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廣曉
(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 重癥醫學科, 海南 海口, 570102)
?
兩種動脈穿刺路徑對行急診PCI患者的護理效果
孫廣曉
(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 重癥醫學科, 海南 海口, 570102)
摘要:目的探討急診PCI患者兩種動脈穿刺路徑并發癥的護理措施。方法選擇本科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136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觀察組68例患者采用經橈動脈穿刺路徑,而對照組68例患者采用經股動脈入路穿刺,對2組患者進行相應的護理措施,比較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及SDS和SAS評分變化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迷走反射、穿刺部位血腫的發生率分別為10.3%和7.4%,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患者的心率和血壓較對照組均未出現顯著下降(P<0.05); 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用橈動脈入路和股動脈入路均可能出現并發癥,但橈動脈入路術患者較少出現迷走反射和穿刺部位血腫以及焦慮抑郁等情緒。
關鍵詞:PCI術; 橈動脈; 股動脈; 并發癥; 護理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是治療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主要采用機械措施使閉塞的冠脈重新開放,從而恢復冠脈血流[1]。目前,臨床上對PCI治療的常用動脈穿刺路徑主要包括橈動脈入路和股動脈入路,此兩種入路均會出現一定的并發癥,而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減少患者術后不適合并發癥的發生是護理工作的重點內容[2-3]。本研究選擇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136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兩種動脈穿刺路徑并發癥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2012年10月來本科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136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術前冠狀動脈造影進行了確診。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68例患者實施經橈動脈入路穿刺,男39例,女29例,年齡32~83歲,平均年齡(69.0±11.3)歲。伴隨高血壓27例,糖尿病31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41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7例,下壁心肌梗死39例,前壁心肌梗死29例。對照組68例患者實施經股動脈入路穿刺,男33例,女35例,年齡31~88歲,平均年齡(67.4±12.7)歲。伴隨高血壓28例,糖尿病26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43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5例,下壁心肌梗死37例,前壁心肌梗死21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伴隨疾病等一般資料基本相當,組間無差異(P>0.05)。
1.2護理方法
1.2.1迷走神經反射護理:迷走神經反射是嚴重的拔管并發癥,患者拔管前,相關醫護人員需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況,對患者的心理進行護理安慰,同時在拔管時,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措施,合理安排搶救措施及藥物,盡可能消除各種突發因素,耐心聽取患者傾訴,注意患者有無心率減慢等不良體征出現[4-5]。
1.2.2穿刺部位血腫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拔管后,醫護人員要仔細了解有無出現手指青紫以及浮腫等現象,若發現上述癥狀可適當調整包扎的松緊度。對照組患者由于采取了粗大的股動脈,術后要求包扎2 h以上,穿刺部位血腫可能由包扎不當引起,一旦出現血腫,則發展迅速,因此,在護理措施上要盡可能做到及早發現和處理,在處理加壓包扎時,須詳細檢查,保證包扎有效[6]。
1.2.3不良情緒護理: PCI患者在治療的同時伴隨較多并發癥,心理傷害較大。對于患者采取心理疏導護理,就顯得非常重要。此時,醫護人員要認真聆聽患者的痛苦。對內心脆弱以及十分恐慌的患者,多介紹相關治療成功的案例,讓患者打消顧慮,從而增強患者戰勝病魔的信心,讓患者保持一個愉悅的心情進行治療[7-8]。
1.2.4心律失常及血管栓塞護理:醫護人員如果在患者手術后發現其發生胸部疼痛以及心電圖顯示ST段顯著抬高,這預示著可能為血管閉塞情況,需立即進行相關手術,同時向冠狀動脈內注射硝酸甘油等解痙藥物等[9]。患者的血栓形成時間主要發生在術后半個月內,因此在這段時間,醫護人員應加強患者的血栓護理措施,實施心電監護,密切注意患者的心電圖ST-T的指標變化,詳細詢問患者有無胸悶以及胸痛情況,叮囑患者按時按量服用相關抗血栓生成藥物[10]。
1.3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迷走反射后5 min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并對2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進行比較分析。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采用t檢驗、χ2檢驗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2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迷走反射、穿刺部位血腫的發生率分別為10.3%和7.4%, 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并發癥指標比較 [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2組患者迷走反射后5 min生命體征比較
迷走反射后5 min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觀察組患者的心率和血壓均未出現顯著下降,而對照組心率和血壓則顯著降低, 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發生迷走反射后5 min生命體征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32組患者SAS、SDS評分結果比較
治療前, 2組患者的 SAS、SDS評分基本相當,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而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3討論
隨著介入治療技術不斷發展,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已作為改善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主要治療手段。對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早期治療首要措施為開通患者的梗死部位的血管,極力挽救心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治療冠心病的重要措施。雖然,PCI治療冠心病療效確切,但是不可避免出現相關并發癥[11]。因此,護理工作中應針對不同入路進行相應的護理,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經股動脈入路的PCI術,因為動脈管道腔空間較大,因此置管較為容易,但是術后需要患者絕對臥床,影響患者的運動和肢體行動,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早期鍛煉[12]。而經橈動脈入路的PCI術,雖然血管相對較細、置管較難,但由于橈動脈位置較淺,因此并發癥發生率相對降低,且不會較大程度影響患者的術后生活,減少了患者臥床時間,有利于患者早期出院[13]。但是,橈動脈入路易出現血管痙攣,導致血管閉塞,并誘發嚴重的并發癥。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迷走反射和穿刺部位血腫的發生率分別為10.3%和7.4%, 均低于對照組患者,且觀察組患者術后焦慮抑郁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患者,這是由于股動脈入路患者出現迷走神經反射時,通過加強心理護理和心電監護,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一旦發生迷走神經反射,則及時告知醫生進行相應處理。觀察組患者在發生迷走神經反射后5 min,其心率恢復正常,表明了有效護理對維持患者正常的生命體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4]。此外,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同時,也為患者詳細解釋冠心病的自然過程,消除患者的焦慮[15]。

表3 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SDS評分結果比較
與護理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綜上所述,采用橈動脈入路和股動脈入路的PCI術均可能出現并發癥,其中,橈動脈入路術患者較少出現迷走反射和穿刺部位血腫以及焦慮抑郁等情緒,橈動脈入路術有利于護理措施的實施。針對性護理可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是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參考文獻
[1]梁首勤, 王茜, 銀艷. 兩種穿刺途徑行冠心病PCI術后24 h觀察及護理[J]. 護理進修雜志, 2010, 25(16): 1492-1493.
[2]Thiele H, Hildebrand L, Schirdewahn C, et al. Impact of high-dose N-acetylcysteine versus placebo on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and 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jury in unselected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0, 55(20): 2201-2209.
[3]徐雯, 王楠, 陶丹. 全程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療患者的應用效果評價[J]. 健康研究, 2014, 34(3): 349-351.
[4]高云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的效果評價[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1, 27(33): 17-18.
[5]陳璐, 陳湘玉.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綠色通道護理路徑的研究進展[J]. 護理研究, 2012, 6(1): 9-11.
[6]馮春微, 曾艷. 急救臨床路徑在急診PCI 治療中的應用[J]. 海南醫學, 2012, 23 (18): 151-152.
[7]鄒慕蔚.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的護理體會[J]. 中國傷殘醫學, 2014, 22(8): 222-223.
[8]王艷華, 陳麗君, 王晨艷, 等. 臨床護理路徑在急癥PCI術患者中的應用[J]. 濱州醫學院學報, 2014, 37(1): 77-78.
[9]張芳蓉, 蔣艷榮, 倪雅蘭, 等. PCI術后并發焦慮抑郁的護理干預效果[J]. 現代臨床醫學, 2014, 40(1): 65-66.
[10]于平平, 肖湘成, 王磊, 等. 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急診冠脈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 醫學臨床研究, 2013, 30(2): 407-408.
[11]黃海英, 賴桂鳳, 覃艷, 等. 優化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冠脈綜合征緊急 PCI術患者的應用研究[J]. 吉林醫學, 2014, 35(5): 1058-1059.
[12]陸夏凱, 黃海英, 林松, 等. 急救護理路徑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急診PCI綠色通道中的效果觀察[J]. 廣西醫學, 2013, 35 (3): 365-367.
[13]劉君. 護理路徑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急診PCI救治中的應用[J]. 遼寧醫學院學報, 2014, 35(1): 86-88.
[14]Meng Kang, Lü Shu-zheng, Zhu Hua-gang, et al. Use of tailored loading-dose clopidogrel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electe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based on adenosine diphosphate-mediated platelet aggregation [J]. Chin Med J, 2010, 123(24): 3578-3582.
[15]張傳蓮, 范秀珍. 早期康復護理對AMI患者急診PCI后血流動力學影響及臨床意義分析[J]. 護士進修雜志, 2012, 27 (18): 1682-1684.
Nursing effect comparison between two kinds of arterial puncture path in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PCI
SUN Guangxiao
(DepartmentofCriticalCareMedicine,TheAffiliatedHospitalofHainanMedical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0102)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nursing interventions for complications in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PCI by two kinds of arterial puncture path. MethodsA total of 136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PCI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6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radial artery puncture path,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emoral artery punctures approach. Scores of SDS and SAS as well as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The incidence rates of vagal reflex and the puncture site hematoma were 10.3% and 7.4%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cores of SAS, SD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radial artery and femoral artery approach may have complications, but patients with radial artery have less vagal reflex and hematoma at the puncture site and emotions such a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KEYWORDS:PCI; radial artery; femoral artery; complications; nursing
中圖分類號:R 47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8-061-03
DOI:10.7619/jcmp.201608019
收稿日期:201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