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琳
在大眾眼中,他們有神奇的能力,能讓普通人爆發出驚人的潛能,讓心靈受創者從此痊愈,讓當事人進入未能想象的時空。
繞過意識的防線
在陸月明看來,只要照臺詞念,注意語氣、語速、切入時機,普通人也有三至五成的機會將人催眠,但這只能稱為表演,跟臨床催眠治療是兩回事。
30歲的曉蕓想改善家里的經濟條件,卻沒有找工作的勇氣,因此求助催眠師。
“我進一步詢問她和家人的關系,原來在12歲那年,母親第一次指責她,‘長這么大還蹭家里,你有什么用。之后她每次犯錯誤,母親都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以至于她總覺得自己外表不標致,干活不利索,怕找工作被人嫌棄。”
用傳統的心理治療方法,請母親到診所和曉蕓對質,問清楚她當年說這句話的背景和意味,效果是最好的。可惜三年前她母親去世了。陸月明只能用催眠把她帶回12歲。
“你和媽媽發生爭吵的時候,她說過什么話……再看清楚一點,當時媽媽說這句話時,她在做些什么,家里的環境怎么樣,燈光昏暗嗎……”然后,陸月明幫她重砌回憶:當時看到燈光昏暗,可能意味著家里條件很艱苦,母親可能受氣才說這句話,久而久之成了口頭禪。同時她會將正向暗示語植入到患者潛意識里:“媽媽當時這樣說,可能由于你的年紀還小。你現在長大了,也有可愛的寶寶,可以照顧好老公和孩子,按媽媽的標準,今天的你是有用的。”
兩次咨詢,四小時的催眠,曉蕓的治療還沒有結束,接下來,陸月明還要根據她目前好轉的狀態,繼續催眠,鞏固剛建立的自信心。這種催眠技術稱為“時空回溯”,將案主年齡倒退到小時候,回到心靈創傷出現的場面。
倫理之爭
“你一進門,就已經被我催眠了。”陸月明解釋,其實診室里所有布置,都是她精心設計的。
“比如我的書架上有一本書叫做《跟我一起無病到老》,另一本叫《跟自己調情:身體語象和性愛成長》。我講話時手一揮,正好指向那里,病人順著看去時就會發現,原來有本書和我說的主題一樣。”
陸月明遇到的案例多數都是兩性關系出現問題而來求助的。陳志便是個典型的例子。50出頭,收入僅能保證三餐飽腹,沒有老婆,也從沒交過女朋友。他忐忑不安地上門尋求心理輔導,并且帶著一個難以啟齒的理由——從沒和女性親密接觸過。
“那很簡單啊,你去一次紅燈區就好了。”陸月明大膽建議(香港公娼是合法的)。
“不,這樣不行的。”陳志連忙擺手,從小接受的教育警告他:嫖妓等于墮落。
陸月明想到了另一種方法:在催眠狀態中,幻想自己跟女性產生親密關系。陳志同意了。
這樣的治療手段,讓陸月明受到同行質疑沒有底線,“怎么可以在催眠狀態,帶案主嫖妓呢?”
至于催眠帶來多大效用,她也拿不準。療程結束一段時間后,陳志曾主動打電話聯系陸月明,表示那次催眠對他的幫助很大。之后,陸月明再也沒有聽說陳志的消息。不主動聯系受助人,是催眠師的專業守則。
神秘的灰色地帶
在美國,催眠師是一項獨立的職業,1973年由約翰·卡帕博士寫入美國聯邦職業法典。在美國心理學會的官網上,社會心理催眠學會位于54個專業分會的第28位。然而,這個新鮮事物在中國還算不上一個職業。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認可的職業目錄里,是找不到“催眠師”這項職業名稱的,也沒有從業資格認證查詢渠道。
陸月明走上催眠師的道路很偶然。在番禺祈福醫院實習時,眼看許多癌癥病人心理受到折磨,無法排解,讓她開始尋找方法。
她在網上查找到許多用催眠減輕患者病痛的案例,于是下定決心報讀了催眠課程。如今,有些朋友因為她的職業,會有意無意地疏遠,因為她“太懂人心”。
國內不同催眠培訓課的價格相差頗大。比如馬博士親授的五天美式催眠治療師初級培訓課程,報價超過2萬元,不包食宿。但客服坦言:“這門課程確實貴,但很火熱,很多人提前一兩年報名,也未必報得上。”
另一門由“國際催眠大師”授課的30課時培訓班,費用在5000元上下。課程結束后,另交認證費150美元,就能拿到催眠培訓國際證書,如美國催眠治療師學會頒發證書。
知情人士小李告訴我,只要老師擁有該認證資格,通過推薦后,交納工本費,基本就能收獲一本印刷精美的登記證,前面冠上“國際~世界~全球”等字眼,但國內心理行業并不承認。
在歐美國家,一對一的催眠服務,合600-1500元人民幣/小時的價格屬于合理范圍。而在中國,從業者少,愿意接受催眠的人也少,因此服務標價貴。
陸月明說,她的收費是1000港幣/次,整個療程下來,至少得花掉五六千港幣。這是普通工薪族難以承擔的,但她還是很難維持診所的日常開銷,只能跟人分租店面。她平均每月只能接到一兩個心理咨詢案子。前些年,陸月明考了注冊中醫師執照,開藥看病現在成了診療室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如果完全靠做催眠治療是很難賺錢的,只有開班授課才夠收入,香港一般少則幾千元一人,多則幾萬元,但是我不想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