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會榮
【內容摘要】高中地理課堂的現狀不容樂觀,我們需要深入分析形成因素,采取切實措施,比如教師少講,學生多動,恰逢其時地引入“互聯網+”的思維,真正落實課程標準,才能提高實效性。
【關鍵詞】地理課堂 實效性 學生資源開發
高中地理相對于初中而言,學和教的難度均相對較大,它會牽涉到諸多地理概念、地理理論和地理計算,這就在客觀上要求地理教師必須更加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高中地理課堂實效性偏低的原因分析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高中地理課堂出現了不小的變化,但總體上看還存在諸多問題:
1.教師講得多,學生活動得少
地理學科組織學生活動并不容易,地理原理和地理現象往往需要實驗、考察或求證,比如,大氣環流、時區時間的變化、宇宙星系、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等,需要學生親自動手演繹,才能加深感知和理解。再比如地圖、等高線的繪制等,需要學生動手操作,才能形成更加直觀的印象。而這些實踐性很強的地理學習行為耗費精力和時間,對于學習緊張的高中生而言,自然比較困難,于是,教師也就順應這一現狀,一切代勞了,這當然不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有效性。
2.教師本本主義泛濫,課程資源開發不夠
“互聯網+”的時代不可抗拒地影響著我們,而我們的教學思維還停留在傳統講授式的教學形式上,這對于新時代的高中生而言極不公平。課程資源幾乎沒有得到開發,課程學習的內容絕大多數來自于現成的書本教材,這就造成了學生的地理視野褊狹,課堂的立體緯度不夠的現象。
3.入學學情不容樂觀,制約了高中階段的學習
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基本技能缺失,學習興趣普遍較低。義務教育階段從總體上看,學校對于地理學科的重視程度遠遠比不上其他中考科目,客觀上造成了學生的地理基礎薄弱的事實。
4.人文情懷欠缺,地理教學的使命感不強
地理教學的精髓并不在于傳授地理知識,而是在引領學生習得地理技能,形成地理觀念,“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沒有這種使命感,地理教學就只能教教材了,否則就不能深度喚起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二、提高高中地理課堂實效性的措施
提高高中地理課堂實效性,不妨采取以下兩種主要措施:
1.教師少講,學生多動
“新課改下的地理教材有一個突出特點,即以結合實際的案例為載體、以活動為主要方式,帶動知識學習和技能培養,把地理知識學習和地理技能培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案例應用于教學充分體現高中地理學科的應用性特點,更可以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知識遷移及學以致用的能力。”既然教材精心設計了這些案例、活動,我們就應該不折不扣地帶領學生去體驗,讓他們在體驗中真切感知地理現象,形成地理觀念。
比如,在教學“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內容時,筆者為了落實教材中的“以本地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變化為主題,分組開展研究性學習,交流學習成果”的“活動建議”,即讓學生分組實地考察城市建設和工農業規劃分布情況,搜集多方面資料,并且利用智能手機拍攝了多組照片和典型視頻,使學生了解了當地的河道經濟、礦業發展、農田保護、交通布局等多方面的第一手資料。正是因為學生充分動起來,獲得了大量的感性知識,才會順理成章地產生了諸多地理理念,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認識到自然環境中某個自然要素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課堂交流也自然就異彩紛呈了。
除此之外,學生多動還指更多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彰顯學習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講述地理現象,展示地理感知,交流地理觀念,甚至分工梳理、講解地理知識。學習是學習者自身的體驗和創造的過程,學生動起來才是真正的學習,更何況地理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
2.堅守傳統,不斷創新
地理教學自有其本身的規律,從地理現象的感知到地理理念的形成和地理技能的習得,總得有一個必然體驗的經歷過程,這一點不容更改,但是體驗的形式可以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大可不必囿于既有形式?!盎ヂ摼W+”的時代無疑也深度影響教育。地理教學同樣也要接納互聯網思維,師生合作,享受互聯網帶來的巨大便利,以幾何倍數的速度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所以,課程標準倡導教師要“注重信息技術在地理課程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于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
利用網絡微課、微視頻及各種文檔、圖片等資源,不斷拓展學生視野,就能形成教和學的豐富內容及手段。
增強地理課堂的實效性的舉措當然不止以上兩種。我們只要客觀看待當前的地理課堂現狀,尋找到其中的原因,針對性地采取適當的措施,就能切實提高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S]. 2011.
[2] 蘇玉蘭. 高中地理新課程實施現狀與對策探析[J]. 新課程學習·中,2011(08).
[3] 練玉平. 高中地理教學如何處理新課改中的“新”內容[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5(10).
(作者單位:寧夏固原市回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