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萍
【摘 要】當下已進入“微時代”,自然“微課”也應運而生。本文僅圍繞此問題做一定程度的論述。
【關鍵詞】微時代;微課;教育
如今,每天的生活如果不發個微博、微信,不看個微電影,不讀個微小說,你就不好意思說自己生活在21世紀。我們已經漸漸進入“微時代”。
1 “微時代”時期,生產和生活方式所產生的重大變化
生活中:晚上帶著家人去吃飯,拿出手機點擊附近餐廳,吃飯的時候,哪個好吃就拍個照,放到微博或朋友圈,曬一曬。吃完飯,再到網上購物,不用現金,不用排隊,更不用拎東西……這些是在20年前我們簡直都不敢想象的事情,但是20年后的今天我們已經不足為奇了!
政壇上:奧巴馬,一個沒有任何關系和背景,而且還是黑人,不僅當選了總統,還是美國有史以來唯一沒有拿政府選舉經費的人,當他的競爭對手到處演講和做電視訪談時,他卻建起一個網站,利用互聯網24小時不間斷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同時買斷了互聯網上大部分的關鍵詞,美國網民無論你在互聯網上搜索什么,都能看到一個年輕人的政治宣言,你想不認識他都不行,使得奧巴馬家喻戶曉。當他的競爭對手把選舉經費都花完時,他卻通過網絡拿到了無數的贊助,不花政府一分錢,反而還賺了錢,這樣的人,你不選他,你選誰?
互聯網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將給人類帶來全新的生活方式,不要說停止學習了,就是慢一點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
2 “微時代”時期的教育革命
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極其深遠,甚至帶來的是顛覆性的改變。網絡寬帶技術發展,終端多樣。基于“無線網絡+手持終端學校”的移動教學方法已開始實踐。
2013年底,《應用新技術改進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學展望報告(2013-2018)》(以下簡稱《2013技術展望》)[1]正式發布,旨在展望今后5年新技術對科技教育的教與學方式將產生的影響與挑戰。
近期發展階段(12個月內),學習分析、移動學習和在線學習將盛行;
中期發展階段(2到3年內),3D打印技術、游戲與游戲化、沉浸式學習環境和可穿戴技術將得到廣泛應用;
遠期發展階段(4到5年內),柔性顯示、物聯網、機器學習、虛擬助手將閃亮登場。
教育將繼經濟學之后,不再是一個靠理念和經驗傳承的社會科學和道德良心的學科,大數據時代的教育,將變成一門實實在在的實證科學。
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多數教師的信息化水平還不高,少數走在前列的教師對新技術的應用還僅僅只是在課堂上使用PPT,我們絕大多數的教師依然沿用著工業化時代的教學方法,教著工業化時代的教學內容,更有甚者,還有一些教師幾十年如一日地用同一個教案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學生。
工業化流水線“生產”出的畢業生“同質化”問題極其嚴重,他們不能適應社會和企業的需要。學生找工作困難,甚至“畢業即失業”,企業對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越來越不滿意,要支付高額的成本再度培養應屆畢業生上崗。用華中師范大學校長的話說:“我們的身子已經被拖進了信息化社會,但我們的大腦,即教育還是在工業時代。”這種時空錯位導致了傳統的教育模式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中國亟需一種個性化、差異化的新教育模式。一場教育革命呼之欲出。
“這場教育革命,誰將受到最大的沖擊?這場革命首先是撲向我們的老師。”[2]正如《大數據》作者、信息技術管理專家涂子沛所說,新教育革命很可能就是要“革傳統教師的命”。
3 “微時代”時期的教育產物——“微課”
3.1 什么是微課
10分鐘以內,有明確教學目標、聚焦一個知識點或技能點,經過完整教學設計的數字化小課程就是“微課”[3]。
20世紀90年代,當“Learning Objects”(學習對象)概念傳入中國,引起教育技術學者們的關注和積極探索,在此基礎上,微視頻在教學中的應用逐漸成為潮流。2011年,廣東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鐵生,最早在中國提出了微課的概念,并且開始組織佛山市最早的微課大賽。在他的堅持和推動下,2012年9月“全國首屆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展演會”召開,在會上,他向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力推“微課”,促成了教育部對開展微課教學的重視[4]。
3.2 微課的組成要素
微課的組成要素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活動、教學評價。微課程包含完整的教學設計[5]。
跟完整的課程一樣,“微課”也得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活動、教學評價這些過程。又跟45分鐘課堂不同的是:“微課”只是其一部分,即“微課”只是一個知識點,一個問題的教學。換句話說,“微課”只是教學中的一個片段,一個切片而已,不能等同于完整的課程。
“微課”適當的設計教學活動,不管是主觀問題還是客觀問題,都能給學生很直觀的思考,并且,恰當的教學活動,還能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3 微課的主要特點
微課的主要特點是:容量小、時間短、基元化、自足性、易傳播[6]。
“小”有兩方面含義:一是,指微課文件的容量小;二是,指微課的選題小,時間短,所以微課不可能像以往的課堂視頻一樣講授一個完整的單元,只能是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某個學習環節進行講解。
“易傳播”是指我們制作的微課,不光可以給我們的學生學習,還可以發布到網絡上給別的學生老師學習、觀摩。所以我們制作的微課都是以視頻的格式保存,上傳、復制等都是比較容易。
3.4 怎樣制作微課
1)選題。選題的好壞決定微課的前途。選題我們可以從重點、難點和易錯點中選。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不必再制作程微課。
2)設計。就像寫教案一樣,我們可以先設計一下微課的流程:設計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等。
3)制作過程。制作微課有以下這幾種方法:A、動畫類。這類微課制作是需要很高的信息技術水平的。B、PPT+錄屏軟件類。這類微課的制作稍簡單些。先制作一個關于本次微課的PPT課件,然后運用錄屏軟件,加上配音,錄下來,就是一個微課了。C、手機+白紙類。這類微課是最簡單 ,也是最方便的一種了,隨時隨地都能制作微課。利用隨身攜帶的手機里的錄像功能,加上白紙,就可以制作微課了。必須要注意的是,要錄像的范圍先在白紙上固定好,還得要用麥克風講話,這樣畫面和聲音都很清楚。
3.5 “微課”在教學中的作用與價值
3.5.1 微課以學生為中心,特別強調學習情境、資源、活動設計
微課程是以某一學習主題為核心組織起來的相關活動,因此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將技術整合到課程中去,而重要的是將已經脫離社會本體的學習活動回歸到真實的生活中,將人為的孤立起來的知識回歸到真實的生活中,將單一被動接受學習方式還原為豐富多彩的學習方式。
3.5.2 微課程可以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平臺
微課程一直以來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動權,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可以完全離開教師的指導進行探究。事實上,在微課程的整合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內容呈現者,學習幫助者及課程設計者等多重角色,微課程的設計、制作,“翻轉課堂”上的解疑答惑等等這些過程,教師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微課程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有效的學習平臺。
3.5.3 微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可操作性、實踐性
微課程以知識點為核心,課程資源中可以使用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是具有利于學生學習的一種資源形式。
“對教師而言,微課將革新傳統的教學與教研方式,突破教師傳統的聽評課模式,教師的電子備課、課堂教學和課后反思的資源應用將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7]
見微知著,“微”是一種態度,世界的改變不是因為少數人做了很多,而是每個人都做了一點點。在“微時代”的今天,微課或許將成為觸動未來教育變革的那一根教鞭。
【參考文獻】
[1]應用新技術改進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學展望報告(2013-2018)[R].
[2]涂子沛.大數據[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7.
[3]祝智庭,等.教育變革中的技術力量[J].中國電化教育,2014(1).
[4][5][6][7]胡鐵生是“微課”最早提出者,向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推薦,促成教育部對“微課”的重視[Z].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