學民間服飾傳習館館藏肚兜以近代為主,通過對館藏的江南地區(9件)、閩南地區(3件)、中原地區(18件)的藏品進行分析,并專程去皖南及婺源民俗博物館考察并訪尋當地民間制作藝人,對肚兜的形制有以下5種設計方法。
1.1 幾何與象形設計
從目前的調查統計來看,近代肚兜的款式外在形態可分2大類別:常見的一類是幾何形態的,如長方形、菱形以及半圓形等;而另外一類為象形設計的平面造型結構形式,主要是以植物和動物的外在形態作為外觀結構,有如意云形、葫蘆形、倒花蕾形、梯形、梨形、瓶形、碗形等[2],圖1示出部分肚兜形制款式。
款式構成上肚兜分單片構成與雙片構成。單片構成后背袒露僅覆雙乳;雙片構成在前胸后背均有遮掩,雙片構成有胸側縫與肩縫2種結構方式。
1.2 系帶式設計
我國古代肚兜形制結構中對女性身體形態的表達含蓄而得體,主要為系帶方式,經過不同方向、數量、寬窄的系扎,達到無需裁剪分割而能塑造出女性身體豐富曲線效應。通過對現存肚兜的觀察可看出,肩部吊帶式為出現最多的一種方式,左右各綴以帶從頸后繞過,以肚兜為代表各種扣飾、系帶在表現女性第二性征中,對三圍的顯露恰到好處,身體一經肚兜系帶的系扎而起伏錯落,勾勒出形體,顯露出神韻,高度體現了中式肚兜的含蓄的審美價值。
以系帶來勾勒身體特征,其主要支點處于腰際,有雙條、單條以及三條等不同數量,男、女有不同差異,在系扎中男性肚兜比較松散,女性肚兜則不留過多空間。
1.3 局部強化設計
中國古代肚兜式樣中的浪漫、精巧、寄寓,不但體現在結構塊面布局上的奇巧與豐富,在細節之處也頗為刻意潛心。袋、兜的形態有三角形、長方形、扇形等不同處理,它們的款式雖然不同,但均信奉一個準則,就是口袋式樣的分割與款式結構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在袋、兜與衣片契合、縫接上的“衲針”,傳神而精妙,它鎖合的不是形與形的吻合,而是心際間情愫的流露,變幻無窮的形態與色彩,紋樣與刺繡,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彩蝶、蘭花、心形、如意等不同形態充分地展示出歷代女性的浪漫理想[3]。
1.4 裁片拼接設計
中國近代肚兜的裁片結構,是指樣式、造型、布局的組成形式與組合連接方式。作為身體的間接表現形式,在式樣上同樣書寫著浪漫與幻想,在展現身體、傾訴情感、渲泄性情等本質要求上,形式的多樣性、復合性充當著形象代言。它可分為單片式、復合式、象形式3大結構形態。
1.4.1 單片式
單片式指以一個幾何形態作為式樣的基本單元而構成款式。單片式憑借某一簡約的幾何形來遮(掩)前胸肚。單純、洗煉、簡潔是它的特色,它為后道裝飾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表現空間。在各種形態的單片式肚兜中,其尺寸的差異極大,以菱形為例,最大的有70~80 cm,最小的僅25 cm;長方形最長的有75 cm,最短的僅20 cm。
1.4.2 復合式
復合式指2個以上相同或不同幾何形組合成一個復合化的形態造型。它以形與形的相互連接、組合來豐富款式效果,產生變化、多元的復合效應。復合式的造型有前后相連與平面疊加兩大類型。
前后相連,指前片能遮掩胸部,后片覆蓋了背部,背部與前胸通過側縫與肩部相連接。而成年女性肚兜則主要通過肩部相連,孩童肚兜以胸側相連為主。
平面疊加,指僅在覆前胸的衣片上有2個以上不同的幾何形組合而成,形成不同的平面分割效果,為不同的裝飾處理提供變化的空間,豐富平面的效果。
1.4.3 象形式
象形式是中國近代肚兜較為常見的造型設計之一,造型設計是按照植、動物傳統圖騰的實際形態來進行仿生學設計,高度體現出一種富于浪漫而幻想的創作理念[4]。例如,虎符衣的仿生式結構造型,幽默神奇而充滿想象,合乎孩童們富有想象力的求新求變心理,在輕松詼諧中領略生活、表現生活,使肚兜造型因想象而豐富,具有理念與寄寓的生活因想象而斑斕。象形造型設計中常見的肚兜有元寶兜、虎形(符)衣、如意兜、蝙蝠衣、牛舌衣、葫蘆兜等,其象形的不同,內涵也各具差異[5]。
1.5 系結開闔設計
系結形式,指中國近代肚兜在穿著方式上具有的結構性規定。中國近代肚兜的不同造型結構產生了不同的穿著方式,歸納起來有3大主要穿著方式:系扎式、纏裹式、吊掛式。
1.5.1 系扎式
系扎式是最常見的穿著方式,以系帶、束帶、吊帶在不同方位的系繞、束扎來完成穿著行為。系扎的方位以后腰、前胸、胸側、后頸為主[6]。系帶分上下、左右2根或多根接合系扎及單根穿(串)過扣服抽扎2種方法。
系扎式的穿著方式是中國近代肚兜最具特色的結構方式,通過系扎的寬、窄、松、緊,達到既能適合不同的身體圍度,又起到對身體修形塑身的修飾作用[7]。
1.5.2 包纏式
包纏式與系扎式在穿著方式上異曲同工,包纏式通過對衣片的裹纏、包覆、裹繞來完成著裝行為。中國近代肚兜的包纏方式較為單純,僅在腰側一處作小面積的裹覆,不像外衣那樣有多重纏繞。在裹纏覆蓋之處一般內里釘有撳扣,以作固定,不另用腰帶束扎。
1.5.3 吊掛式
吊掛式是最便攜、最大膽放縱的穿著方法,以頸部套頭、線繩吊頸2種方式為主。它們除在頸部有一個吊掛(懸)的支點之外,其余胸、腰、背均沒有任何系扎與手扣羈。表1示出肚兜形制與系結方式之間的選擇關系。

表1 肚兜形制與系結方式
2.1 肚兜修復的原則
中國近代肚兜的成衣工藝在漫長的歷史傳承中,經過歷代婦女的潛心創造,工藝上精益求精,手法上不拘一格,從而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手工技藝特色。在傳承保護近代肚兜的同時,由于紡織品的纖維老化以及保護不當,就會造成破損現象[8],因此,必要的修補就顯得很重要。
在修補過程中要遵循的原則是為了恢復和長久保持肚兜原有的形制,使之得以繼續流傳下去,供后人研究與鑒賞。在修復肚兜過程中得到的經驗如下:首先要做到忠實于原肚兜的形制特征;其次,要使用有效的修復工藝和原材料相匹配的紡織材料;再次,修復過程中要做詳細的修復記錄筆記;最后要做到修舊如舊,包括材料相同、形制相同、工藝及針法相同。
2.2 傳統手工修復的針法技藝
2.2.1 跑針技藝
圖2示出跑針針法示意圖。跑針的步驟是從位置1處把手縫針插進至面料反面,再從面料正面位置2處刺出。重復以上步驟即可。
此針法在肚兜制作過程中使用率較高,一般用于2層或者多層面料的縫制,面料和襯料的縫制、單層或者多層面料打褶收皺等。由于跑針的縫線對面料紗線的牽扯力小,因此紗線在受到到外力產生移動時,不會被手縫縫線牢牢地固定死,還會有一定的余量周旋,這對修補內衣時防止紗線牽扯是非常有利的[9]。此針法主要用于固定縫口,拼接面料,為預先縫合處添加背部襯料織物等。
2.2.2 回針技藝
圖3為回針針法示意圖。回針針法是先從右邊向左邊縫合,在位置1將針穿出至面料正面,慢慢再向右邊移動,當移動到位置2時,把手縫針插到面料的反面,再接著運針大約有1個針腳長至位置3,然后從面料正面出針。最后再返回至位置1,穿針至反面。如此反復,即為回針。
此針法的針腳互相連接,正面類似縫紉機機縫的針跡,反面針跡相互重疊,其線跡總長度為正面的2倍。回針針法具有較好的穩定性能,縫制過的面料很難出現滑動的現象。此針法主要用于固定縫口或用于2層面料的縫合以及面料的拼接等。
2.2.3 鋪針技藝
圖4為鋪針針法示意圖。鋪針步驟是將針從位置1刺出到面料正面,移動縫針要按經向或緯向去做,針角相距較長,到位置2處從反面刺出。然后在長線跡的一側的反面將針(位置3)穿刺到面料正面,使得縫線壓住長的線跡(與其垂直),在另一側(位置4)將針刺入面料反面。按以上方法重復縫合垂直的短針,以固定長的線跡。如果需要縫多排鋪針,注意使每排線跡的起點和終點錯開,處于不同的位置。
該針法是牢固縫合某個部位的較好的一種針法,鋪針的多排使用可穩定并較柔地保護所修復的肚兜的部位,并且能與保存較好的部位融為一體。用于破洞和裂縫部位的修復,肚兜破損部位與背襯材料的修復,作用是將松散的紗線固定于背襯織物。
2.2.4 魚骨針技藝
圖5示出魚骨針針法示意圖。圖中從左向右縫,在位置1處將針穿至織物正面,向右上方運針,在位置2處將針插入至織物反面,然后縫針向左稍稍移動,在位置3處將針穿至正面,繼續向右下方移動,在位置4處將針穿至反面。如此反復操作。
此針法正面的線跡較長,而反面線跡很短且稀疏,要用于卷邊縫,加固部位與背襯材料的縫合等。
2.2.5 交叉針技藝
圖6所示為交叉針針法。從右向左縫,在位置1處將針拔出到織物正面,向左移動至織物的邊緣位置2,從反面穿針至正面位置3處,使縫線包繞住織物。如此將所需縫的區域全部縫好,再從相反方向按上述方法縫制,使針角相互交叉。
此針法用于固定織物邊緣時,可將織物松散的紗線較好地固定。
2.2.6 毛氈針技藝
圖7為毛氈針針法示意圖。圖中毛氈針針法從左向右縫,在位置1將針穿出至正面,向右移動,在位置2將針插入織物至反面,朝織物邊緣的位置3方向運針,使縫線壓在針下面后,將針引出。如此反復。
此針法主要用于衩口的固定,經線的固定,邊緣的加固等。
2.2.7 帶針技藝
圖8為帶針針法示意圖。圖中帶針針法在位置1處將針從反面穿出至正面,沿斜向使針從兩片織物的縫隙中穿入,在另一塊織物的位置2處由反面穿到正面,位置2要高于位置1。然后再返回到相對的織物,依次縫合。如此反復,縫線始終交替穿叉于待修復裂縫的2片織物之間。
正反兩面針跡相同,類似于機縫的平縫針,可將2塊織物在同一平面對接,此針法主要用于裂縫縫合,拼接織物等。
2.2.8 絎縫針技藝
圖9為絎縫針針法示意圖。絎縫針針法從右向左縫,在位置1處將針插入織物背面,再從位置2處引出至正面,每個針腳的長度均在半英寸以上。是一種臨時固定織物的針法,此針法用于2層或多層織物的縫合。該針法與跑針類似,只是針腳較跑針長,主要用于局部處添加背襯織物,暫時縫合等。
2.2.9 繚針技藝
圖10為繚針針法示意圖。繚針針法由右至左縫,從上層織物的位置1處將針穿至正面,輕輕向左移動縫針至下層織物的位置2處。穿過幾根紗線后,由位置3處從反面穿出至正面。向上移至上層織物的位置4處,將針插入到兩層織物之間,移動至位置5處。從正面引出縫針,開始下一個循環。重復以上的步驟,即為繚針。由于該針法的縫線在折疊的2層織物間滑動,所以針跡幾乎看不見。可用于織物卷邊的固定或2塊卷邊織物的水平連接。
2.2.10 其 他
除了以上所述的在肚兜工藝中常用的針法外,還有部分偶爾需要用到的針法,如暗針、對角針、卷邊針、包縫針、對接縫針等等。
3.1 樣本選取
圖11示出修復前后清末肚兜的外觀。修復前其袖窿邊緣嚴重破損,極大地影響其觀瞻性。
3.2 制定修復方案
1)形制確認。首先觀察肚兜的形制,它的款型是屬于T形與長方形,系結方式是以單側系扎式+套頭式相結合。
2)去污。采用物理方法去除衣物表面的污漬和長期存留在表面的空氣中的沉淀物。
3)方案確定。徹底清潔后研究其破損處的工藝特點和紋樣風格。修復位置有2處,一處位于袖窿與側縫拐彎處,一處位于肩線與袖窿拐彎處。前者破損嚴重,后者相對較輕。2個位置鑲邊與滾邊都有破損,找到相同的絲帶和色布備用。
3.3 修復技術路線
1)物理清除。現將其邊緣脫落的滾邊和鑲邊殘布,用剪刀小心將殘布與紗線清除干凈,稍大布塊應預留待用。
2)加固。根據修復原則,配以仿古紗線,用手針按其原先組織結構,現固定殘次裁片,逐一恢復其原先位置。
3)手針修復。由于破損部位集中在鑲邊與滾邊處,所以在修復時主要采用跑針與鋪針,也用帶針修復裂縫處。修復時,先在破損部位放上備好的織物補料,選擇手工針法,手針穿上相同材質、相同色澤的縫線,先用跑針按照布邊原始縫線痕跡固定。然后用鋪針沿著固定之后的布邊縫一周。最后將刮脫的紗線用跑針再固定[10]。
4)復原。剪除多余線頭,再用蒸汽熨斗小心把修復處燙平,冷卻后定型,外觀如新,如圖11(b)所示的修復效果。
3.4 修復評估
首先,可以看到修復后的肚兜,變形性褶皺回歸平復,紗線脫落被加固,縫線炸開處重新平整,原破損缺少處有效地得到保護處理;其次,利用手工針法進行的物理加固與修復具有再處理性;再次,采用手工針法修復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更好地再現肚兜原有的歷史原貌。
在男耕女織的農耕社會里,肚兜是以家庭作坊式的女紅方式來傳承的,它屬于傳統手工技藝的典型代表。隨著現代文明與社會的發展,肚兜的革新和演變,傳統的手工藝已漸行漸遠,取而代之是現代化機器流水線生產方式。其產品很難體察到個性化情感的傾注,只是千篇一律的工業產品模式。民間傳統服飾選修課利用節假日期間,老師帶領學生去實際采風。在鄉村能遇到純手工制作肚兜的,能原汁原味地講解肚兜的形制與寓意的大都是當地70歲乃至是80~90歲的老人。而年輕一代會制作肚兜這種原汁原味傳統手工針線活的卻很少。即傳統肚兜這類民間手工藝已經處于消亡的邊緣,因此,需要對其進行記錄、傳承和修復保護。通過對肚兜的形制及其傳統手工針法技藝的分析,旨在保留純正的中式傳統肚兜的文化制作精髓。肚兜作為中國的傳統內衣形式,它不僅是造型唯美,更是充滿著靈性的藝術品和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讓年輕一代了解它的文化意涵和傳統手工藝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1] 潘建華.云縷心衣[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56-60. PAN Jianhua. Cloud Wisp Vest[M].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05: 56-60.
[2] 湯婕妤. 清代肚兜紋樣[J]. 藝苑, 2012(3):99-100. TANG Jieyu. The Qing Dynasty bellyband pattern[J]. Art Gallery, 2012(3):99-100.
[3] 王虹. 陜西刺繡肚兜[J]. 上海工藝美術, 2005(6):94-95. WANG Hong. Shaanxi embroidery bellyband[J]. Shanghai Arts and Crafts, 2005(6):94-95.
[4] 潘建華.女紅[M].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9:112-116. PAN Jianhua. Sewing[M]. Beijing: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09:112-116.
[5] 王群山. 近代漢民族肚兜紋飾芻議[J].飾,2004(4):40-42. WANG Qunshan.My humble opinion in modern Chinese bellyband ornamentation[J].Qmaments,2004(4): 40-42.
[6] 黃強. 中國內衣史[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8: 116-120. HUANG Qiang. Chinese Underwear History[M].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 2008: 116-120.
[7] 蘇潔. 析肚兜之東風西漸[J]. 武漢科技學院學報, 2005(2): 9-11. SU Jie. Analysis the East West of bellyband[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5(2): 9-11.
[8]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保護技術手冊[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9: 90-93. The department of museum and social cultural relics of the State Bureau of Cultural Relics. The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Technology Handbook of Museum Textile[M].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 2009: 90-93.
[9] 周丹. 當代肚兜服飾的演變研究[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47-50. ZHOU Dan.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contemporary bellyband[D]. Changsha: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1:47-50.
[10] 亓延. 近代齊魯民間大襟服裝的技藝及民俗文化[J]. 紡織學報, 2010,31(11):116-121. QI Yan. Art and folk culture of modern Qilu folk Dajin clothing[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10,31(11):116-121.
Modern folk bellyband shape and manual repairing stitch
XU Pingshan1, ZHANG Jingqiong2, ZENG Xianfeng1, YUAN Jinlong3
(1.Anhui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Hefei,Anhui230051,China; 2.JiangnanUniversity,Wuxi,Jiangsu214122,China; 3.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Hefei,Anhui230036,China)
10.13475/j.fzxb.20150102206
2015-01-12
2015-08-28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項目 (SK2014A280)
許平山(1970—),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服飾文化與服裝技術。E-mail: 624989981@qq.com。
TS 941.1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