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愛玲
如何去機關化、與基層和群眾更好地結合,同時加強輿論引導工作和包括創業就業在內的實際工作,這兩點是此輪共青團改革的頂層設計的著力點。
4月20日,共青團中央召開機關改革動員會,部署團中央直屬機關深化改革工作。動員會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遵照中央關于共青團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團中央機關改革工作。
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秦宜智強調,要解決好“為什么改”的問題,深刻理解團中央機關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有序有力推進直屬機關改革,為全團作好示范、當好表率。
早前的4月18日,團中央召開常委擴大會議,研究落實改革方案的有關部署,以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和去除“四個化”為根本目標。在中央去年作出包括共青團在內的群團組織改革要求,并在幾個地方進行試點后,團中央也開始了實質性的改革。
團中央直屬機關改革是共青團整體改革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這標志著本輪團系統改革進入全面展開階段。
2015年被認為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群團組織改革元年。
2015年2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對于加強和改進群團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文件如此描述:我國發展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黨面臨的挑戰和考驗前所未有。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必須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最大限度把人民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打造抵御國內外敵對勢力干擾破壞和“顏色革命”的銅墻鐵壁,夯實黨執政治國的群眾基礎。
文件提出,新形勢下,群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改進提高,不能停滯不前。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許多不適應的問題”中,很重要的一條是:有的群團組織工作和活動方式單一,進取意識和創新精神不強,存在機關化、脫離群眾現象。
2015年7月,中央召開了黨的群團工作會議,政治局七常委出席,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論述了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群團工作目標和要求。在會議的推動下,月底,重慶和上海市被確定為全國群團改革試點地方之一。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上海和重慶兩市群團改革試點方案。按照中央的要求,要力爭通過一年試點,有效破解當地群團組織和群團工作中存在的“四個化”現象(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基層基礎薄弱以及網上工作薄弱等突出問題,重點是在改革組織設置、管理模式、工作方式和干部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取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另一大關注焦點是中紀委的巡視報告。中紀委巡視組是在群團工作會議3個多月后的2015年10月30日進駐團中央、進行專項巡視的。今年2月2日,巡視發現的問題反饋給了團中央。
這份巡視報告陳述的措辭相當犀利,陳述的問題直指要害:黨的領導弱化,學習傳達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不夠深入,結合實際工作貫徹落實不夠,有的干部誤讀誤解;黨建工作薄弱,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全面從嚴治黨不力,執行干部選拔任用制度規定不嚴,對直屬單位監管不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到改革的內容:改革創新行動不堅決、措施不具體,對下指導不及時,“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問題仍然存在,“有的團干部存在等靠觀望思想”,“團中央書記處還沒有真正把自己擺進去”等。
“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問題仍然存在,這意味著,至少在之前已被批評過,并要求團中央解決。這還是工作作風方面的問題。而“黨的領導弱化,對群團工作會議的學習傳達沒有做到位”,則是相當體現對共青團“政治體檢”的力度,說是嚴肅的政治問題亦不為過。
其后,團中央明顯開始加快頂層設計和部署落實團中央改革的具體方案,并要求在年內完成團中央全委會、常委會改革和團中央機關機構設置及部分直屬單位整合工作。團中央書記處主要負責同志親赴上海、重慶等地調研指導。
4月25日,中紀委網站公布了共青團中央書記處近1.5萬字的關于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從具體例子到大的框架,事無巨細,并明確提出,到2018年底,基本完成直屬單位改革。
如何去機關化、與基層和群眾更好地結合,同時加強輿論引導工作和包括創業就業在內的實際工作,這兩點是此輪共青團改革的頂層設計的著力點。
共青團目前的組織結構形態被認為呈“倒金字塔型”,基層基礎薄弱,上層機關繁復,管理模式則習慣于自上而下、行政化、科層化;代表等人選存在“重精英輕草根”、追求“高大上”的現象,廣泛性和代表性不足,基層團干部、團員比例過低。
按照團中央的部署,“改什么“將被細化為至少7個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為增強團的廣泛性和代表性,保證團中央機構中基本群眾代表比例,提高基層和一線團干部、團員的比例;調整優化團中央機關內設部門,推動工作資源向基層傾斜;提升基層組織活力,建設專、掛、兼職相結合的團干部隊伍;建立團干部直接聯系青年機制;建設“網上共青團”;嚴格入團程序;加強對青年的創業、就業方面的幫助和引導;等等。
而在具體的整改措施中,根據共青團中央對于巡視意見的整改通報,包括取消共青團各戰線2016年年度工作會議,吸納工人、農民作為全國青聯副主席,團中央機關精簡行政編制,充實部分縣級團委和直接服務青年的工作領域,深入開展共青團網絡輿論引導工作,深化青年網絡文明志愿行動和“青年好聲音”網絡文化行動,等等。此外,還硬性規定至2020年底前,各級青聯委員會及常務委員會中除工農業和商業服務業一線勞動者之外,其他來自基層和一線的委員比例達到70%以上;力爭2016年團中央機關發文數量減少40%,等等。
改革的核心目標是,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和去除“四個化”,從機關事務性工作到“服務”青年,深入到新興青年群體、網絡新媒體、基層組織建設,構建“小機關、大網絡、強基層、全覆蓋”的新型共青團組織體系。“煥發活力”、“實干”、“增強功能”等,成為最常提及的熱詞。
這與此前的上海和重慶兩個主要試點的改革方向和具體措施一致。
重慶市按照“減上補下”、“補缺口、強基層”的原則,團市委精簡機關和直屬事業單位編制,減少機關領導和中層干部領導職數,精簡編制全部下放到基層。還設立了重慶市團校剝離學歷教育職能專項改革工作組和共青團重慶市委服務青年創新創業專項改革工作組兩個工作小組。市和區縣群團組織常委、委員(執委)、代表中基層一線人員比例大幅上升,并做了具體規定。
上海共青團工作的改革內容,據介紹,最大的特點也是“夯實基層”,從組織設置和干部管理入手,注重學校、社區、新興領域和互聯網,試圖激發共青團工作的活力,擴大團工作的影響力。
上海群團改革方案硬性規定,上海總工會機關減40%,團機關和婦聯減30%。專職干部不超過50%。在共青團代表大會代表中,基層一線人員應占80%以上,在常委會委員中應占30%以上,以解決“貴族化”的問題。
同時,通過書記班子以及機關工作者的人員來源與任職方式的調整,打破傳統體制區隔,包括體制內部與體制內外的區隔,體制之外的人才也能夠成為共青團書記班子成員,并且在機關其他工作人員中也通過吸納志愿者等方式,來進一步克服體制性區隔。創業、“網上共青團”陣地和社區青少年服務平臺等,也是上海青年團改革注重打造的亮點。
目前,中國主要的群團組織包括工會、婦聯和共青團等。它們曾經是中共廣泛動員相關社會群體的重要“助手”,是政黨組織推動建立來協助組織民眾的載體,也是作為連接黨與社會之間的制度化的組織渠道。
這些組織,目前不同程度的存在“四個化”和脫離群眾現象,作用的發揮受到挑戰。現在既然中央明確要求群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如何能做到,就成為最重要的問題。
但相對于工會和婦聯,團系統的改革之所以會引起重大關注,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定位等原因,共青團系統不僅是黨的“助手”,也是黨的“后備軍”。
上世紀80年代,因為干部年輕化需要,很多共青團的干部,被提拔到了黨政領導崗位上。近年來,班子成員有配備年輕干部的需求,由于相同年齡級別高,相同級別年齡小,大量的共青團干部被提拔。同時,在通常論資排輩的官場,年齡成為一條重要的升職劃線,使得年輕干部的前途一貫都被看好。
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為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黨交給共青團的第一位的任務,這在共青團系統一向是對內對外理所當然的身份定位。因而,團干部作為后備干部進入官場,一向也被認為是順理成章。
但是,此次,不少共青團干部被指存在“只當后備軍、不干群團活”觀念,脫離青年,沒有能力或不愿做“青年友”,只知做青年“官”。
由于少年居高位,而且現在的青年工作多是機關型或搞一些文娛活動,缺乏基層經驗和專業知識,共青團出身的干部,有一些在官場中被認為存在著工作漂浮、注重形式的問題。而梳理本屆領導人的用人方式,會發現傾向于有基層經驗或專業型干部,年齡的重要性也被降低。
今年2月,《北京日報》旗下的公眾號“長安街知事”還曾發文《出身“團系”的這些高官暴露了問題》,指出: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的團干部是好的,是各行各業的先進人物代表,也是未來黨政領導干部隊伍的生力軍。事實上,由于轉崗年齡需要,許多團干部很年輕就走上領導崗位,甚至被“火箭式提拔”,然而由于缺乏基層鍛煉,不僅容易脫離群眾,也容易滋生急功近利的思想,甚至還有些團干部,本身就是投機其中,將此作為從政捷徑,壓根就沒想踏踏實實干。
團中央書記處在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中就表示,會建立完善專職團干部激勵約束機制,引導干部破除“只當后備軍、不干群團活”的觀念誤區,積極投身改革。
讓青年團組織回歸群團組織的本位,被認為是群團組織改革的重要一步,以工會、共青團、婦聯改革為重點,將帶動其他十余家群團組織的改革。群團組織在新的社會形勢下,如何變化,能否去除機關化、“貴族化”習氣,為黨聯系各界群眾打開新的局面,值得進一步觀察。